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常态应急处置需要新组织与本组织的合作,本文探讨了新组织与本组织的组织特征影响组织沟通过程,进而影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影响机制;新组织特征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突发性事件在世界各国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在不断提高和扩大。没有哪个社会组织或机构具有充足的能力,能独立有效地应对灾害。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是在多主体应急协同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定义,组织间合作关系中与合作组织的目标差异、专业技能差异、沟通、任务复杂性相关的应急文献进行回顾;然后在VandeVen(1976)的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ChrisHuxham(2005)的合作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组织特征影响组织沟通进而影响组织合作关系的理论模型。
2.文献回顾
尽管前人对应急合作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应急领域的文献很少对其进行界定。RosabethMossKanter(1994)建议,公共组织与商业联盟之间具有共通性,商业组织合作的相关成果可运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因此,本文期望借鉴商业组织合作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急合作关系。在跨组织研究领域,组织间合作关系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术语,其经常被理解为动态的发展过程。如AndrewH.vandeVen(1994)、Atiyah(1979)认为,组织间合作关系是一种由参与组织集体行为不断互动和相互沟通形成的过程,其至少存在正式协商过程和非正式社会心理过程两种形式。也有学者将跨组织合作关系理解为结果和状态,如Geyskens等人(1999)认为,合作关系包括经济满意(销售量、利润与目标等)和非经济满意(非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积极情感反应等)两个方面;TrippSondak和Bies(1995)认为,作为结果的组织合作关系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参与主体经济利益的提高(包括成本降低、资源扩充、市场占有率提高等),合作组织社会地位的提高,组织(组织的领导人)心理得到满足;而ScottE.Robinson(2006)借用Baumgartner&Jones(1993)的间断性平衡概念,认为组织应急合作关系是一种状态。综上所述,我们将组织应急合作关系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组织在应急事件处理中通过互动过程形成的组织间联系的结果和状态,其可以通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客观以合作组织的应急时间的节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标准,而主观方面则可以通过合作结果或状态的心理满意度来判断。
WilliamL.WaughJr和GregoryStreib(2006)认为,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因组织的来源众多且具有差异性,他们往往存在隐性目标冲突,将造成组织间合作关系紧张。Majchrzak,Jarvenpaa和Hollingshead(2007)认为,应急目标的共享将促进应急协同,反之则阻碍应急协同的绩效。
沟通与信息是影响应急合作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DavidA.McEntire(2002)通过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龙卷风应急协作过程的分析,认为应急信息(缺乏或过量)、新进入应急人员缺乏交流、语言障碍影响了应急协同的效率。NaimKapucu(2008)通过对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发生的查理、法拉西、伊万、杰尼四个龙卷风的案例分析,发现应急主体有效的信息渠道能够改善应急协同的效率。
应急任务具有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RuiChen(2007)以应急任务复杂性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应急技术为调节变量搭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不同技术条件下任务复杂性对合作绩效具有差异化的影响。DrabekandMcEntire(2003)研究发现,应急响应具有高不确定工作内容和任务计划永远变化的环境,这些都使得組织间沟通困难。
以往研究影响组织应急合作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不足:(1)没有逻辑清晰的标准将前人总结出来的组织间应急合作关系影响因素归类,如哪些是组织特征因素,哪些是合作过程因素,哪些是合作组织面临的环境特征因素;(2)缺乏商业组织间合作关系研究成果的借鉴,组织应急合作与商业组织合作之间具有共通性,相关成果可运用于公共管理领域,但应急管理研究中很少借鉴这些成果。
3.理论发展与研究模型
3.1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及合作优势理论
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VandeVen,1976)认为影响组织间关系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过程维度等。情境因素包括资源依赖、感知到的外部问题需求或机会的责任、领域相似性、认知和共识五个维度。情境因素中的领域相似性主要是合作组织特征的比较(如目标,组织成员专业技能、顾客等),也是本文自变量组织特征的来源。过程维度主要包括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流和信息流,模型中的信息流只包含了信息流的方向及密度两方面的涵义,本文引入了ChrisHuxham(2005)的合作优势理论,及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丰富了组织间沟通的内涵。合作优势理论认为,权力、信任、沟通、工作流程、资源、责任、平等、妥协等主题将影响组织合作关系,如果这些主题能够较好的管理和处理,那么将产生合作优势,反之,将产生合作关系紧张。依据合作优势理论,本文确定了比信息流涵义更丰富的沟通为中介变量。沟通被定义为“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参与者间的意义推断”。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的信息流的涵义没有完全阐释组织沟通的内涵,合作优势理论对沟通概念没有进行具体详实的界定,因此本文借鉴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来呈现合作组织的沟通,用“沟通质量”、“信息分享”、“参与”三个维度来呈现合作组织间的沟通行为。沟通质量是指信息交换是准确的,及时的,充足的,完全的和可信的程度。信息分享是指与合作方沟通的信息是极为重要的,专有的程度。参与是指合作方共同地参与到计划和目标设定的程度。 借鑒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合作优势理论作为本文研究模型提出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原因:(1)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不仅含有任何有组织的集合行为的全部要素,能适用于商业组织和公共组织领域的研究。与ChristineOliver(1990)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维度模型、LoisM.Takahashi和GaylaSmutny(2002)的合作窗理论模型、Reid(1964)、Akinbode(1976)和Davidson(1976)等人提出的资源—目标模型相比,该模型认为情境因素是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应急处置的情境状态也是多主体产生合作的基本条件,能够更适用于应急合作关系的研究。(2)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提出的影响组织间关系结果的因素有逻辑清晰的维度划分,有利于整合以往研究提出的众多因素,且为本文及后续研究提出从组织特征到组织合作过程进而影响组织合作关系的研究框架提供了指引。(3)由于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中信息流的涵义不能完全反映组织合作过程的信息交换状况,本文引入了合作优势理论,提出了沟通这个中介变量,弥补了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中信息流变量涵义的狭窄。通过借鉴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本文进一步深化了合作优势理论中的沟通变量。
3.2沟通与应急合作关系
在文献综述部分已经提到,沟通是影响应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下面分别讨论“沟通质量”、“信息分享”、“参与”三个维度对应急合作关系的影响。
TulinUral(2009)关于进口商和出口商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沟通质量有利于提高组织合作绩效。在应急合作中,高沟通质量对于保证良好的合作关系十分重要。9/11,亚洲爆发的SARS,斯希普霍尔机场拘留中心火灾等灾害显示,低质量的沟通阻碍了多组织灾害响应活动(JinKyuLeeetal.,2011)。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好,本组织对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2: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好,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JenniferM.Brinkerhoff(2002)提出的合作关系结果的因果链中,合作方在合作关系中的参与(参与计划和会议;参与项目活动;合作方对参与机会的满意)是影响合作关系结果的重要方面。JudithM.Whippleetal.(2010)的商业合作关系研究表明沟通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合作关系满意度正相关。NaimKapucu(2008)认为,组织间的沟通参与将促进应急合作关系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本组织感知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4:本组织感知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合作伙伴间重要信息分享的越多,他们的决策制定越有效和及时,最终更加有利于合作关系的成功。Nyagaetal.(2010)关于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分享有利于增加信任和承诺,进而增加对合作关系的满意和绩效。大量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缺乏信息共享和协调对集体应急决策和行动有负面影响,应急响应组织拒绝分享机密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合作障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6: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3.3组织特征与沟通
文献回顾中提到专业技能差异、目标差异是影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发展了专业技能差异性与目标差异性两个影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自变量。本文将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定义为:新组织与本组织在应急处置中应急处置方法、专业技术与经验等技能方面的差异程度。将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定义为: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不一致、不相容的程度。
不同的专业组织往往形成了沟通的困难。ChrisHuxham等人认为不同的专业语言,行话会造成沟通困难。组织专业化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专业性,增长了组织间成员彼此不能沟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缺少共同的语言。当不同的专业领域出现在一个合作团队中,功能的边界产生了,这些组织彼此沟通不畅。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7: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差。
H8: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低。
H9: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低。
RudyK.Moenaert等人(2000)的案例研究表明跨国际产品创新合作团队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沟通可靠性和透明性的问题,当使用正式的管理程序增加了目标一致性后形成了有效的沟通网络。TageKoedMadsen等人(2011)认为目标不一致会阻碍决策制定,而高程度的目标一致性为合作方频繁且重复互动提供了动机(DeviR.Gnyawali,2009)。SharonSDawes等人(2012)认为当合作网络中存在共同的或者相容的目标,共同的理解、调适、知识和信息以及其他资源的交换更有可能发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10: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差。
H11: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低。
H12: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低。
3.4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性是指工作本身的易分析性和具体说明完成任务步骤的程序可知性的程度。任务复杂性越强,指导组织完成任务的信息越模糊和不确定,降低了合作组织的沟通质量。有些学者认为任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越强,决策过程有更加广泛的参与,开放的沟通交换,和非正式的结构。NaimKapucu(2008)推测,合作组织在面临复杂的应急任务环境下,必须增加互动行为和跨越已有的组织边界,加强组织间的沟通,才能进行有效的应急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任务复杂性对沟通具有调节作用,在任务复杂性较高的情况下,客观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降低了组织沟通质量,但是同时,组织面临着处理复杂任务的高压力,此时合作组织可能会降低自我利益导向行为和冲突行为,增加彼此的协作行动,那么信息分享行为和决策参与行为会增多。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13: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沟通质量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H14: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参与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H15: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信息分享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3.5研究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提出了以组织特征中的目标差异、专业技能差异为自变量,组织沟通为中介变量,任务复杂性为调节变量,组织应急合作关系为结果变量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韩智勇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9(4):215-220.
[2]Drabek,ThomasE,DavidAMc.EntireEmergentPhenomenaandmulti-organizationalCoordinationinDisasters:LessonsfromtheResearchLiteratur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ssEmergenciesandDisasters,2002,20(2):197–224.
[3]JaerylCovington,DavidM.Simpson.AnOverviewofDisasterPreparednessLiterature:BuildingBlocksforanAppliedBayAreaTemplate.http://hazardcenter.louisville.edu/pdfs/wp0602.pdf.
关键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影响机制;新组织特征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突发性事件在世界各国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在不断提高和扩大。没有哪个社会组织或机构具有充足的能力,能独立有效地应对灾害。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是在多主体应急协同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定义,组织间合作关系中与合作组织的目标差异、专业技能差异、沟通、任务复杂性相关的应急文献进行回顾;然后在VandeVen(1976)的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ChrisHuxham(2005)的合作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组织特征影响组织沟通进而影响组织合作关系的理论模型。
2.文献回顾
尽管前人对应急合作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应急领域的文献很少对其进行界定。RosabethMossKanter(1994)建议,公共组织与商业联盟之间具有共通性,商业组织合作的相关成果可运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因此,本文期望借鉴商业组织合作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急合作关系。在跨组织研究领域,组织间合作关系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术语,其经常被理解为动态的发展过程。如AndrewH.vandeVen(1994)、Atiyah(1979)认为,组织间合作关系是一种由参与组织集体行为不断互动和相互沟通形成的过程,其至少存在正式协商过程和非正式社会心理过程两种形式。也有学者将跨组织合作关系理解为结果和状态,如Geyskens等人(1999)认为,合作关系包括经济满意(销售量、利润与目标等)和非经济满意(非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积极情感反应等)两个方面;TrippSondak和Bies(1995)认为,作为结果的组织合作关系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参与主体经济利益的提高(包括成本降低、资源扩充、市场占有率提高等),合作组织社会地位的提高,组织(组织的领导人)心理得到满足;而ScottE.Robinson(2006)借用Baumgartner&Jones(1993)的间断性平衡概念,认为组织应急合作关系是一种状态。综上所述,我们将组织应急合作关系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组织在应急事件处理中通过互动过程形成的组织间联系的结果和状态,其可以通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客观以合作组织的应急时间的节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标准,而主观方面则可以通过合作结果或状态的心理满意度来判断。
WilliamL.WaughJr和GregoryStreib(2006)认为,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因组织的来源众多且具有差异性,他们往往存在隐性目标冲突,将造成组织间合作关系紧张。Majchrzak,Jarvenpaa和Hollingshead(2007)认为,应急目标的共享将促进应急协同,反之则阻碍应急协同的绩效。
沟通与信息是影响应急合作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DavidA.McEntire(2002)通过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龙卷风应急协作过程的分析,认为应急信息(缺乏或过量)、新进入应急人员缺乏交流、语言障碍影响了应急协同的效率。NaimKapucu(2008)通过对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发生的查理、法拉西、伊万、杰尼四个龙卷风的案例分析,发现应急主体有效的信息渠道能够改善应急协同的效率。
应急任务具有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RuiChen(2007)以应急任务复杂性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应急技术为调节变量搭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不同技术条件下任务复杂性对合作绩效具有差异化的影响。DrabekandMcEntire(2003)研究发现,应急响应具有高不确定工作内容和任务计划永远变化的环境,这些都使得組织间沟通困难。
以往研究影响组织应急合作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不足:(1)没有逻辑清晰的标准将前人总结出来的组织间应急合作关系影响因素归类,如哪些是组织特征因素,哪些是合作过程因素,哪些是合作组织面临的环境特征因素;(2)缺乏商业组织间合作关系研究成果的借鉴,组织应急合作与商业组织合作之间具有共通性,相关成果可运用于公共管理领域,但应急管理研究中很少借鉴这些成果。
3.理论发展与研究模型
3.1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及合作优势理论
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VandeVen,1976)认为影响组织间关系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过程维度等。情境因素包括资源依赖、感知到的外部问题需求或机会的责任、领域相似性、认知和共识五个维度。情境因素中的领域相似性主要是合作组织特征的比较(如目标,组织成员专业技能、顾客等),也是本文自变量组织特征的来源。过程维度主要包括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流和信息流,模型中的信息流只包含了信息流的方向及密度两方面的涵义,本文引入了ChrisHuxham(2005)的合作优势理论,及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丰富了组织间沟通的内涵。合作优势理论认为,权力、信任、沟通、工作流程、资源、责任、平等、妥协等主题将影响组织合作关系,如果这些主题能够较好的管理和处理,那么将产生合作优势,反之,将产生合作关系紧张。依据合作优势理论,本文确定了比信息流涵义更丰富的沟通为中介变量。沟通被定义为“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参与者间的意义推断”。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的信息流的涵义没有完全阐释组织沟通的内涵,合作优势理论对沟通概念没有进行具体详实的界定,因此本文借鉴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来呈现合作组织的沟通,用“沟通质量”、“信息分享”、“参与”三个维度来呈现合作组织间的沟通行为。沟通质量是指信息交换是准确的,及时的,充足的,完全的和可信的程度。信息分享是指与合作方沟通的信息是极为重要的,专有的程度。参与是指合作方共同地参与到计划和目标设定的程度。 借鑒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合作优势理论作为本文研究模型提出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原因:(1)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不仅含有任何有组织的集合行为的全部要素,能适用于商业组织和公共组织领域的研究。与ChristineOliver(1990)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维度模型、LoisM.Takahashi和GaylaSmutny(2002)的合作窗理论模型、Reid(1964)、Akinbode(1976)和Davidson(1976)等人提出的资源—目标模型相比,该模型认为情境因素是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应急处置的情境状态也是多主体产生合作的基本条件,能够更适用于应急合作关系的研究。(2)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提出的影响组织间关系结果的因素有逻辑清晰的维度划分,有利于整合以往研究提出的众多因素,且为本文及后续研究提出从组织特征到组织合作过程进而影响组织合作关系的研究框架提供了指引。(3)由于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中信息流的涵义不能完全反映组织合作过程的信息交换状况,本文引入了合作优势理论,提出了沟通这个中介变量,弥补了合作关系形成维持理论模型中信息流变量涵义的狭窄。通过借鉴Mohr和Spekman(1994)对沟通三个维度的划分,本文进一步深化了合作优势理论中的沟通变量。
3.2沟通与应急合作关系
在文献综述部分已经提到,沟通是影响应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下面分别讨论“沟通质量”、“信息分享”、“参与”三个维度对应急合作关系的影响。
TulinUral(2009)关于进口商和出口商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沟通质量有利于提高组织合作绩效。在应急合作中,高沟通质量对于保证良好的合作关系十分重要。9/11,亚洲爆发的SARS,斯希普霍尔机场拘留中心火灾等灾害显示,低质量的沟通阻碍了多组织灾害响应活动(JinKyuLeeetal.,2011)。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好,本组织对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2: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好,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JenniferM.Brinkerhoff(2002)提出的合作关系结果的因果链中,合作方在合作关系中的参与(参与计划和会议;参与项目活动;合作方对参与机会的满意)是影响合作关系结果的重要方面。JudithM.Whippleetal.(2010)的商业合作关系研究表明沟通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合作关系满意度正相关。NaimKapucu(2008)认为,组织间的沟通参与将促进应急合作关系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本组织感知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4:本组织感知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合作伙伴间重要信息分享的越多,他们的决策制定越有效和及时,最终更加有利于合作关系的成功。Nyagaetal.(2010)关于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分享有利于增加信任和承诺,进而增加对合作关系的满意和绩效。大量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缺乏信息共享和协调对集体应急决策和行动有负面影响,应急响应组织拒绝分享机密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合作障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越满意。
H6: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越高。
3.3组织特征与沟通
文献回顾中提到专业技能差异、目标差异是影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发展了专业技能差异性与目标差异性两个影响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自变量。本文将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定义为:新组织与本组织在应急处置中应急处置方法、专业技术与经验等技能方面的差异程度。将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定义为: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不一致、不相容的程度。
不同的专业组织往往形成了沟通的困难。ChrisHuxham等人认为不同的专业语言,行话会造成沟通困难。组织专业化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专业性,增长了组织间成员彼此不能沟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缺少共同的语言。当不同的专业领域出现在一个合作团队中,功能的边界产生了,这些组织彼此沟通不畅。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7: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差。
H8: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低。
H9:新组织与本组织专业技能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低。
RudyK.Moenaert等人(2000)的案例研究表明跨国际产品创新合作团队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沟通可靠性和透明性的问题,当使用正式的管理程序增加了目标一致性后形成了有效的沟通网络。TageKoedMadsen等人(2011)认为目标不一致会阻碍决策制定,而高程度的目标一致性为合作方频繁且重复互动提供了动机(DeviR.Gnyawali,2009)。SharonSDawes等人(2012)认为当合作网络中存在共同的或者相容的目标,共同的理解、调适、知识和信息以及其他资源的交换更有可能发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10: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与新组织的沟通质量越差。
H11: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其参与新组织目标、计划设定的程度越低。
H12:新组织与本组织目标差异越大,本组织感知的新组织对其信息分享程度越低。
3.4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性是指工作本身的易分析性和具体说明完成任务步骤的程序可知性的程度。任务复杂性越强,指导组织完成任务的信息越模糊和不确定,降低了合作组织的沟通质量。有些学者认为任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越强,决策过程有更加广泛的参与,开放的沟通交换,和非正式的结构。NaimKapucu(2008)推测,合作组织在面临复杂的应急任务环境下,必须增加互动行为和跨越已有的组织边界,加强组织间的沟通,才能进行有效的应急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任务复杂性对沟通具有调节作用,在任务复杂性较高的情况下,客观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降低了组织沟通质量,但是同时,组织面临着处理复杂任务的高压力,此时合作组织可能会降低自我利益导向行为和冲突行为,增加彼此的协作行动,那么信息分享行为和决策参与行为会增多。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13: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沟通质量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H14: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参与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H15:任务复杂性对组织特征与信息分享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3.5研究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提出了以组织特征中的目标差异、专业技能差异为自变量,组织沟通为中介变量,任务复杂性为调节变量,组织应急合作关系为结果变量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韩智勇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9(4):215-220.
[2]Drabek,ThomasE,DavidAMc.EntireEmergentPhenomenaandmulti-organizationalCoordinationinDisasters:LessonsfromtheResearchLiteratur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ssEmergenciesandDisasters,2002,20(2):197–224.
[3]JaerylCovington,DavidM.Simpson.AnOverviewofDisasterPreparednessLiterature:BuildingBlocksforanAppliedBayAreaTemplate.http://hazardcenter.louisville.edu/pdfs/wp060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