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孩蹒跚学步的时候,大人总是悄悄地放开大手,让孩子独立行走。于是在一次次放手之后,孩子在摸索中学会了走路。当孩子考上大学时,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还没有长大,时时都想牵着孩子的手,不愿意放开。
聆听孩子的心声
放寒假了,大二的学生张乐迟迟不肯回家,想申请住在学校,做宿舍楼管理员勤工助学。母亲打了很多电话劝他回家,甚至哭着央求他回家。而他却说,只要不回家,在哪儿都行,在家里太压抑了,母亲总是唠叨,自己的话母亲从来都听不进去。
同样是大二的学生小王,因为与父亲存在冲突,认为父亲管得太多,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听父亲的,自己没有任何决定权,得了神经症,烦躁、精力不能集中、不想吃饭……到省精神卫生中心检查,医生建议让其休学一年。
“一切为了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切为了孩子”是影响一代父母子女教育观的口号,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或者关心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可是,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了”。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话题叫“长大不容易”。说的是重庆工商学院的学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而改变了和父母的关系。台上坐着五个大学生,虽然到最后他们都表示对父母的苦心有了新的理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但他们最初的态度却是让人吃惊的。几个孩子以前都和父母关系冷漠。一个广东籍的女生之所以到重庆,就是为了离开父母。而他们共同的理由就是父母对他们管得太多,所以,离开家后很少和家人联系。老师让他们给父母写信,这些学生的家长每一个都非常激动地给孩子回信,才让他们感觉到了父母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他们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孩子”,却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让孩子觉得反感,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心寒。
“放手”的智慧
俗话说“过犹不及”,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要讲究“度”。关心太少,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一切都交给学校。学生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进入大学宽松的环境,如果自制力不强,很可能会放纵自己;关心过度,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抵触,而且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孩子迈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家长也需要转变以前的做法,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学会“放手”。
首先要关注孩子,关注是“放手”的前提。定期与孩子、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上网了解学校的近况,了解孩子在大学的表现、心理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放手”。比如很多家长很关心孩子的英语学习,“一定要好好学英语”,这样的话语时常挂在嘴边。这种关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孩子一起看英文原版电影,与孩子探讨电影的剧情,对孩子能听懂英语对白表示赞扬,更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其次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大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观察社会现象并进行独立思考,有时候他们的说法可能听起来很幼稚,但这是他们一步一步成熟的开始。
家长要允许孩子走一点“弯路”,自己去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把所有正确的方法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并不能够领会,再遇到问题依然不会解决。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为“渔神”。他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跟他出海,渔王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总是把最重要的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渔王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渔王的船上,因为有渔王给他们把关,他们一直没有闪失。但是,当这三个儿子独立捕鱼的时候,他们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
后来,来了一位哲人,知道了这一切,他告诉渔王:你三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发现自己并且得到确认。
再次,家长要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当父母关心自己的时候,还认为父母“管得太多”。有一颗感恩的心,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感谢困难让他成长,而不是怨天尤人。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别的都不用你管”。作为大学生,学习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学是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要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只是学习好,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在工作中就会处处碰壁。有的学生因为多次碰壁而灰心,干脆不再工作,成为“啃老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让孩子意识到,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赡养父母,养活家庭。先承担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家长要当个好参谋,而不是帮助孩子决策。有的家长总是习惯替孩子决定未来。这样,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与孩子一起探讨他的想法,发现孩子的亮点,指出不足之处,商量出合适的办法,效果会好得多。
据报道,招聘会上,很多家长陪孩子去应聘,有的家长甚至代替孩子回答招聘会现场面试官的问题,面试官哭笑不得,同时也对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了一个折扣。找工作这样的大事,家长可以给孩子指导,与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优势、劣势,分析就业单位的前景、薪酬,但是工作还是要孩子自己找,简历还是要孩子自己递。孩子只有经过一轮又一轮面试的“洗礼”,才能体会到找工作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放手意味着信任,信任孩子能考虑好并做好自己的事,从上课、考试到找工作,从参加社团活动到处理人际关系。孩子考虑不周的,再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并适时表扬他的想法、做法,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和受赏识感。考上大学,找工作,成立家庭……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父母的怀抱中将会慢慢走远,走他们自己的路。中国有句老话:“在父母的眼中,99岁的人还是自己的孩子。”这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生牵挂。父母带着这种牵挂,充满智慧地逐步放手,孩子就能有笑有泪地成长,不怕离开家长的扶持。
编辑·孙玮
聆听孩子的心声
放寒假了,大二的学生张乐迟迟不肯回家,想申请住在学校,做宿舍楼管理员勤工助学。母亲打了很多电话劝他回家,甚至哭着央求他回家。而他却说,只要不回家,在哪儿都行,在家里太压抑了,母亲总是唠叨,自己的话母亲从来都听不进去。
同样是大二的学生小王,因为与父亲存在冲突,认为父亲管得太多,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听父亲的,自己没有任何决定权,得了神经症,烦躁、精力不能集中、不想吃饭……到省精神卫生中心检查,医生建议让其休学一年。
“一切为了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切为了孩子”是影响一代父母子女教育观的口号,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或者关心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可是,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了”。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话题叫“长大不容易”。说的是重庆工商学院的学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而改变了和父母的关系。台上坐着五个大学生,虽然到最后他们都表示对父母的苦心有了新的理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但他们最初的态度却是让人吃惊的。几个孩子以前都和父母关系冷漠。一个广东籍的女生之所以到重庆,就是为了离开父母。而他们共同的理由就是父母对他们管得太多,所以,离开家后很少和家人联系。老师让他们给父母写信,这些学生的家长每一个都非常激动地给孩子回信,才让他们感觉到了父母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他们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孩子”,却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让孩子觉得反感,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心寒。
“放手”的智慧
俗话说“过犹不及”,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要讲究“度”。关心太少,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一切都交给学校。学生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进入大学宽松的环境,如果自制力不强,很可能会放纵自己;关心过度,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抵触,而且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孩子迈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家长也需要转变以前的做法,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学会“放手”。
首先要关注孩子,关注是“放手”的前提。定期与孩子、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上网了解学校的近况,了解孩子在大学的表现、心理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放手”。比如很多家长很关心孩子的英语学习,“一定要好好学英语”,这样的话语时常挂在嘴边。这种关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孩子一起看英文原版电影,与孩子探讨电影的剧情,对孩子能听懂英语对白表示赞扬,更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其次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大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观察社会现象并进行独立思考,有时候他们的说法可能听起来很幼稚,但这是他们一步一步成熟的开始。
家长要允许孩子走一点“弯路”,自己去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把所有正确的方法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并不能够领会,再遇到问题依然不会解决。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为“渔神”。他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跟他出海,渔王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总是把最重要的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渔王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渔王的船上,因为有渔王给他们把关,他们一直没有闪失。但是,当这三个儿子独立捕鱼的时候,他们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
后来,来了一位哲人,知道了这一切,他告诉渔王:你三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发现自己并且得到确认。
再次,家长要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当父母关心自己的时候,还认为父母“管得太多”。有一颗感恩的心,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感谢困难让他成长,而不是怨天尤人。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别的都不用你管”。作为大学生,学习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学是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要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只是学习好,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在工作中就会处处碰壁。有的学生因为多次碰壁而灰心,干脆不再工作,成为“啃老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让孩子意识到,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赡养父母,养活家庭。先承担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家长要当个好参谋,而不是帮助孩子决策。有的家长总是习惯替孩子决定未来。这样,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与孩子一起探讨他的想法,发现孩子的亮点,指出不足之处,商量出合适的办法,效果会好得多。
据报道,招聘会上,很多家长陪孩子去应聘,有的家长甚至代替孩子回答招聘会现场面试官的问题,面试官哭笑不得,同时也对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了一个折扣。找工作这样的大事,家长可以给孩子指导,与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优势、劣势,分析就业单位的前景、薪酬,但是工作还是要孩子自己找,简历还是要孩子自己递。孩子只有经过一轮又一轮面试的“洗礼”,才能体会到找工作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放手意味着信任,信任孩子能考虑好并做好自己的事,从上课、考试到找工作,从参加社团活动到处理人际关系。孩子考虑不周的,再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并适时表扬他的想法、做法,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和受赏识感。考上大学,找工作,成立家庭……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父母的怀抱中将会慢慢走远,走他们自己的路。中国有句老话:“在父母的眼中,99岁的人还是自己的孩子。”这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生牵挂。父母带着这种牵挂,充满智慧地逐步放手,孩子就能有笑有泪地成长,不怕离开家长的扶持。
编辑·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