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强调我们在习得母语的时候就是从听说开始的,所以应该以听说为先,这样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习惯;有人则认为二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加之国内缺乏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难以在学习外语的启蒙阶段开展对听说的训练,缺乏输入也就谈不上输出,因而还是以读写为先的好,在掌握基本的语法、词汇后再去开展其他技能的培养;还有人认为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因而应以写作为本。
王初明认为:语言是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接触学会的。学习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五个条件:(1)真实语境;(2)交际需要;(3)交流互动;(4)积极情感;(5)大量接触。真实语境是制约语言形式使用并赋予形式以功能和意义的过滤器,交际需要是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原动力,交流互动是将语言形式揉入语境的黏合剂,积极情感是决定外语能否坚持学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助推器,大量接触是语言形式添加语境标志、提高语言使用自动化程度的加速器。因此,要对目标语文化做到真正了解,就需要我们频繁地面对面地与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交流,听说能力直接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信息交换的准确性。这一观点得到了以下官方文件与其他专家学者的佐证。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7月27日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主要依据。《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为此,教育部于2006年6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教学要求》同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2009年全国试点了四级机考,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支持考试。
《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外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外语学习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文化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即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就是在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多元的英语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文化体验者、参与者、交流者和思考者,从而有可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宽容心态、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这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在2013年4月25日厦门举行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做了主题为“优化输入,重视输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报告。在主题报告中,王守仁教授结合会议主题,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性质及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探讨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原则与途径。王守仁教授首先阐释了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输出和输入在外语教学中同等重要,教学应“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他从“输出假设”理论谈起,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输出,提高师生的语言输出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教师可利用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Patrick R. Moran提出的“文化体验”概念,即学生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内涵(the cultural content)、 学生介入这一内涵的活动(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 预期或实现的结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学习内容(the learning context)和师生形成的关联的实质(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
深刻理解“文化体验”的内容和“文化学习的结果”,对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非常关键。Patrick文化教学观是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概念的,文化知识在文化教学中只扮演辅助型角色,掌握文化知识只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而非终结,文化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為目标。这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后者规定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本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
在“文化体验”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观察思考,应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与学者、教师同行,学生广泛交流、累积经验,对文化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可以尝试解决回答下面这些与文化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①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是什么?②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③在具体的文化教学实践中有哪些重要因素会帮助学生体验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④如何使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在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的同时,能够主动思考目的语文化与自己的意义,形成个人反应,最终形成个人文化能力?“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认真思考之后,被尝试提出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或者方法论。 在第一個英语文化体验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文化学习的结果是什么,选择或者建构不同的文化内容,教师既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是判断者和启发者。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的活动,如比较真实、生动的视频和声频材料、教学材料、个人体验等。
第二个英语文化体验空间的建构以第一个空间为基础,却比其复杂得多。学生扮演的角色与参与的文化学习活动要比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下的更丰富、更动态。同时,教师通过引导、与学生合作,开展不同的文化学习活动,如观察、角色扮演、模拟、戏剧、反思、讨论、辩论、写作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参与体验文化,形成个人反应,做出判断与选择,进而形成个人文化能力。
要把“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策略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重点是将“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教学策略应用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践中,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分析、评估教学成效,不断修正和完善。调查与评估的对象是文化教学实践中三个重要因素:教材、教师和学生,面对意义重大但复杂的、动态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如何“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有限的社会背景和教学资源下,为学生建立一个恰切的、生动的、动态的英语文化体验空间。教师要立足教材,但又不受限于教材,进行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另一方面,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使其互动地建立与自己有意义的英语文化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Berns,M.Context of Competence:Soci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3]Brooks N. H.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王初明认为:语言是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接触学会的。学习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五个条件:(1)真实语境;(2)交际需要;(3)交流互动;(4)积极情感;(5)大量接触。真实语境是制约语言形式使用并赋予形式以功能和意义的过滤器,交际需要是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原动力,交流互动是将语言形式揉入语境的黏合剂,积极情感是决定外语能否坚持学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助推器,大量接触是语言形式添加语境标志、提高语言使用自动化程度的加速器。因此,要对目标语文化做到真正了解,就需要我们频繁地面对面地与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交流,听说能力直接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信息交换的准确性。这一观点得到了以下官方文件与其他专家学者的佐证。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7月27日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主要依据。《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为此,教育部于2006年6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教学要求》同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2009年全国试点了四级机考,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支持考试。
《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外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外语学习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文化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即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就是在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多元的英语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文化体验者、参与者、交流者和思考者,从而有可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宽容心态、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这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在2013年4月25日厦门举行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做了主题为“优化输入,重视输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报告。在主题报告中,王守仁教授结合会议主题,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性质及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探讨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原则与途径。王守仁教授首先阐释了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输出和输入在外语教学中同等重要,教学应“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他从“输出假设”理论谈起,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输出,提高师生的语言输出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教师可利用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Patrick R. Moran提出的“文化体验”概念,即学生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内涵(the cultural content)、 学生介入这一内涵的活动(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 预期或实现的结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学习内容(the learning context)和师生形成的关联的实质(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
深刻理解“文化体验”的内容和“文化学习的结果”,对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非常关键。Patrick文化教学观是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概念的,文化知识在文化教学中只扮演辅助型角色,掌握文化知识只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而非终结,文化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為目标。这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后者规定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本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
在“文化体验”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观察思考,应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与学者、教师同行,学生广泛交流、累积经验,对文化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可以尝试解决回答下面这些与文化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①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是什么?②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③在具体的文化教学实践中有哪些重要因素会帮助学生体验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④如何使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在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的同时,能够主动思考目的语文化与自己的意义,形成个人反应,最终形成个人文化能力?“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认真思考之后,被尝试提出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或者方法论。 在第一個英语文化体验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文化学习的结果是什么,选择或者建构不同的文化内容,教师既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是判断者和启发者。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的活动,如比较真实、生动的视频和声频材料、教学材料、个人体验等。
第二个英语文化体验空间的建构以第一个空间为基础,却比其复杂得多。学生扮演的角色与参与的文化学习活动要比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下的更丰富、更动态。同时,教师通过引导、与学生合作,开展不同的文化学习活动,如观察、角色扮演、模拟、戏剧、反思、讨论、辩论、写作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参与体验文化,形成个人反应,做出判断与选择,进而形成个人文化能力。
要把“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策略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重点是将“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教学策略应用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践中,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分析、评估教学成效,不断修正和完善。调查与评估的对象是文化教学实践中三个重要因素:教材、教师和学生,面对意义重大但复杂的、动态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如何“建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有限的社会背景和教学资源下,为学生建立一个恰切的、生动的、动态的英语文化体验空间。教师要立足教材,但又不受限于教材,进行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另一方面,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使其互动地建立与自己有意义的英语文化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Berns,M.Context of Competence:Soci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3]Brooks N. H.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