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走进生活化情境,收集信息,指导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开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联系与生活相连解决问题,组织实践运用,拓展升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改中,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了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从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质是重视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的数学教育的魂。可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走进生活化情境,收集信息,指导学生主动操作。
“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把问题置身于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之中。低年级大多是用图文、对话、表格等方式呈现问题。所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从图中获取必要的数学信息是关键。
如二年级下冊的“解决问题”。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是小朋友看木偶戏的情境,图中的人物有看戏的,有离开的,也有跑过来准备看戏的,这里可引导学生根据“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来发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这个情境中,“走掉的人数”要学生自己数出来,情境中并没有标出。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从动作的感知到建立表象再上升到感性认识。
二、探索开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
设计材料开放、问题开放、条件开放、答案开放、解法开放等开放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当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周长=(长+宽)×2后出示: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让学生明确“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周长”,再思考“长方形周长怎么求”、“求长方形周长应知道什么”,最后出示信息“长50米、宽20米”,学生就能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两种解法的不同思路、差异,鼓励学生对问题尽量想出几种方法解答,而不满足于会一种解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渗透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阅读。比如:可以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还可采用批划性的读,即是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而推理性的读,则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为目的,来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总多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再加之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自然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联系与生活相连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限于课本中编好的现成解决问题的题目,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材料和数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以比较“两杯糖水那杯甜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水的甜度,使学生认识到糖水的甜度既与水中糖的含量有关,又与其中水的含量有关,是由这两者的关系既它们的比所决定,为了便于观察和计算,在数学中比的后项经常定为100,进而深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利用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理解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组织实践运用,拓展升华。
实际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运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一种手段。比如:数学活动课“统计白色污染”、“节约零花钱”。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得出原始数据,学生经过猜想、估算,知道每天扔一只塑料袋,每天节约0.5元等都是小数字,但统计到一年、两年、三年……,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学生从中知道数字之庞大,污染的严重性,浪费零花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节约用钱的良好品质。又如:“校园中的数学”活动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学校学生总人数、教师数、学校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图书数等一些数据,让自己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校设计你认为最好的规划,活动过程中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
参考文献:
[1] 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2年02期
[2]《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改中,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了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从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质是重视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的数学教育的魂。可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走进生活化情境,收集信息,指导学生主动操作。
“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把问题置身于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之中。低年级大多是用图文、对话、表格等方式呈现问题。所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从图中获取必要的数学信息是关键。
如二年级下冊的“解决问题”。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是小朋友看木偶戏的情境,图中的人物有看戏的,有离开的,也有跑过来准备看戏的,这里可引导学生根据“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来发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这个情境中,“走掉的人数”要学生自己数出来,情境中并没有标出。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从动作的感知到建立表象再上升到感性认识。
二、探索开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
设计材料开放、问题开放、条件开放、答案开放、解法开放等开放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当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周长=(长+宽)×2后出示: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让学生明确“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周长”,再思考“长方形周长怎么求”、“求长方形周长应知道什么”,最后出示信息“长50米、宽20米”,学生就能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两种解法的不同思路、差异,鼓励学生对问题尽量想出几种方法解答,而不满足于会一种解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渗透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阅读。比如:可以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还可采用批划性的读,即是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而推理性的读,则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为目的,来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总多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再加之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自然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联系与生活相连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限于课本中编好的现成解决问题的题目,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材料和数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以比较“两杯糖水那杯甜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水的甜度,使学生认识到糖水的甜度既与水中糖的含量有关,又与其中水的含量有关,是由这两者的关系既它们的比所决定,为了便于观察和计算,在数学中比的后项经常定为100,进而深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利用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理解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组织实践运用,拓展升华。
实际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运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一种手段。比如:数学活动课“统计白色污染”、“节约零花钱”。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得出原始数据,学生经过猜想、估算,知道每天扔一只塑料袋,每天节约0.5元等都是小数字,但统计到一年、两年、三年……,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学生从中知道数字之庞大,污染的严重性,浪费零花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节约用钱的良好品质。又如:“校园中的数学”活动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学校学生总人数、教师数、学校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图书数等一些数据,让自己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校设计你认为最好的规划,活动过程中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
参考文献:
[1] 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2年02期
[2]《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