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的新时期,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市场环境、用户需求、技术工具等都实现了很大转变,对企业的优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其后,从控制理念、控制目标、控制模式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明确控制目标、转变控制理念、创新控制模式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优化控制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运输;事中控制
引言
供应链式的管理结构,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前景方向。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背景下,各个企业通过发挥各自的业务优势,结合成一个联结紧密、资源共享的集团整体,致力于为用户消费者带去质量更高、效率更快的服务体验。同时,这种管理结构与合作模式,也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快速发展。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构成
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至今,经历了网络分散式、核心集成式、第三方运营式、系统信息化等多个阶段,最终进入了供应链式这一高级阶段。在供应链结构的管理环境之下,物流体系中围绕产品服务展开的仓储、分销、运输、加工、装卸、配送等一系列环节被组合成了链条式、流程化的整体,并在这一整体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循环机制,最终实现了物流服务时间与空间的价值提升[1]。
基于此,处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呈现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构成状态。具体来讲,其构成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运输成本。这一部分除了包含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用、燃油费用及相关税金以外,还有运输工具在长期使用中产生的保养维护、故障处理、损耗折旧等费用;第二,仓储成本。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产品储存涉及到的人工费、场地费、水电费以及特殊产品储存所需的设备材料费用;第三,包装成本。即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出于美观、保护等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包装服务费用,如设计费、印刷费、材料费等;第四,装卸成本。即交通节点、仓储设施、分拣中心等区域内产品装卸的成本费用,如劳工费、燃料费、装卸设备损耗费用等;第五,信息管理成本。即由产品订单生成开始,整个物流供应链周期内终端系统维护、数据信息交互、GPS定位控制等信息化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標缺乏科学性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之下,各环节企业的决策、制度、方案及相关要素都应保证协调化、动态化,以便实现“1+1大于2”的企业合作效果。然而在实际的经营生产工作中,一些企业管理者、部门负责人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控制思维当中,对各阶段物流成本采取独立化、片面化的目标设置方式,并未充分注重各成本要素之间、各企业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与影响性。基于此,在供应链运行一段时间后,这种缺乏科学性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案逐渐与实际物流流程相偏离,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修改目标额度,为前期物流成本控制目标设置的缺陷“埋单”[2]。
(二)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缺乏先进性
在以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的新时期,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市场环境、用户需求、技术工具等都实现了很大转变,对企业的优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但从当前来看,仍有一部分企业仅将供应链结构作为传统企业合作的放大化产物看待,并未深刻了解供应链结构下业务合作、物流运输等企业经营环节的协调化、共享化特点,进而长期秉持传统中落后、固定的经营理念。久而久之,此类企业便会表现出成本控制理念与实际产品物流之间的脱节问题,对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三)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缺乏整体性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只重视物流成本在产品运输周期内的事中控制,而并未过对成本风险的预防与总结采取有效措施。这样以来,将导致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案缺乏整体性,不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长效发展。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背景下,企业要积极运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总结的全程把握,尽可能多地降低物流成本的影响风险,提升企业的长期生命力。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
(一)明确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
在传统的工作当中,企业相关人员往往会对物流成本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权重,并据此对各个物流成本要素实施出差异化、多等级的目标设置。但在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优化改革之后,各个物流环节、成本要素之间日渐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的“共同体”趋势,大大降低了传统成本控制工作中目标设置方法的适用性。
基于此,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当中,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保证自身工作眼光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从单个成本要素或物流环节中抽离出来,定在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监督与流程控制上。其后,在通过修改运输线路、调整物流周期等成本下降方式的实施前期,相关人员必须要着眼于供应链各环节及相关节点企业的作用关系上,统筹分析方案调整可能带来的物流质量风险与成本控制收益,以便在保证产品运输质量、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控制的盲目性与片面性,寻找出最佳的成本控制办法。
(二)转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
在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改革工作后,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加快转变成本控制理念,摒弃过去工作中物流系统内各企业各自为阵的工作方法,将供应链整体看做是一个企业集团,进而实现与上下游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协调共赢,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类型,实施出贯穿于供应链全周期的动态控制手段。
据此,企业要秉持起集团化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在传统工作领域当中,资源、工种甚至部门的闲置问题,是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受制于企业经营的完整性,此类闲置因素无法在工作环节的设置中被彻底删除,进而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养护成本和人员成本;另一方面,此类因素的存在也会导致企业长期处于“多而不精”的角色定位当中,不利于树立专业化、高标准的企业品牌,甚至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3]。 从当前来看,供应链结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传统弊端问题,企业可以将闲置部门、工种或资源的实际功能,转移到上下游专业企业的生产运作当中,从而有效降低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到物流成本管理理念的“集团化”,在参与供应链生产、加强与其他企业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充分考量、应用其他企业的业务特点与能力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从而与其他企业共同制定出资源价值最大化、部门功能最优化、成本投入最小化、集团功能共享化的联盟式物流经营战略。
(三)创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
要实施起全程化的物流成本控制模式。现阶段,随着各类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能掌握到的产品、企业、市场等相关数据信息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也应做出革新。具体来讲:
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结构的构建初期,企业应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上下游同类企业的行业口碑、业务优势、信誉度等信息条件作出对比,进而选择出最适宜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以来,可有效保证合作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并避免工期延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引发的成本风险。
在供應链结构下的物流成本控制中期,企业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供应链环节中仓储、运输等其他环节的企业进行实时交流,实现自身掌握产品数据与物流进展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当前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同时,结合这样的管理理念,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对风险隐患的嗅觉灵敏度,使企业在接收到其他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信息后,尽快制定实施出相应的应急计划,将特殊情况下的物流成本损耗降至最低。
在供应链结构下的物流成本控制后期,企业还可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等网络工具作为窗口,与客户达成进一步的信息互动,从而在成本控制方案实施完成后,收到来自客户、市场的质量反馈。这样以来,企业在后续的供应链下物流管理工作当中,可保有更加实用、全面的优化基础,进一步实现物流成本长效控制。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传统物流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供应链环境创新出更科学的成本控制模式,是企业顺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必然举措。由本文分析可知,在供应链结构下的产品运行周期内,企业必须要秉持起全程化的物流成本控制理念,并做好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共享,才能在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树通.简析物流供应链管理低成本策略的路径[J].中国商论,2018(03):6-8.
[2]孔亚楠.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A公司物流成本控制[D].山东大学,2017.
[3]刘承子,刘丽英.影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及控制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7,36(10):37-39+56.
作者简介:
王伟(1982-9),男,江苏省南京市人,汉族,本科学历,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运输;事中控制
引言
供应链式的管理结构,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前景方向。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背景下,各个企业通过发挥各自的业务优势,结合成一个联结紧密、资源共享的集团整体,致力于为用户消费者带去质量更高、效率更快的服务体验。同时,这种管理结构与合作模式,也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快速发展。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构成
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至今,经历了网络分散式、核心集成式、第三方运营式、系统信息化等多个阶段,最终进入了供应链式这一高级阶段。在供应链结构的管理环境之下,物流体系中围绕产品服务展开的仓储、分销、运输、加工、装卸、配送等一系列环节被组合成了链条式、流程化的整体,并在这一整体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循环机制,最终实现了物流服务时间与空间的价值提升[1]。
基于此,处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呈现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构成状态。具体来讲,其构成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运输成本。这一部分除了包含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用、燃油费用及相关税金以外,还有运输工具在长期使用中产生的保养维护、故障处理、损耗折旧等费用;第二,仓储成本。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产品储存涉及到的人工费、场地费、水电费以及特殊产品储存所需的设备材料费用;第三,包装成本。即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出于美观、保护等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包装服务费用,如设计费、印刷费、材料费等;第四,装卸成本。即交通节点、仓储设施、分拣中心等区域内产品装卸的成本费用,如劳工费、燃料费、装卸设备损耗费用等;第五,信息管理成本。即由产品订单生成开始,整个物流供应链周期内终端系统维护、数据信息交互、GPS定位控制等信息化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標缺乏科学性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之下,各环节企业的决策、制度、方案及相关要素都应保证协调化、动态化,以便实现“1+1大于2”的企业合作效果。然而在实际的经营生产工作中,一些企业管理者、部门负责人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控制思维当中,对各阶段物流成本采取独立化、片面化的目标设置方式,并未充分注重各成本要素之间、各企业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与影响性。基于此,在供应链运行一段时间后,这种缺乏科学性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案逐渐与实际物流流程相偏离,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修改目标额度,为前期物流成本控制目标设置的缺陷“埋单”[2]。
(二)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缺乏先进性
在以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的新时期,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市场环境、用户需求、技术工具等都实现了很大转变,对企业的优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但从当前来看,仍有一部分企业仅将供应链结构作为传统企业合作的放大化产物看待,并未深刻了解供应链结构下业务合作、物流运输等企业经营环节的协调化、共享化特点,进而长期秉持传统中落后、固定的经营理念。久而久之,此类企业便会表现出成本控制理念与实际产品物流之间的脱节问题,对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三)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缺乏整体性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只重视物流成本在产品运输周期内的事中控制,而并未过对成本风险的预防与总结采取有效措施。这样以来,将导致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案缺乏整体性,不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长效发展。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背景下,企业要积极运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总结的全程把握,尽可能多地降低物流成本的影响风险,提升企业的长期生命力。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
(一)明确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
在传统的工作当中,企业相关人员往往会对物流成本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权重,并据此对各个物流成本要素实施出差异化、多等级的目标设置。但在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优化改革之后,各个物流环节、成本要素之间日渐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的“共同体”趋势,大大降低了传统成本控制工作中目标设置方法的适用性。
基于此,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当中,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保证自身工作眼光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从单个成本要素或物流环节中抽离出来,定在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监督与流程控制上。其后,在通过修改运输线路、调整物流周期等成本下降方式的实施前期,相关人员必须要着眼于供应链各环节及相关节点企业的作用关系上,统筹分析方案调整可能带来的物流质量风险与成本控制收益,以便在保证产品运输质量、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控制的盲目性与片面性,寻找出最佳的成本控制办法。
(二)转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
在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改革工作后,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加快转变成本控制理念,摒弃过去工作中物流系统内各企业各自为阵的工作方法,将供应链整体看做是一个企业集团,进而实现与上下游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协调共赢,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类型,实施出贯穿于供应链全周期的动态控制手段。
据此,企业要秉持起集团化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在传统工作领域当中,资源、工种甚至部门的闲置问题,是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受制于企业经营的完整性,此类闲置因素无法在工作环节的设置中被彻底删除,进而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养护成本和人员成本;另一方面,此类因素的存在也会导致企业长期处于“多而不精”的角色定位当中,不利于树立专业化、高标准的企业品牌,甚至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3]。 从当前来看,供应链结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传统弊端问题,企业可以将闲置部门、工种或资源的实际功能,转移到上下游专业企业的生产运作当中,从而有效降低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到物流成本管理理念的“集团化”,在参与供应链生产、加强与其他企业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充分考量、应用其他企业的业务特点与能力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从而与其他企业共同制定出资源价值最大化、部门功能最优化、成本投入最小化、集团功能共享化的联盟式物流经营战略。
(三)创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
要实施起全程化的物流成本控制模式。现阶段,随着各类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能掌握到的产品、企业、市场等相关数据信息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也应做出革新。具体来讲:
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结构的构建初期,企业应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上下游同类企业的行业口碑、业务优势、信誉度等信息条件作出对比,进而选择出最适宜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以来,可有效保证合作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并避免工期延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引发的成本风险。
在供應链结构下的物流成本控制中期,企业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供应链环节中仓储、运输等其他环节的企业进行实时交流,实现自身掌握产品数据与物流进展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当前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同时,结合这样的管理理念,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对风险隐患的嗅觉灵敏度,使企业在接收到其他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信息后,尽快制定实施出相应的应急计划,将特殊情况下的物流成本损耗降至最低。
在供应链结构下的物流成本控制后期,企业还可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等网络工具作为窗口,与客户达成进一步的信息互动,从而在成本控制方案实施完成后,收到来自客户、市场的质量反馈。这样以来,企业在后续的供应链下物流管理工作当中,可保有更加实用、全面的优化基础,进一步实现物流成本长效控制。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传统物流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供应链环境创新出更科学的成本控制模式,是企业顺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必然举措。由本文分析可知,在供应链结构下的产品运行周期内,企业必须要秉持起全程化的物流成本控制理念,并做好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共享,才能在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树通.简析物流供应链管理低成本策略的路径[J].中国商论,2018(03):6-8.
[2]孔亚楠.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A公司物流成本控制[D].山东大学,2017.
[3]刘承子,刘丽英.影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及控制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7,36(10):37-39+56.
作者简介:
王伟(1982-9),男,江苏省南京市人,汉族,本科学历,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