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樂感知乐园”创新项目是在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背景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与“综合艺术素养”培育,围绕本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能力的实践探索。文章以建构“三个阶段、四大主题、五种形式、六个环节”系统化、综合化、模块式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为主线,阐述“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综合艺术素养;音乐感知;实践研究
2016年5月,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三个一”活动的通知》,活动旨在满足全市中小学生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优化升级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三个一”活动是指在“十三五”时期面对全市各级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发展一批精品项目”活动。此活动依据全市科研力量研制的评价标准,引导校外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优化项目供给结构、丰富校外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三个一” 活动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们个性化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音乐感知乐园”创新项目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开发建设的。笔者先后走进社会民办教育机构、学校、少年宫开展实地调研,发现他们在有关音乐兴趣小组教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重技能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素养,重表现轻本真,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理念陈旧、方法老套、课程单调、不成体系、缺少教材等问题。为打破音乐学习中的教条灌输、机械式教学方法,解决以上问题,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突破性创新发展,音乐感知乐园项目应运而生。
音乐感知乐园项目整合并优化了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当今非常先进的儿童音乐启蒙体系,并围绕本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定制设计构建。并将其进行课程化梳理,在课程中设置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听、唱、舞、奏、演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综合化、模块式教学,尝试打通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演唱、合唱启蒙、童谣诵读、打击乐演奏、律动舞蹈、台词朗诵、音乐剧表演的专业边界,突出主题性、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以游戏为载体,打破音乐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与表演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验、互动、实践中学习、享受、创编、展示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编能力、声乐演唱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舞蹈律动协调能力、音乐剧表演的合作能力等,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综合艺术素养。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了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一、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
(一)围绕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实施系统课程
4~6岁的儿童对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活泼、好动、极易模仿周围的事物,因此,应让4~6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启蒙智慧,满足好奇心。系统课程设计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以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课程内容注重与美丽自然、重大节日、节气和儿童生活内容相结合,让儿童通过听、唱、舞、奏、演的多种形式和热身、节奏练习、练耳以及歌唱、演奏、表演六大环节,系统化体验、感知音乐中的内涵与表现,音乐中的情感与生活。
(二)设计主题音乐活动,内容、形式寓教于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门类划分得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口唱或用耳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根据《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设计了认识自己、走进自然、我爱交往、文化乐园四大主题,以此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多元性,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成效。
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遵循学生“感受-探索-创造-感悟”的四个学习阶段与过程。感受,是儿童认识、了解事物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在有主题、情景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入到感受状态,感官被打开,激发内心情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更敏感地捕捉到歌唱的感觉、音乐里的律动等,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找到歌唱状态。在感受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心中营造出音乐的空间。探索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做法,通过尝试多种可能性来寻找音乐的多样化。学生在这个阶段,将感受到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确认、使用,从而获得经验积累,形成探索习惯。探索让学生更加相信自己,让教学有更多可能性。创造是一种能力,能够从结构到动机呈现一个作品。在活动中,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的塑造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片段,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感悟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领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内化则是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将音乐融入身心的过程。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与自学能力
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电脑、手机等形式进行社交和在线学习互动。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学习微信群,定期发布音乐学习指南与家长提示;
2.录制并定期发布微课,作为线下学习的参考指导;
3.共享Musictheory①、EarMaster②、Tuner Lite③、Easy music④、歌唱音调仪、虚拟钢片琴等供学生自测自主练习的软件应用与网站,辅助监测学习进度与效果;
4.分享国内外经典音乐的音频与视频,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二、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概括为“三个阶段、四大主题、五种形式、六个环节”,运用新理念、构建新课程、探索新模式、采取新手段,以“新”引路,打造育人新境界。
(一)三个阶段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以及音乐学习的序列和难易程度,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按照学段梯度渐进设立“豆豆班”(4-5岁)、“芽芽班”(5-6岁)、“朵朵班”(6-7岁):
1.豆豆班即音乐感知初级班:音乐初探与启蒙;
2.芽芽班即音乐感知中级班:以节奏、律动、歌唱为核心的音乐感知;
3.朵朵班即音乐感知高级班:将以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的原创音乐剧表演作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素养培养。
(二)四大主题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活动内容围绕认识自我、走进自然、我爱交往、文化乐园四方面主题展开,四大主题分别体现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1.认识自我——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认识自己的身体、情感、声音、动作等;
2.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美丽的四季、可爱的动物等;
3.我爱交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养成责任担当等;
4.文化乐园——引导学生了解儿童歌谣、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民俗文化等。
(三)五种形式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五种形式包括:听、唱、舞、奏、演。这五大环节是音乐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由浅入深、打开“五觉”的活动过程。
1.听:听觉感知是进入音乐体验与想象直至理解感悟的第一层,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正如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所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1]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形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態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
2.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嗓音是儿童最好的乐器,无伴奏歌唱能带来惊人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开展。”“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确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使儿童学习掌握音准、节奏、速度等能力。”[2]因此,演唱是获得音乐感知能力的必要形式。
3.舞: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舞”主要指“体态律动”。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3]体态律动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点要素,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最自然的表现,体态律动是学习音乐的必要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参与到音乐中去,去感受音乐,把感受到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肢体来表达音乐,对于儿童了解音乐、体会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4.奏:“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打击乐器的演奏;另一部分为身体声势(身体打击乐)。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对于打击乐器的教学及打击乐演奏,其出发点就是“原本性音乐”理念。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技巧,发觉更多的音色,并进行配器及即兴编创,在相互合作中感受音乐。身体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训练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音色、模仿不同的乐器与各种节奏型相结合产生的节奏音响效果。声势的训练可以全面地挖掘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5.演:奥尔夫认为,儿童通过表演即学习模仿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演绎生活。音乐剧活动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了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将音乐剧引入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儿童音乐剧表演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表现形式更活泼、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四)六大环节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每班32课时的进度计划,结合育人主题与多样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每次活动围绕热身活动、节奏活动、练耳活动、歌唱活动、演奏活动、感知音乐剧与表演六个环节展开。
1.环节一:热身活动(包含奥尔夫音乐律动、音乐游戏、肢体活动等)
热身活动从空间、力量的角度来强化音乐元素的体验和表达,学生身体“热”起来的同时,感受身体与音乐的关系,学习在运动中听音乐。比如“开小车”这项活动,即兴在一定的空间里,要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能与人发生碰撞,在音乐停的同时,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孩子们在此活动中,身心得到一定的释放,并进一步感知音的长短、速度快慢、乐曲结构以及乐曲风格的变化等。从进入课堂就开始让音乐与身体在一起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玩中感受音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合作能力。
2.环节二:节奏活动
将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组成各种节奏型,进行节奏游戏(如图2所示),通过童谣进行节奏型的练习、分组加上肢体配合进行节奏接龙、二声部节奏游戏、加上音高的节奏游戏等等,促进学生悦动起来。
例如:小 孩 小 孩 你 别 馋, 过.了 腊 八 就 是 年。 3.环节三:练耳活动
练习听觉辨析能力,包括音高、节奏、音色或乐句等。通过听想(盲人识音过桥游戏与听音寻找回家路)、肢体感知(柯尔文手势、肢体动作)、演唱、乐器演奏等提高学生听觉、辨析能力。
4.环节四:歌唱活动
由嗓音开发开始学习运用气息以及基本的发声技巧以达到音准。结合运用柯尔文手势及肢体动作配合进行学习,边唱边感知音的高低走向。通过学习儿童喜爱的、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的歌曲,让儿童在歌唱中进一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如旋律、节奏、乐谱、速度、音乐的结构、风格等等。
5.环节五:演奏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嗓音或奥尔夫基础打击乐器演奏,探索不同的演奏方法与音色。身体打击乐即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探索身体上能够发出的各种音色,结合各种节奏型形成丰富的声响效果;嗓音打击乐即用嗓音及口中的各种声音模仿各类打击乐器。流行音乐中的B-BOX就来源于此;奥尔夫打击乐包括音条乐器、散响乐器、鼓类乐器等。
6.环节六:原创音乐剧表演的综合活动(音乐剧班课程)
将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原创的音乐剧表演中,运用有趣新颖的音乐剧表演出来,既让在儿童玩中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又让他们应用戏剧表演的技巧,展示音乐学习成果,提高舞台表演能力。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课程进行评价,每个学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剧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将之前学习过的音乐知识与歌曲,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同时,该课程体系更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做指挥、领唱、打分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评,让学生在比较中调整、成长,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锻炼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精心设计的各种音乐游戏,更是让学生沉浸于游戏的欢快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韵律、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课程中动脑、动手、动脚,从头到脚、由内而外,全身心地体验、感受、表现、享受、学习音乐。
三、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学生以培养音乐素养为出发点的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能夠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感知、表现、创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通过运用多种艺术门类与形式,打开学生多个感官,让学生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全身心地去学习、体验、感知、创造、表现音乐,为今后的音乐学习与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家长的好评。学生们在各类演出、展示、评比中获奖,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舞台上不再害羞;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全情投入,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尊重、善于合作。音乐感知乐园引导学生们走上音乐之路,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促进授课教师团队化发展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逐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学会做“隐身人”,以陪伴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团队教研、团队备课,加强教师团队间密切沟通,明确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和教学分工。课后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新课的设计、实施做好一切准备。通过团队教研,教师们思路大开、相互汲取灵感,成为善于与人合作和共享的教育探究者。
综上所述,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通过运用多种艺术门类与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去学习、体验、感知、创造、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提升;实现了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化建设;探索出校外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与模式,为校内外音乐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J].北方音乐, 2007(12):34.
[2]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3]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关键词:综合艺术素养;音乐感知;实践研究
2016年5月,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三个一”活动的通知》,活动旨在满足全市中小学生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优化升级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三个一”活动是指在“十三五”时期面对全市各级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发展一批精品项目”活动。此活动依据全市科研力量研制的评价标准,引导校外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优化项目供给结构、丰富校外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三个一” 活动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们个性化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音乐感知乐园”创新项目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开发建设的。笔者先后走进社会民办教育机构、学校、少年宫开展实地调研,发现他们在有关音乐兴趣小组教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重技能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素养,重表现轻本真,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理念陈旧、方法老套、课程单调、不成体系、缺少教材等问题。为打破音乐学习中的教条灌输、机械式教学方法,解决以上问题,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突破性创新发展,音乐感知乐园项目应运而生。
音乐感知乐园项目整合并优化了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当今非常先进的儿童音乐启蒙体系,并围绕本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定制设计构建。并将其进行课程化梳理,在课程中设置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听、唱、舞、奏、演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综合化、模块式教学,尝试打通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演唱、合唱启蒙、童谣诵读、打击乐演奏、律动舞蹈、台词朗诵、音乐剧表演的专业边界,突出主题性、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以游戏为载体,打破音乐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与表演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验、互动、实践中学习、享受、创编、展示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编能力、声乐演唱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舞蹈律动协调能力、音乐剧表演的合作能力等,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综合艺术素养。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了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一、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
(一)围绕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实施系统课程
4~6岁的儿童对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活泼、好动、极易模仿周围的事物,因此,应让4~6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启蒙智慧,满足好奇心。系统课程设计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以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课程内容注重与美丽自然、重大节日、节气和儿童生活内容相结合,让儿童通过听、唱、舞、奏、演的多种形式和热身、节奏练习、练耳以及歌唱、演奏、表演六大环节,系统化体验、感知音乐中的内涵与表现,音乐中的情感与生活。
(二)设计主题音乐活动,内容、形式寓教于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门类划分得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口唱或用耳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根据《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设计了认识自己、走进自然、我爱交往、文化乐园四大主题,以此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多元性,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成效。
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遵循学生“感受-探索-创造-感悟”的四个学习阶段与过程。感受,是儿童认识、了解事物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在有主题、情景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入到感受状态,感官被打开,激发内心情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更敏感地捕捉到歌唱的感觉、音乐里的律动等,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找到歌唱状态。在感受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心中营造出音乐的空间。探索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做法,通过尝试多种可能性来寻找音乐的多样化。学生在这个阶段,将感受到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确认、使用,从而获得经验积累,形成探索习惯。探索让学生更加相信自己,让教学有更多可能性。创造是一种能力,能够从结构到动机呈现一个作品。在活动中,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的塑造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片段,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感悟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领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内化则是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将音乐融入身心的过程。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与自学能力
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电脑、手机等形式进行社交和在线学习互动。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学习微信群,定期发布音乐学习指南与家长提示;
2.录制并定期发布微课,作为线下学习的参考指导;
3.共享Musictheory①、EarMaster②、Tuner Lite③、Easy music④、歌唱音调仪、虚拟钢片琴等供学生自测自主练习的软件应用与网站,辅助监测学习进度与效果;
4.分享国内外经典音乐的音频与视频,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二、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概括为“三个阶段、四大主题、五种形式、六个环节”,运用新理念、构建新课程、探索新模式、采取新手段,以“新”引路,打造育人新境界。
(一)三个阶段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以及音乐学习的序列和难易程度,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按照学段梯度渐进设立“豆豆班”(4-5岁)、“芽芽班”(5-6岁)、“朵朵班”(6-7岁):
1.豆豆班即音乐感知初级班:音乐初探与启蒙;
2.芽芽班即音乐感知中级班:以节奏、律动、歌唱为核心的音乐感知;
3.朵朵班即音乐感知高级班:将以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的原创音乐剧表演作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素养培养。
(二)四大主题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活动内容围绕认识自我、走进自然、我爱交往、文化乐园四方面主题展开,四大主题分别体现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1.认识自我——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认识自己的身体、情感、声音、动作等;
2.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美丽的四季、可爱的动物等;
3.我爱交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养成责任担当等;
4.文化乐园——引导学生了解儿童歌谣、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民俗文化等。
(三)五种形式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五种形式包括:听、唱、舞、奏、演。这五大环节是音乐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由浅入深、打开“五觉”的活动过程。
1.听:听觉感知是进入音乐体验与想象直至理解感悟的第一层,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正如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所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1]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形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態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
2.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嗓音是儿童最好的乐器,无伴奏歌唱能带来惊人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开展。”“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确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使儿童学习掌握音准、节奏、速度等能力。”[2]因此,演唱是获得音乐感知能力的必要形式。
3.舞: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舞”主要指“体态律动”。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3]体态律动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点要素,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最自然的表现,体态律动是学习音乐的必要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参与到音乐中去,去感受音乐,把感受到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肢体来表达音乐,对于儿童了解音乐、体会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4.奏:“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打击乐器的演奏;另一部分为身体声势(身体打击乐)。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对于打击乐器的教学及打击乐演奏,其出发点就是“原本性音乐”理念。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技巧,发觉更多的音色,并进行配器及即兴编创,在相互合作中感受音乐。身体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训练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音色、模仿不同的乐器与各种节奏型相结合产生的节奏音响效果。声势的训练可以全面地挖掘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5.演:奥尔夫认为,儿童通过表演即学习模仿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演绎生活。音乐剧活动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了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将音乐剧引入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儿童音乐剧表演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表现形式更活泼、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四)六大环节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每班32课时的进度计划,结合育人主题与多样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每次活动围绕热身活动、节奏活动、练耳活动、歌唱活动、演奏活动、感知音乐剧与表演六个环节展开。
1.环节一:热身活动(包含奥尔夫音乐律动、音乐游戏、肢体活动等)
热身活动从空间、力量的角度来强化音乐元素的体验和表达,学生身体“热”起来的同时,感受身体与音乐的关系,学习在运动中听音乐。比如“开小车”这项活动,即兴在一定的空间里,要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能与人发生碰撞,在音乐停的同时,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孩子们在此活动中,身心得到一定的释放,并进一步感知音的长短、速度快慢、乐曲结构以及乐曲风格的变化等。从进入课堂就开始让音乐与身体在一起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玩中感受音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合作能力。
2.环节二:节奏活动
将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组成各种节奏型,进行节奏游戏(如图2所示),通过童谣进行节奏型的练习、分组加上肢体配合进行节奏接龙、二声部节奏游戏、加上音高的节奏游戏等等,促进学生悦动起来。
例如:小 孩 小 孩 你 别 馋, 过.了 腊 八 就 是 年。 3.环节三:练耳活动
练习听觉辨析能力,包括音高、节奏、音色或乐句等。通过听想(盲人识音过桥游戏与听音寻找回家路)、肢体感知(柯尔文手势、肢体动作)、演唱、乐器演奏等提高学生听觉、辨析能力。
4.环节四:歌唱活动
由嗓音开发开始学习运用气息以及基本的发声技巧以达到音准。结合运用柯尔文手势及肢体动作配合进行学习,边唱边感知音的高低走向。通过学习儿童喜爱的、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的歌曲,让儿童在歌唱中进一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如旋律、节奏、乐谱、速度、音乐的结构、风格等等。
5.环节五:演奏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嗓音或奥尔夫基础打击乐器演奏,探索不同的演奏方法与音色。身体打击乐即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探索身体上能够发出的各种音色,结合各种节奏型形成丰富的声响效果;嗓音打击乐即用嗓音及口中的各种声音模仿各类打击乐器。流行音乐中的B-BOX就来源于此;奥尔夫打击乐包括音条乐器、散响乐器、鼓类乐器等。
6.环节六:原创音乐剧表演的综合活动(音乐剧班课程)
将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原创的音乐剧表演中,运用有趣新颖的音乐剧表演出来,既让在儿童玩中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又让他们应用戏剧表演的技巧,展示音乐学习成果,提高舞台表演能力。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课程进行评价,每个学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剧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将之前学习过的音乐知识与歌曲,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同时,该课程体系更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做指挥、领唱、打分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评,让学生在比较中调整、成长,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锻炼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精心设计的各种音乐游戏,更是让学生沉浸于游戏的欢快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韵律、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课程中动脑、动手、动脚,从头到脚、由内而外,全身心地体验、感受、表现、享受、学习音乐。
三、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学生以培养音乐素养为出发点的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能夠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感知、表现、创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通过运用多种艺术门类与形式,打开学生多个感官,让学生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全身心地去学习、体验、感知、创造、表现音乐,为今后的音乐学习与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家长的好评。学生们在各类演出、展示、评比中获奖,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舞台上不再害羞;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全情投入,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尊重、善于合作。音乐感知乐园引导学生们走上音乐之路,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促进授课教师团队化发展
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逐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学会做“隐身人”,以陪伴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团队教研、团队备课,加强教师团队间密切沟通,明确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和教学分工。课后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新课的设计、实施做好一切准备。通过团队教研,教师们思路大开、相互汲取灵感,成为善于与人合作和共享的教育探究者。
综上所述,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通过运用多种艺术门类与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去学习、体验、感知、创造、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提升;实现了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化建设;探索出校外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与模式,为校内外音乐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J].北方音乐, 2007(12):34.
[2]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3]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