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北京证券交易所即将成立,种种迹象表明,新三板扩容已一触即发。
“新三板”特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接近监管层的机构人士称,9月份新三板市场将开始受理北京以外的园区企业挂牌申请材料,标志扩容工作的开始。年内还可能发布做市商等交易制度改革方案,新三板的交易活跃指日可待。
就在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呼之欲出之时,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已是遍地开花。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已经近20家区域股权交易所,而从事股权交易属性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更是不胜枚举。
市场人士称,部分合法设立的地方股权交易所确实有利于缓解当地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和融资难的特点,“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立股权交易所,交易规则、挂牌程序非常不规范,有碍于规范的场外市场的形成”。
而为在新三板市场分得一杯羹,各家券商各显神通,相比之下,具有区域特色的券商或更具比较优势。
交易所博弈
6月15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出炉。此举是在为未来新三板的推出在政策上保驾护航,扫清制度障碍。
政策的松绑必然带来原有场外交易市场生态的改变。根据监管层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场外交易市场将形成以新三板市场为主、券商自建柜台交易市场(OTC)并行、地方股权交易所为辅的多层次交易市场。
然而,就在全国性的新三板市场尚未真正落地之时,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却已是遍地开花。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已经近20家区域股权交易所,而从事股权交易属性的产权交易所更是不胜枚举。
对此,有市场人士指出,地方上成立的股权交易所属于地方政府的业绩,多是要服务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愿景、目标。未来一旦新三板扩容至全国国家级科技园,也需要有各地政府的支持时,难免会与地方交易所出现竞争和矛盾。成立较早的天津股权交易所,事实上就一直在试图与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较劲”。
谈及三个市场的关系,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称,上述三者共同组成中国的场外市场,应该没有高低层次的差别,也不是竞争关系,更不存在围堵或新三板冲击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的情况。
但据他分析,企业进入地方股权交易所与进入新三板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进入地方股权交易所的企业,要受制于‘38号文’(即《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及200人限制,而且不能竞价交易,也没有做市商制度。因此,其交易很可能无法活跃。没有定价功能,也就没有融资功能。”程晓明指出,我开玩笑说这只是一个过户所,双方谈好了以后来交易所办个过户手续而已,或者说,就是工商局股份登记科的现场办公。
在他看来,目前的新三板交易制度其实质也还是“产权交易所”,但不同之处在于新三板下一步交易制度可以改革,而产权交易所还没有看到改革的希望。
中信建投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曲少华也对本刊记者表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立股权交易所,交易规则、挂牌程序非常不规范,涉及内幕的东西很多。若新三板市场趋向成熟,企业自然选择挂牌该市场,区域股权交易所便没有市场。
“此前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之所以能存活,就是因为新三板交易所是否成立总是没有定论。”曲少华称。
在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周友苏看来,虽然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要共同组成一个场外交易市场,但从我国场外交易的现状来看,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分别而治”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但与券商观点不同的是,周友苏认为,证监会在关于场外交易市场的表态中提到了三板市场应该“以柜台交易为基础”。这意味着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在场外的交易中占更为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我国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重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中关村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园区入驻企业的调查中也发现,对企业而言,是进新三板还是到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他们有自己的考虑。
成都高新区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代表了一些企业的观点。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该人士坦言心中疑虑:“新三板市场虽然呼声很高,但是配套政策能否在近期成形还不得而知。所以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会先选择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尝试。”
而宏源证券投行部人士则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双方并没有太大的正面性矛盾,毕竟国内的中小微企业众多,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较为完善时,不排除部分合法的地方交易所向新三板合并的可能性。”
机构“新蓝海”
而对于市场的参与机构来说,尘埃尚未落定,对新三板这一“新蓝海”抢滩既已开始。
“未来5到10年,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会达到5000家,而场外市场会达到1万家以上,中国全方位资本市场将基本建成。”程晓明预计。
在他看来,新三板业务和利润的成长空间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超过主板市场。”
据业内人士分析,场外市场给券商带来的商机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挂牌上市费用;二是帮助企业做融资的收费;三是未来买卖都能赚钱的做市商业务。
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虽然券商可以从企业进入新三板的各个环节收取费用,但是鉴于扩容前挂牌企业数量有限且利润微薄,除了最早参与其中的为数寥寥的券商能够从新三板业务中盈利外,绝大多数券商目前的新三板业务还是“赔钱赚吆喝”。
申银万国作为最早开展新三板业务的券商之一,其代办股份转让总部前任总经理张云峰曾向本刊记者透露,申万能在新三板业务中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帮企业做定向增发业务。
“对券商而言,定增业务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业务,每做一笔能够收取企业融资额6%的费用。”张云峰表示。
曲少华也坦陈,“2011年已着手做,但是没有形成系统。该业务在量尚未起来之前并不能盈利。”
金元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陈永飞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新三板业务尚处于中前期,距收获期一段时间,多数证券公司经营新三板业务都是亏损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机构对新三板的热情,多数券商都在紧锣密鼓地招人才、跑园区、抢项目。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抢占新三板资源方面,依托国资背景的中信建投尽占先机。曲少华告诉记者,公司当前辅导的企业中,已经立项的有近50家,采取的流程为先帮助企业挂牌,再推中小企业私募债。
2011年,中信建投实际控制人变为北京市国资委,“公司在宣传中会提到此事,中信建投新三板业务做起来很畅通。毕竟新三板业务是北京市争取的项目,中信建投又属于北京市的企业,所以国资委在业务方面对公司有些倾斜。”
“中信建投跟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关系也不错,园区会首先推荐中信建投作为合作券商,”曲少华强调,“只要公司(中信建投)能用到的地方,(北京市国资委)都会很好地配合。比如,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所有区县的发债项目全部是由中信建投包了,尤其是对管理中心上的大企业,会优先给中信建投做。”
据陈永飞透露,最早起步的西部证券、申银万国,以及“第二梯队”券商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对新三板业务非常重视,而位列“第一梯队”的公司,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尚未重视新三板业务。”
对此,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场外市场对于大型券商而言还是相对较小的一块业务,因此,拓展的动力不足;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在布局场外市场业务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预计中小券商会是未来场外市场的主导力量,具有区域优势的券商可能更具优势。
“新三板”特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接近监管层的机构人士称,9月份新三板市场将开始受理北京以外的园区企业挂牌申请材料,标志扩容工作的开始。年内还可能发布做市商等交易制度改革方案,新三板的交易活跃指日可待。
就在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呼之欲出之时,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已是遍地开花。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已经近20家区域股权交易所,而从事股权交易属性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更是不胜枚举。
市场人士称,部分合法设立的地方股权交易所确实有利于缓解当地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和融资难的特点,“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立股权交易所,交易规则、挂牌程序非常不规范,有碍于规范的场外市场的形成”。
而为在新三板市场分得一杯羹,各家券商各显神通,相比之下,具有区域特色的券商或更具比较优势。
交易所博弈
6月15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出炉。此举是在为未来新三板的推出在政策上保驾护航,扫清制度障碍。
政策的松绑必然带来原有场外交易市场生态的改变。根据监管层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场外交易市场将形成以新三板市场为主、券商自建柜台交易市场(OTC)并行、地方股权交易所为辅的多层次交易市场。
然而,就在全国性的新三板市场尚未真正落地之时,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却已是遍地开花。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已经近20家区域股权交易所,而从事股权交易属性的产权交易所更是不胜枚举。
对此,有市场人士指出,地方上成立的股权交易所属于地方政府的业绩,多是要服务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愿景、目标。未来一旦新三板扩容至全国国家级科技园,也需要有各地政府的支持时,难免会与地方交易所出现竞争和矛盾。成立较早的天津股权交易所,事实上就一直在试图与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较劲”。
谈及三个市场的关系,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称,上述三者共同组成中国的场外市场,应该没有高低层次的差别,也不是竞争关系,更不存在围堵或新三板冲击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的情况。
但据他分析,企业进入地方股权交易所与进入新三板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进入地方股权交易所的企业,要受制于‘38号文’(即《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及200人限制,而且不能竞价交易,也没有做市商制度。因此,其交易很可能无法活跃。没有定价功能,也就没有融资功能。”程晓明指出,我开玩笑说这只是一个过户所,双方谈好了以后来交易所办个过户手续而已,或者说,就是工商局股份登记科的现场办公。
在他看来,目前的新三板交易制度其实质也还是“产权交易所”,但不同之处在于新三板下一步交易制度可以改革,而产权交易所还没有看到改革的希望。
中信建投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曲少华也对本刊记者表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立股权交易所,交易规则、挂牌程序非常不规范,涉及内幕的东西很多。若新三板市场趋向成熟,企业自然选择挂牌该市场,区域股权交易所便没有市场。
“此前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之所以能存活,就是因为新三板交易所是否成立总是没有定论。”曲少华称。
在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周友苏看来,虽然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要共同组成一个场外交易市场,但从我国场外交易的现状来看,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分别而治”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但与券商观点不同的是,周友苏认为,证监会在关于场外交易市场的表态中提到了三板市场应该“以柜台交易为基础”。这意味着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在场外的交易中占更为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我国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重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中关村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园区入驻企业的调查中也发现,对企业而言,是进新三板还是到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他们有自己的考虑。
成都高新区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代表了一些企业的观点。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该人士坦言心中疑虑:“新三板市场虽然呼声很高,但是配套政策能否在近期成形还不得而知。所以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会先选择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尝试。”
而宏源证券投行部人士则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双方并没有太大的正面性矛盾,毕竟国内的中小微企业众多,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较为完善时,不排除部分合法的地方交易所向新三板合并的可能性。”
机构“新蓝海”
而对于市场的参与机构来说,尘埃尚未落定,对新三板这一“新蓝海”抢滩既已开始。
“未来5到10年,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会达到5000家,而场外市场会达到1万家以上,中国全方位资本市场将基本建成。”程晓明预计。
在他看来,新三板业务和利润的成长空间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超过主板市场。”
据业内人士分析,场外市场给券商带来的商机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挂牌上市费用;二是帮助企业做融资的收费;三是未来买卖都能赚钱的做市商业务。
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虽然券商可以从企业进入新三板的各个环节收取费用,但是鉴于扩容前挂牌企业数量有限且利润微薄,除了最早参与其中的为数寥寥的券商能够从新三板业务中盈利外,绝大多数券商目前的新三板业务还是“赔钱赚吆喝”。
申银万国作为最早开展新三板业务的券商之一,其代办股份转让总部前任总经理张云峰曾向本刊记者透露,申万能在新三板业务中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帮企业做定向增发业务。
“对券商而言,定增业务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业务,每做一笔能够收取企业融资额6%的费用。”张云峰表示。
曲少华也坦陈,“2011年已着手做,但是没有形成系统。该业务在量尚未起来之前并不能盈利。”
金元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陈永飞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新三板业务尚处于中前期,距收获期一段时间,多数证券公司经营新三板业务都是亏损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机构对新三板的热情,多数券商都在紧锣密鼓地招人才、跑园区、抢项目。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抢占新三板资源方面,依托国资背景的中信建投尽占先机。曲少华告诉记者,公司当前辅导的企业中,已经立项的有近50家,采取的流程为先帮助企业挂牌,再推中小企业私募债。
2011年,中信建投实际控制人变为北京市国资委,“公司在宣传中会提到此事,中信建投新三板业务做起来很畅通。毕竟新三板业务是北京市争取的项目,中信建投又属于北京市的企业,所以国资委在业务方面对公司有些倾斜。”
“中信建投跟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关系也不错,园区会首先推荐中信建投作为合作券商,”曲少华强调,“只要公司(中信建投)能用到的地方,(北京市国资委)都会很好地配合。比如,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所有区县的发债项目全部是由中信建投包了,尤其是对管理中心上的大企业,会优先给中信建投做。”
据陈永飞透露,最早起步的西部证券、申银万国,以及“第二梯队”券商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对新三板业务非常重视,而位列“第一梯队”的公司,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尚未重视新三板业务。”
对此,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场外市场对于大型券商而言还是相对较小的一块业务,因此,拓展的动力不足;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在布局场外市场业务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预计中小券商会是未来场外市场的主导力量,具有区域优势的券商可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