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案到底”,顾名思义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经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生的学法等,在“一案”的基础上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兼顾问题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解题思路,促进学习者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更好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1]。为此,需要做到一条主线串前后,案例精选减负担,到了课堂学生活跃,基础打好考轻松。
【关键词】一案到底;二次函数;层层递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170-02
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感觉最深的就是时间不够用,每个题目都想让学生练习,生怕学生错过一些好的题目。而学生最大的感受也是时间不够用,多门功课,各种作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必将造成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2]。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梳理知识,启发思维。重复的知识不机械照搬,机械的知识不重复。
二次函数的考查一直是中考数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二次函数的知识点也是多而重要,在复习的时候,既要照顾中等偏下同学,做到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也要考虑到中等偏上同学,对于专题性知识学习的渴求性。为此,如何备课,如何备好课,就值得教师深思,简单的习题堆砌显然是行不通的,大搞题海战只会苦了学生费了时间劳了精力,效果不明显。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累积的情况下,尝试“一案到底”,尽可能的减少学生花在机械计算上的时间,启迪思维,又尽量做到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面面俱到。
1 初步训练促兴趣
课堂一开始,笔者抛出三个填空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分别考查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交点式,以及顶点式。在设计时刻意降低了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发现这三个题目共用一张图,省去了学生另外画图的时间。第1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A(1,0),B(-3,0),判断下列各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有____。①abc>0 ②b2-4ac>0 ③4a-2b+c>0 ④当y>0时,-3 对于一般式的掌握,通过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更好了回忆起二次函数中a、b、c与图形的关系,树立数形结合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二题“已知函数,则该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____”,学生求出与x轴交点坐标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对称轴,求出对称轴之后也为第三小题“二次函数(a<0)的对称轴为____;点(A),(B)在该函数图像上,且x1>x2>-1,则y1____y2”作了铺垫,学生思维顺势因题而导,在图像上找出两点,比较大小。整个设计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简单讲评之后,引出第4题的第(1)小题“如图2,抛物线与x轴交与A(1,0),B(-3,0)两点,C(0,3)为该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请用三种方法求解)”。正是前面三题的练习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预设。同样的,图形不变,给学生以一种熟悉感,增加与y轴交点之后,要求学生用三种方法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方法一结合题中结出的一般式,用三点代入求解,方法二结合x轴上两点坐标,通过交点式求解,方法三根据对称性求出对称轴用顶点式求解。有了之前三个小练习的铺垫,学生理解和掌握会非常顺手,课堂教学也会流畅,知识点的掌握印象也会加深。
2 精心设计巧铺垫
接着就是第4题的第(2)小题“连结BC,求直线BC的解析式”,图形不变,数据不变,函数解析式不变,节约了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连结BC并延长BC,产生了一条直线,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完成第4题的第(3)小题“当取何值时,一次函数(即直线BC)值大于二次函数值?(直接写出答案)”,同时求出直线解析式之后,为下面的第4题的第(5)小题做好铺垫。
有了直线BC之后,结合顶点D,构造三角形(图3),顺势进入三角形面积的复习,“(4)求△BCD的面积”。在求三角形面积的同时,对面积解法的割补法进行复习。
图4用的是补形法,将图形补成一个矩形,再用矩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图5用的是分割法,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即对称轴为分割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小三角形,分别求出面积再求和。在此基础上,既提高了解题能力,也进行了方法教学,为接下来的三角形面积教学埋下伏笔。
3 难度提升心不慌
当学生求出△BCD面积之后,随之提出第4题的第(5)小题“在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使△BCE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如果存在,求出点E坐标”,受割补法的影响,学生较易想到在抛物线的BC段上取一点E(图6),构造△BCE,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即对称轴为分割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小三角形,以线段EG的长度表示为两个三角形的底,通过设点E坐标为(x,
-2-2+3),点F坐标为(,+3),表示出EF=-2-3,以B、C的水平距离作为高,列出函数关系式,为下面的第七小题做好铺垫,此时由于△BCE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即当s=3时,则可求出E点坐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等面积的另一个思路,即同底等高,结合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出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时,直线DE平行于直线BC,将直线BC向上平移经过点D,此时第五小题的伏笔起到了作用,两直线平行,即一次函数比例系数k一样,進而求得直线DE解析式,根据求交点坐标列方程组的思想,求出点E坐标。同时本题解答过程也为最后一问思考作了预先铺垫。
接着抛出第4题的第(6)小题“在抛物线上的第二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及△PBC的面积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有了第(5)小题的铺垫,再做该题时,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式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本题再适当提点学生最值问题即可,无论是配方法还是公式法,务
必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徝范围,得到最大面积为。
4 思维拓展得收获
结合第(5)(6)小题,适时引出思考题“在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G,使△BCG的面积为整数的点G有几个?”,学生们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结合最大面积及平移思想,学生可以较好的认知到向上平移最大面积为,向下平移经过点A时(不包括点A)即为最大面积,进而得出使面积为整数的点的个数。
通过以上课例,学生就可以大量减少做不同题目带来的机械计算所花的时间,把时间用在思考、探究、能力培养上,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层层递进之美。一条主线串前后,案例精选减负担,到了课堂生活跃,底子打好考轻松,“一案到底”需要数学老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知识点间的关联,真正做到智慧教学,做智慧的数学老师,培养智慧型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蒋海燕.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关键词】一案到底;二次函数;层层递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170-02
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感觉最深的就是时间不够用,每个题目都想让学生练习,生怕学生错过一些好的题目。而学生最大的感受也是时间不够用,多门功课,各种作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必将造成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2]。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梳理知识,启发思维。重复的知识不机械照搬,机械的知识不重复。
二次函数的考查一直是中考数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二次函数的知识点也是多而重要,在复习的时候,既要照顾中等偏下同学,做到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也要考虑到中等偏上同学,对于专题性知识学习的渴求性。为此,如何备课,如何备好课,就值得教师深思,简单的习题堆砌显然是行不通的,大搞题海战只会苦了学生费了时间劳了精力,效果不明显。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累积的情况下,尝试“一案到底”,尽可能的减少学生花在机械计算上的时间,启迪思维,又尽量做到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面面俱到。
1 初步训练促兴趣
课堂一开始,笔者抛出三个填空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分别考查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交点式,以及顶点式。在设计时刻意降低了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发现这三个题目共用一张图,省去了学生另外画图的时间。第1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A(1,0),B(-3,0),判断下列各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有____。①abc>0 ②b2-4ac>0 ③4a-2b+c>0 ④当y>0时,-3
简单讲评之后,引出第4题的第(1)小题“如图2,抛物线与x轴交与A(1,0),B(-3,0)两点,C(0,3)为该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请用三种方法求解)”。正是前面三题的练习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预设。同样的,图形不变,给学生以一种熟悉感,增加与y轴交点之后,要求学生用三种方法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方法一结合题中结出的一般式,用三点代入求解,方法二结合x轴上两点坐标,通过交点式求解,方法三根据对称性求出对称轴用顶点式求解。有了之前三个小练习的铺垫,学生理解和掌握会非常顺手,课堂教学也会流畅,知识点的掌握印象也会加深。
2 精心设计巧铺垫
接着就是第4题的第(2)小题“连结BC,求直线BC的解析式”,图形不变,数据不变,函数解析式不变,节约了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连结BC并延长BC,产生了一条直线,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完成第4题的第(3)小题“当取何值时,一次函数(即直线BC)值大于二次函数值?(直接写出答案)”,同时求出直线解析式之后,为下面的第4题的第(5)小题做好铺垫。
有了直线BC之后,结合顶点D,构造三角形(图3),顺势进入三角形面积的复习,“(4)求△BCD的面积”。在求三角形面积的同时,对面积解法的割补法进行复习。
图4用的是补形法,将图形补成一个矩形,再用矩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图5用的是分割法,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即对称轴为分割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小三角形,分别求出面积再求和。在此基础上,既提高了解题能力,也进行了方法教学,为接下来的三角形面积教学埋下伏笔。
3 难度提升心不慌
当学生求出△BCD面积之后,随之提出第4题的第(5)小题“在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使△BCE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如果存在,求出点E坐标”,受割补法的影响,学生较易想到在抛物线的BC段上取一点E(图6),构造△BCE,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即对称轴为分割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小三角形,以线段EG的长度表示为两个三角形的底,通过设点E坐标为(x,
-2-2+3),点F坐标为(,+3),表示出EF=-2-3,以B、C的水平距离作为高,列出函数关系式,为下面的第七小题做好铺垫,此时由于△BCE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即当s=3时,则可求出E点坐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等面积的另一个思路,即同底等高,结合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出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时,直线DE平行于直线BC,将直线BC向上平移经过点D,此时第五小题的伏笔起到了作用,两直线平行,即一次函数比例系数k一样,進而求得直线DE解析式,根据求交点坐标列方程组的思想,求出点E坐标。同时本题解答过程也为最后一问思考作了预先铺垫。
接着抛出第4题的第(6)小题“在抛物线上的第二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及△PBC的面积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有了第(5)小题的铺垫,再做该题时,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式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本题再适当提点学生最值问题即可,无论是配方法还是公式法,务
必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徝范围,得到最大面积为。
4 思维拓展得收获
结合第(5)(6)小题,适时引出思考题“在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G,使△BCG的面积为整数的点G有几个?”,学生们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结合最大面积及平移思想,学生可以较好的认知到向上平移最大面积为,向下平移经过点A时(不包括点A)即为最大面积,进而得出使面积为整数的点的个数。
通过以上课例,学生就可以大量减少做不同题目带来的机械计算所花的时间,把时间用在思考、探究、能力培养上,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层层递进之美。一条主线串前后,案例精选减负担,到了课堂生活跃,底子打好考轻松,“一案到底”需要数学老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知识点间的关联,真正做到智慧教学,做智慧的数学老师,培养智慧型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蒋海燕.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