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認识作家
琦君,七岁开始读《诗经》《论语》等古文,十岁就能挥笔成文,十二岁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其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领域,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她写得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散文,那剪不断的思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其真挚、深沉、执着和热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
美文在线
母亲的粽子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我帮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脑海。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节选自琦君《粽子里的乡愁》,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含英咀华
乡愁,是游子笔下永恒的主题。琦君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深情的回忆中,融于细腻的叙事中。作者开篇先感叹身处异乡,怎么也感受不到年节的气氛,愈发怀念起旧时的年节情景;继而以母亲的粽子为线索,深情回忆了童年时家里包粽子、吃粽子和送粽子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表达了对母亲诉说不尽的爱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金盒子与哥哥
记得五岁的时候,我与长我三岁的哥哥就开始收集各色各样的香烟片了。经过长久的努力,我们把《封神榜》香烟片几乎收集齐了。我们就把它收藏在一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们的小小保险箱,外面挂着一把玲珑的小锁。小钥匙就由我与哥哥保管。每当父亲公余闲坐时,我们就要捧出金盒子,放在父亲的膝上,把香烟片一张张取出来,要父亲仔仔细细给我们讲画面上纣王比干的故事。
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他拉了我俩的小手问道:“孩子,爸爸要打仗去了,回来给你们带些什么玩意儿呢?”哥哥偏着头想了想,拍着手跳起来说:“我要大兵,我要丘八老爷。”我却很不高兴地摇摇头说:“我才不要,他们是要杀人的呢。”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了。可是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他们一个个都雄赳赳地,穿着军装,背着长枪。幸得他们都是烂泥做的,只有一寸长短,或立或卧,或跑或俯,煞是好玩。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五十名带领。这玩意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只因过于认真,双方的部队都互相损伤。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再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作长期的休养。
我八岁那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住些日子,叫母亲先带我南归故里。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真给我们兄妹十二分的不快。我们觉得难以割舍的还有那唯一的金盒子,与那整套的《封神榜》香烟片。它们究竟该托付给谁呢?两人经过一天的商议,还是哥哥慷慨地说:“金盒子还是交给你保管吧!我到北平以后,爸爸一定会给我买许多玩意儿的!”
金盒子被我带回故乡。在故乡寂寞的岁月里,我童稚的心,渐渐感到孤独。幸得我已经慢慢了解《封神榜》香烟片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我又用烂泥把那些伤兵一个个修补起来。我写信告诉哥哥说金盒子是我寂寞中唯一的良伴,他的回信充满了同情与思念。他说,明年春天回来时给我带许许多多好东西,使我们的金盒子更丰富起来。
第二年的春天到了,我天天在等待哥哥归来。可是突然一个晴天霹雳似的电报告诉我们,哥哥竟在将要动身的前一星期,患急性肾脏炎去世了。我已不记得当这噩耗传来的时候,是怎样哭倒在母亲怀里,仰视泪痕斑斑的母亲的,孩子的心,已深深体验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我除了恸哭,还能以什么话安慰母亲呢?
父亲安顿了哥哥的灵柩以后,带着一颗惨痛的心归来了。我默默地靠在父亲的膝前,他颤抖的手抚着我,早已呜咽不能成声了。
(节选自琦君《金盒子》,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含英咀华
《金盒子》一文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承载了很多悲伤的记忆,但她没有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痛苦,而是非常平静地叙述了有关金盒子的故事,既温馨悲悯又苍凉肃静。
节选片段讲述的是作者和她哥哥关于金盒子的回忆,从多方面表现了骨肉亲情。既写了兄妹情,又写了父女、母子情;既写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间乐融融的亲情,又写了遭受巨大不幸时的悲痛。
琦君,七岁开始读《诗经》《论语》等古文,十岁就能挥笔成文,十二岁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其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领域,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她写得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散文,那剪不断的思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其真挚、深沉、执着和热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
美文在线
母亲的粽子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我帮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脑海。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节选自琦君《粽子里的乡愁》,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含英咀华
乡愁,是游子笔下永恒的主题。琦君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深情的回忆中,融于细腻的叙事中。作者开篇先感叹身处异乡,怎么也感受不到年节的气氛,愈发怀念起旧时的年节情景;继而以母亲的粽子为线索,深情回忆了童年时家里包粽子、吃粽子和送粽子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表达了对母亲诉说不尽的爱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金盒子与哥哥
记得五岁的时候,我与长我三岁的哥哥就开始收集各色各样的香烟片了。经过长久的努力,我们把《封神榜》香烟片几乎收集齐了。我们就把它收藏在一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们的小小保险箱,外面挂着一把玲珑的小锁。小钥匙就由我与哥哥保管。每当父亲公余闲坐时,我们就要捧出金盒子,放在父亲的膝上,把香烟片一张张取出来,要父亲仔仔细细给我们讲画面上纣王比干的故事。
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他拉了我俩的小手问道:“孩子,爸爸要打仗去了,回来给你们带些什么玩意儿呢?”哥哥偏着头想了想,拍着手跳起来说:“我要大兵,我要丘八老爷。”我却很不高兴地摇摇头说:“我才不要,他们是要杀人的呢。”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了。可是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他们一个个都雄赳赳地,穿着军装,背着长枪。幸得他们都是烂泥做的,只有一寸长短,或立或卧,或跑或俯,煞是好玩。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五十名带领。这玩意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只因过于认真,双方的部队都互相损伤。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再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作长期的休养。
我八岁那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住些日子,叫母亲先带我南归故里。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真给我们兄妹十二分的不快。我们觉得难以割舍的还有那唯一的金盒子,与那整套的《封神榜》香烟片。它们究竟该托付给谁呢?两人经过一天的商议,还是哥哥慷慨地说:“金盒子还是交给你保管吧!我到北平以后,爸爸一定会给我买许多玩意儿的!”
金盒子被我带回故乡。在故乡寂寞的岁月里,我童稚的心,渐渐感到孤独。幸得我已经慢慢了解《封神榜》香烟片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我又用烂泥把那些伤兵一个个修补起来。我写信告诉哥哥说金盒子是我寂寞中唯一的良伴,他的回信充满了同情与思念。他说,明年春天回来时给我带许许多多好东西,使我们的金盒子更丰富起来。
第二年的春天到了,我天天在等待哥哥归来。可是突然一个晴天霹雳似的电报告诉我们,哥哥竟在将要动身的前一星期,患急性肾脏炎去世了。我已不记得当这噩耗传来的时候,是怎样哭倒在母亲怀里,仰视泪痕斑斑的母亲的,孩子的心,已深深体验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我除了恸哭,还能以什么话安慰母亲呢?
父亲安顿了哥哥的灵柩以后,带着一颗惨痛的心归来了。我默默地靠在父亲的膝前,他颤抖的手抚着我,早已呜咽不能成声了。
(节选自琦君《金盒子》,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含英咀华
《金盒子》一文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承载了很多悲伤的记忆,但她没有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痛苦,而是非常平静地叙述了有关金盒子的故事,既温馨悲悯又苍凉肃静。
节选片段讲述的是作者和她哥哥关于金盒子的回忆,从多方面表现了骨肉亲情。既写了兄妹情,又写了父女、母子情;既写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间乐融融的亲情,又写了遭受巨大不幸时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