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影响“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案改革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对原有课程零散的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构架,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了由任课教师单一授课的形式,请多位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开发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并尝试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创建了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了考核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综合评定。并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首次实现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教学环节的多样化,使其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土地复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案;改革
  作者简介:王世东(1978-),男,河南清丰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复垦;刘昌华(1965-),男,湖南衡东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测绘科学和土地复垦。(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505835)、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2010-42)、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20001)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土地复垦理论与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测绘应用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对土地复垦高度重视,每年投资几十亿元用于土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学的核心问题是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它涉及土地、矿业、环保、测绘、水利、土壤、农业等多个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土地复垦学”是近年来国内几十所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土地复垦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出版一本专门的土地复垦学教材;(2)已有教学内容显得陈旧,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3)教学内容重视现实素材的罗列却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衔接;(4)教学方式相对简单且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应用不够;(5)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
  因此,目前的“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案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急需进行改革。本文根据土地复垦学科实际情况,将最新科研成果和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贯穿于教学内容体系,对原有课程零散的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构架和调整;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并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本文对影响“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的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案改革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并经多次教学实践予以检验和完善,首次实现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教学环节的多样化,使其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包括:
  (1)对原有课程零散的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构架,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2)加入国内外近年来土地复垦学科科研成果,使之更能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3)改变由任课教师单一授课的形式,增设课堂讨论,并请多位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过程;
  (4)针对新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案,开发出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并尝试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5)开辟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化理论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土地复垦实际工作创造条件;
  (6)完善考核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综合评定,并在笔试时增加开放式问题。
  二、 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原来的“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4年教学大纲制定的,共分九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有些教学内容变得陈旧,不能适应该学科发展前沿的需要,而且一些教学内容重视现实素材的罗列却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衔接,因此急需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针对目前“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和新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如下调整和改革:
  (1)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增加了土地复垦科学体系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能了解整个土地复垦科学体系,对于后面的教学有很大益处。
  (2)将第三章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中的第十节遥感技术在土地复垦规划资料获取中的应用移到第九章信息技术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部分。
  (3)第四章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中增加一节有关煤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演变及其控制的内容;并在第八节矸石山复垦技术中添加煤矸石山景观重建及景观评价有关内容。
  (4)在第六章复垦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改良措施中增加土壤重构技术与土壤微生物及动物的引入和发展等两部分内容。
  (5)将原第九章GIS在土地复垦的应用扩充为信息技术在土地复垦中应用,增加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虚拟现实技术(VR)在土地复垦应用中的有关内容。
  (6)原来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改革后压缩老师课堂讲授的学时,增设课堂专题讨论,并请专家做专题报告。
  (7)原来该课程只有36学时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枯燥的理论教学,缺乏实际动手机会,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次改革增加了两周的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在新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
  通过以上课程系统内容的改革,有关重点教学内容得到了加强,让学生了解了土地复垦领域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并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并请校内外有关土地复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学生上课和实习情况表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
  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教育制度的改革又要求课程教学学时减少,这两种趋势的结合使得近年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只能把重点放在结论上,失去了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研究性,学生感到专业课程学习枯燥无味,为考试而学,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育的目的也无法达到。为此,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案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无专用《土地复垦学》教材,煤炭院校以1997年版《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作为主要教材(限于矿区),再加以相关文献做扩充,教学内容显得凌乱,缺乏整体系统性。同时教学方式单一,且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体系的全面构建
  充分考虑我国破坏土地类型的复杂性:不仅包括采矿用地,还包括各种生产建设、道路交通等破坏的土地,加之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大量土地破坏。引入近年最新科研成果,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全面的“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
  3.改变单一授课形式,增设课堂讨论,并聘请专家参与教学过程
  压缩专任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增设课堂讨论,请多位专家登上讲坛,参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每位专家配合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做1-2学时的专题报告),使主讲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得以延拓与提升,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聆听各位名师的为学之道,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力求做好课堂讨论与专题报告的选题、时间、人员安排等与课程的衔接,构造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使教学内容得以延拓与提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4.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新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案,结合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多年来完成的相关纵横向研究成果,增加多种类型的实例,开发制作全新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教师注意搜集素材,如注意拍摄一些有特色的土地景观类型照片,在授课时,利用挂图、VCD、照片等,加深学生记忆,活跃课堂气氛。此外,针对近年来学生规模扩张的特点,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尝试。
  5.创建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处焦作市煤矿型城市的特点,先后建立了“焦作市中站区采煤塌陷地开发复垦实习基地”、“焦作市马村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土地复垦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习了土地复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后,安排两周“土地复垦学”课程设计。其中半周时间进行野外实际考察,结合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和矿区井上下对照图等,综合以前所学各单科内容,了解地形地貌、土地破坏现状、土壤类型、水利条件、生态条件等,进行待复垦土地适宜评价和景观分类,形成一个整体概念,为复垦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奠定基础。再用半周时间,让学生学习或阅读现有各具特色的规划报告和规划图件,了解实际规划如何编制。剩下一周,编制一个土地复垦规划,包括规划报告和图件。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部分报告的内容,上机绘制现状图和规划图。经过近3年时间的实习基地建设和三届学生的实习与课程设计,解决了以前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问题。
  6.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案
  首先是不再单纯以一次笔试定成绩,而是结合听讲、课堂讨论、实习的表现及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最后综合评定。二是试题库建设除考虑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掌握状况外,注重开放型试题的设置(无现成答案),意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改革实践效果
  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土地复垦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将该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便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对改革方案予以不断补充和完善。几年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成果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该项改革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想和业务素质得到了加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以致用提供了机会。许多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专题进行研究。部分学生除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完成了多项河南理工大学SRTP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2.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教学改革也使学生提高了毕业后的择业能力。近几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困难,土地复垦为该专业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据统计,近两年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3.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通过“土地复垦学”的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改善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2007年和2008年担任“土地复垦学”教学的教师均获得了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等级。同时,以“土地复垦学”教改项目为依托,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近两年承担了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并发表了10多篇相关教改论文和几十篇相关科研论文,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4.促进了学科建设
  通过几年来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努力,特别是“土地复垦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顺利实现了学科建设的新突破,获得了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五、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研究为依托,对“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探索,并进行了教学实践。首先对原有课程零散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综合构架,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改变由任课教师单一授课的形式,增设课堂讨论以深化专题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聘请多位专家登上讲坛,参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多年来完成的相关纵横向科研成果,增加多种类型的实例,使之与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适应。开发制作出全新的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生人数多、课后复习需求大的特点,成功进行了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通过创建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基于该课程特点精心设计的集中课程设计适应了教学的综合需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改进了学习考核方案。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该项改革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并保证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和灵活性,必将使土地资源管理和相关专业的“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礼全,胡振琪.国内土地复垦文献的定量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8,22(3):5-8.
  [2]王慎敏.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2):195-199.
  [3]颜世强.我国矿业破坏土地复垦问题及对策[J].中国矿业,2008,17(3):35-37.
  [4]陈秋计,孔云峰,胡振琪.基于MAPX和Oracle Spatial建立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121-124.
  [5]支瑞荣.遥感技术在监测矿山覆被变化及复垦中的应用[J].河北遥感,2007,(3):21-22.
  [6]许锋,邓军.GPS精密单点定位在矿区土地复垦测量中的应用[J].矿业工程,2007,(2):38-40.
  [7]陈秋计.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A].高等教育质量改革创新发展[C].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8]张国良.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9]胡振琪.采煤沉陷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复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为适用和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规划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针对环境规划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环境规划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实用型环境规划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规划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王琳(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讲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规划;郭廷忠(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电气运行”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如何进行课程的构建。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情境;职业技能;核心课程  作者简介:胡平(1967-),女,湖南桃源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及运行。(湖南 长沙 410131)    “电气运行”是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分析现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存在的不完善,进而提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多样化的构想。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多样化  作者简介:王峰(1967-),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理学硕士
期刊
摘要:矩阵理论是线性代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针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有关逆矩阵的教学作了总结,以提高他们对逆矩阵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矩阵;逆矩阵;伴随阵  作者简介:徐志敏(196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方法论;贾金平(1981-),男,吉林九台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创新型实验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将光分插复用器实现光信号分插复用的原理作为创新型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利用研究室现有设备设计了一套基于光纤光栅和光环行器的光分插复用原理实验系统,给出了实验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实验结果。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设计创新型实验,使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型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期刊
摘要: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涉及到理论与实验的阐述完整性与清晰度。本文就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及流程进行了必要的介绍,从论文的组成部分与具体内容两大方面展示了规范完整的科技论文的写作。  关键词:科技论文;规范;流程;事项;技巧  作者简介:吴涛(1969-),女,浙江杭州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资料管理。(北京 102206)    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期刊
摘要: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室内设计课程应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性  作者简介:杨猛(1982-),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河南 商丘 47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商丘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自动化系(以下简称“我系”)在电路课程双语教学中的一些选择和做法,包括教材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授课方式选择、教学方法等,对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效果评估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文中还指出了电路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承接作用。教学效果分析表明,电路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文中介绍的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该课程的
期刊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历来被视为电气专业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全面了解“电力系统分析”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课程组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如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学习难点、学习效率,以及相关因素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个人需求等,反馈学生的意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求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
期刊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物理实验课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质量降低的情况,从实验课程的设置上改革,提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专业、多层次的教学和评价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基础课程;创新  作者简介:曹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