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叫个性化的描写
描写就是描绘、摹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手法,而所谓的个性化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将人物的独特个性展现出来,避免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但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还是会时常出现老一套的缺乏个性的描写。比如描写环境,要么“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要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再比如描写女孩,总是“长长的辫子,弯弯的眉毛,水汪汪的大眼睛,银铃般的笑声”,这样写又怎能凸显个性呢?
二、如何做到个性化描写
描写的种类很多,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写;从描写对象看,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而个性化的描写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把人和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觉,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方法。
1.关注生活,寻找灵感
世界万物多姿多彩,大自然千变万化,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文章,作为精神活动的产品,应该用善感的心灵,多情的眼睛去感知社会,关注社会,然后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描写出具有个性的、自我的、独特的“这一个”。因为“人无全肖之人,景无全同之景”,其独特之处就是特征。要把个性化描写的重心放在独异之处,一般化、大路货、人云亦云只会扼杀个性化描写的勃勃生机。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柳妈的外貌描写就极具个性,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中可以得到印证。她“干枯的小眼睛”像刀子一样“盯着”祥林嫂,并一直追问到祥林嫂难堪才满足,又可以让人感觉到她的冷漠。由此不难看出鲁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与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密不可分,正由于先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密切观察,才能写出如此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外貌。
2.语言描写,凸显个性
人的年龄不同,经历、学识、说出的话自然也不会相同,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写成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揭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魅力。
《儒林外史》中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两次语言描写,就极具特色。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活刻画了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由此可见,要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必须细心揣摩、比较,观察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才能通过对话,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3.肖像描写,栩栩如生
肖像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与众不同之处去写,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感情、心理,描写人物的外形,最重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人物的内心秘密。鲁迅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眼睛。”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的眼睛是“顺着”看人;两个月后,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虽“顺着眼”看人,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知道周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眼睛变化的描写,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4.心理描写,画出灵魂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必须写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与外”。心理描写最常见的是披露心灵的直接描写法,即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复杂心理予以细腻地披露。例如高尔基的《母亲》的最后一章,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安定、沉着。
5.细节刻画,传神感人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细节一定不陌生,一个不易觉察的小动作,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淡淡的话语……都流露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相信文学名著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例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孔乙己喜欢穿着长衫站着喝酒;陈奂生故意连续三次往弹簧太师椅上“扑通坐下去”。不仅中国名著如此,外国名著亦然。如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个细节描写,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捕捉其中的细节,并力求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那么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
(责任编辑 吕 行)
描写就是描绘、摹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手法,而所谓的个性化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将人物的独特个性展现出来,避免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但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还是会时常出现老一套的缺乏个性的描写。比如描写环境,要么“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要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再比如描写女孩,总是“长长的辫子,弯弯的眉毛,水汪汪的大眼睛,银铃般的笑声”,这样写又怎能凸显个性呢?
二、如何做到个性化描写
描写的种类很多,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写;从描写对象看,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而个性化的描写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把人和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觉,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方法。
1.关注生活,寻找灵感
世界万物多姿多彩,大自然千变万化,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文章,作为精神活动的产品,应该用善感的心灵,多情的眼睛去感知社会,关注社会,然后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描写出具有个性的、自我的、独特的“这一个”。因为“人无全肖之人,景无全同之景”,其独特之处就是特征。要把个性化描写的重心放在独异之处,一般化、大路货、人云亦云只会扼杀个性化描写的勃勃生机。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柳妈的外貌描写就极具个性,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中可以得到印证。她“干枯的小眼睛”像刀子一样“盯着”祥林嫂,并一直追问到祥林嫂难堪才满足,又可以让人感觉到她的冷漠。由此不难看出鲁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与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密不可分,正由于先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密切观察,才能写出如此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外貌。
2.语言描写,凸显个性
人的年龄不同,经历、学识、说出的话自然也不会相同,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写成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揭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魅力。
《儒林外史》中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两次语言描写,就极具特色。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活刻画了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由此可见,要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必须细心揣摩、比较,观察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才能通过对话,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3.肖像描写,栩栩如生
肖像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与众不同之处去写,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感情、心理,描写人物的外形,最重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人物的内心秘密。鲁迅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眼睛。”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的眼睛是“顺着”看人;两个月后,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虽“顺着眼”看人,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知道周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眼睛变化的描写,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4.心理描写,画出灵魂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必须写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与外”。心理描写最常见的是披露心灵的直接描写法,即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复杂心理予以细腻地披露。例如高尔基的《母亲》的最后一章,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安定、沉着。
5.细节刻画,传神感人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细节一定不陌生,一个不易觉察的小动作,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淡淡的话语……都流露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相信文学名著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例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孔乙己喜欢穿着长衫站着喝酒;陈奂生故意连续三次往弹簧太师椅上“扑通坐下去”。不仅中国名著如此,外国名著亦然。如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个细节描写,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捕捉其中的细节,并力求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那么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