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有生命的物种死后重生,是寄托了新的灵魂,就算不再是它原本的躯体但也是稀有灵犀的感悟。重生是艺术化的生命体,是神化的灵魂。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世界中经典、传统、哲学、美学与生命的关系血肉相连。多元的艺术观念,混杂的社会形态和独特的艺术传说,是艺术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生的重要因素。
一向有惊人作品的萧昱,其实是个性格温和言语直率的人,如今他的作品从经典的回顾转变到了关注形式上,但是这一切都出自他对审美的立场,这种立场没有改变过,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萧昱在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艺术媒介皆有建树,曾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那件名为《Ruan》的作品可代表其广为人知的“凶狠”风格,以死老鼠、兔子、猫、鸽子的身体局部加上流产婴儿的头部组装成一个新的生命,浸于福尔马林药水中,以直观的恐怖来唤醒观者对于早已在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颠倒荒谬的觉知。在新展的一系列装置中,多种形态的竹子同样挑战了人们的日常经验,而哪怕所利用的并未偏移其柔中带刚的本性,竹子这一已被高度符号化的东方意象还是在其中变得陌生,面对事物的多样与多变,我们所内心深处的惶恐与不安,或许就在此刻与你面对面的挑战。他的作品都让人毛骨悚然所以有人称它为暴力美学,而萧昱并不反对。我认为在这其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唯美的形式感官,人工嫁接,重新塑造出的是一个赋有神化般的灵魂形象;矛盾、背论、即将爆发的张力,却平静如水。这些正是萧昱所说:“艺术家是观察事物的第三方,从画面考虑如何将发生的现场表现出审美的最好境界。”在镜头外看你
在学堂和美术馆里我们学到的,或是学院派定义的审美概念,无非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但是作为艺术家,真正的视觉审美并不仅仅是这些理论就能证明的,萧昱认为,审美是有立场的,它是站在场面、人物、事件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看待事情,它抛弃了事件的叙事性,场面和结果,只考虑视觉上的美感,比如说在战争中,士兵的角度是关心攻打敌人,战争怎样取得胜利,战场的残酷和危险,观众的角度,是在电视机面前看直播新闻,他是在消费这场战争,而萧昱看来他的审美动机在于,第三者的产生,画面定格在最完美的色调,最动人的人物表现把一场充满血腥的战场表现的唯美极致,这一时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在他的身上都被小小欢愉所忽略,甚至可以将死亡的逼近与生命的欢笑在同一时刻彻底分离。这样使读者几乎忘了这是一个战争场面的描绘,让观众感到沉浸在视觉的美感和冲击当中。
不仅艺术家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事物,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这样的一种阶层,士大夫以身作则,这个阶层强调道德,他们在官员和百姓之间相互劝说,他们构建了道德体系,从而便游离出了第三方的权势。作为当今社会艺术家便可以称为第三方的观察者,只是观察社会的现象,通过视觉传达,表现出自己的审美立场,而不带有任何的阶层、权势。在他的棋盘作品中,可以体现这个观点,陶瓷的围棋,博弈双方,是对峙也是对立,在烧制过程中棋子融化,棋盘烧断,经过他的处理这样的将一盘正在进行谁赢谁输的局势上变成了一种美妙的视觉效果,抽象的图案在棋盘上盘旋,一盘对峙的局面居然交融出美丽的图案,这便成了一种审美。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任何立场,从来没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从形式上观察它,但是艺术家只能从审美或者文化的角度上看待事物的发展,于是萧昱说:“在审美上,我的思想变成我的武装,但是他并不是我的本体。”
矛盾并不是没有交集
在对峙和立场的态度上,萧昱有他的审美角度,在关注形式上的作品中还有《回头》,他选择竹子作为表达语言,竹子这个已经被高度符号化的东方意象,被很多人作为代表的标志,给予竹子本身已经有太多的寓意。《回头》与之前凶狠的艺术语言、彪悍的作品标题不同,这次,萧昱以具有东方属性和色彩的竹子作为创作的载体,颇具禅意。竹子各具形态的各种扭曲,似有剑拔弩张之意。它吸引你走近去观看,但作品呈现出来的相貌又似乎随时可能弹开伤人,令人心里发毛。一直贯穿于萧昱创作中的灵魂,也是其最擅长的就是撩动观者的心理,无论是引起恐惧、反感、不安或震撼。他善于呈现各种悖论、冲突,去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这种狰狞的扭曲,即将要爆发,但是确平静自如的静止在那里,他智慧的利用了这样的矛盾,巧妙的展现视觉审美,它将一个动作或者事件,抛弃目的性,提取画面最完美感动的一幕展现出来,向观众传达,矛盾的同时也会有美的产生,观众展开思维,怎样理解他的作品,是否走入了他的陷阱,这些都是他作品的一部分。
萧昱的作品不论怎么转变都离不开他的审美立场,经过他的重新思考和组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惊人感叹,是灵魂的再次洗礼,是重生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维领域,至于别人说他是另类艺术家,做了科学实验,软作品等,但是他觉得这些是经典主义的回望,经典对生命的认识,而被误认为暴力美学,他并不反对这些评论。他说:“只因为有人的存在,让自然和社会变的不一样了,人类生活的本身,人对社会美好的想象,人类的生存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作为社会公共人,用已知的社会认识理解,我不反对,我觉得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种神化的,我要表达是一种唯美。”
一向有惊人作品的萧昱,其实是个性格温和言语直率的人,如今他的作品从经典的回顾转变到了关注形式上,但是这一切都出自他对审美的立场,这种立场没有改变过,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萧昱在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艺术媒介皆有建树,曾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那件名为《Ruan》的作品可代表其广为人知的“凶狠”风格,以死老鼠、兔子、猫、鸽子的身体局部加上流产婴儿的头部组装成一个新的生命,浸于福尔马林药水中,以直观的恐怖来唤醒观者对于早已在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颠倒荒谬的觉知。在新展的一系列装置中,多种形态的竹子同样挑战了人们的日常经验,而哪怕所利用的并未偏移其柔中带刚的本性,竹子这一已被高度符号化的东方意象还是在其中变得陌生,面对事物的多样与多变,我们所内心深处的惶恐与不安,或许就在此刻与你面对面的挑战。他的作品都让人毛骨悚然所以有人称它为暴力美学,而萧昱并不反对。我认为在这其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唯美的形式感官,人工嫁接,重新塑造出的是一个赋有神化般的灵魂形象;矛盾、背论、即将爆发的张力,却平静如水。这些正是萧昱所说:“艺术家是观察事物的第三方,从画面考虑如何将发生的现场表现出审美的最好境界。”在镜头外看你
在学堂和美术馆里我们学到的,或是学院派定义的审美概念,无非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但是作为艺术家,真正的视觉审美并不仅仅是这些理论就能证明的,萧昱认为,审美是有立场的,它是站在场面、人物、事件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看待事情,它抛弃了事件的叙事性,场面和结果,只考虑视觉上的美感,比如说在战争中,士兵的角度是关心攻打敌人,战争怎样取得胜利,战场的残酷和危险,观众的角度,是在电视机面前看直播新闻,他是在消费这场战争,而萧昱看来他的审美动机在于,第三者的产生,画面定格在最完美的色调,最动人的人物表现把一场充满血腥的战场表现的唯美极致,这一时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在他的身上都被小小欢愉所忽略,甚至可以将死亡的逼近与生命的欢笑在同一时刻彻底分离。这样使读者几乎忘了这是一个战争场面的描绘,让观众感到沉浸在视觉的美感和冲击当中。
不仅艺术家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事物,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这样的一种阶层,士大夫以身作则,这个阶层强调道德,他们在官员和百姓之间相互劝说,他们构建了道德体系,从而便游离出了第三方的权势。作为当今社会艺术家便可以称为第三方的观察者,只是观察社会的现象,通过视觉传达,表现出自己的审美立场,而不带有任何的阶层、权势。在他的棋盘作品中,可以体现这个观点,陶瓷的围棋,博弈双方,是对峙也是对立,在烧制过程中棋子融化,棋盘烧断,经过他的处理这样的将一盘正在进行谁赢谁输的局势上变成了一种美妙的视觉效果,抽象的图案在棋盘上盘旋,一盘对峙的局面居然交融出美丽的图案,这便成了一种审美。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任何立场,从来没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从形式上观察它,但是艺术家只能从审美或者文化的角度上看待事物的发展,于是萧昱说:“在审美上,我的思想变成我的武装,但是他并不是我的本体。”
矛盾并不是没有交集
在对峙和立场的态度上,萧昱有他的审美角度,在关注形式上的作品中还有《回头》,他选择竹子作为表达语言,竹子这个已经被高度符号化的东方意象,被很多人作为代表的标志,给予竹子本身已经有太多的寓意。《回头》与之前凶狠的艺术语言、彪悍的作品标题不同,这次,萧昱以具有东方属性和色彩的竹子作为创作的载体,颇具禅意。竹子各具形态的各种扭曲,似有剑拔弩张之意。它吸引你走近去观看,但作品呈现出来的相貌又似乎随时可能弹开伤人,令人心里发毛。一直贯穿于萧昱创作中的灵魂,也是其最擅长的就是撩动观者的心理,无论是引起恐惧、反感、不安或震撼。他善于呈现各种悖论、冲突,去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这种狰狞的扭曲,即将要爆发,但是确平静自如的静止在那里,他智慧的利用了这样的矛盾,巧妙的展现视觉审美,它将一个动作或者事件,抛弃目的性,提取画面最完美感动的一幕展现出来,向观众传达,矛盾的同时也会有美的产生,观众展开思维,怎样理解他的作品,是否走入了他的陷阱,这些都是他作品的一部分。
萧昱的作品不论怎么转变都离不开他的审美立场,经过他的重新思考和组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惊人感叹,是灵魂的再次洗礼,是重生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维领域,至于别人说他是另类艺术家,做了科学实验,软作品等,但是他觉得这些是经典主义的回望,经典对生命的认识,而被误认为暴力美学,他并不反对这些评论。他说:“只因为有人的存在,让自然和社会变的不一样了,人类生活的本身,人对社会美好的想象,人类的生存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作为社会公共人,用已知的社会认识理解,我不反对,我觉得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种神化的,我要表达是一种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