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震撼人心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教学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认知、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地震后,建筑物坍塌,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状况使人们都认为孩子们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哭,然后绝望的走开。文中的这位父亲却始终没有哭,他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他不断地用双手去挖,当父亲在挖掘的时候,人们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都劝阻他不要挖了,有的人甚至认为他因为失去孩子而变得失去理智。但他仍然坚定信心,埋头接着挖。文中的这位父亲和别的父母面对一片废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后,使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居意境美
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呢?”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在了水天相接的尽头……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词、句教学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也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培养审美能力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和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称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教学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四是评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园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园明圆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愤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学生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瑰宝”“精华”“凡是”“统统”“实在”“任意”“化为灰烬”“不可估量” 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不仅贪婪,而且无耻等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园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和才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
[2] 叶小玲:《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甘肃教育》2008第8期下半月版
[3] 关松林:《中小学教学典型课示例》 《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文作者:甘肃省山丹县霍城学区西关小学教师陈秀霞2009年3月
一、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教学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认知、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地震后,建筑物坍塌,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状况使人们都认为孩子们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哭,然后绝望的走开。文中的这位父亲却始终没有哭,他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他不断地用双手去挖,当父亲在挖掘的时候,人们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都劝阻他不要挖了,有的人甚至认为他因为失去孩子而变得失去理智。但他仍然坚定信心,埋头接着挖。文中的这位父亲和别的父母面对一片废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后,使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居意境美
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呢?”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在了水天相接的尽头……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词、句教学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也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培养审美能力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和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称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教学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四是评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园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园明圆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愤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学生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瑰宝”“精华”“凡是”“统统”“实在”“任意”“化为灰烬”“不可估量” 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不仅贪婪,而且无耻等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园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和才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
[2] 叶小玲:《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甘肃教育》2008第8期下半月版
[3] 关松林:《中小学教学典型课示例》 《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文作者:甘肃省山丹县霍城学区西关小学教师陈秀霞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