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作者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只有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学习化学的价值,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知识;教学;生活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8
教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一句话,道出了化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在生活实际中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那我们怎样将化学知识生活化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的化学教育应该在兼顾应试压力的同时,尽一切可能融于生活,生活化的化学教育使化学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让生活走进课堂,有助于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 通过形象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抽象的化学知识
要想使化学教学生活化自然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知识理论的传递、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可以这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师课堂语言有很多特点如科学性、精练性、预设性、连贯性等,但我认为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形象性,因为作为老师,教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的理解才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的教学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知识,如何让学生容易理解,就需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多方位、多角度运用形象的生活化语言来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领略化学魅力。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在解释F元素非金属性最强,但是为什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却是Cl元素对应的HClO4最强时,可以解释为F元素没有“参赛”,简短二个字就道出了F元素没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特点,简洁形象,学生印象深刻。
例如:在解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外界条件,平衡将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可以描述为像有些同学人家要他往东他却往西,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学生听了,可能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理解了这个原理。
2. 通过类比为浅显的生活化事例来理解深奥的化学知识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学习,而有的化学知识理论性太强,很难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认知基础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将新知识类比成浅显的生活化事例来解释理解,通过类比可以将深奥的化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 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用到了碰撞理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其实可以用生活中的投篮来解释,反应物分子间要想进行反应,必须进行有效碰撞,而有效碰撞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发生碰撞的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二是分子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行碰撞。就像篮球运动员要想得分,就必须把篮球投入篮框,而要把篮球投入篮框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力量,二是方向要准。再如用过渡态理论来解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用爬山来理解,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状态,就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要爬过一座山,现在加入催化剂就像是在半山腰打了一条隧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要越过这座山就变得容易,化学反应速率就加快了。
3. 通过生活中的经历来获得化学知识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认识,人类通过生活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经过储存、归纳、加工就形成了科学理论。因此德国的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2]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将化学知识呈现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易获得知识。
例如: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食盐(NaCl)是咸的,蔗糖(C12H22O11)是甜的,醋(CH3COOH)是酸的,味精(L-谷氨酸钠)是鲜的,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铁锈(Fe2O3)是红的,铜锈[Cu2(OH)2CO3]是绿的,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酒精(C2H5OH)是溶于水的,食用油(油脂)是不溶于水的,通过生活,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基础化学知识。 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论和实际脱节是教学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因此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化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并没有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化学专家,但至少学生应能更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得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
1. 关注化学事故,进行逃生和急救教育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物质或化学危险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引起泄漏、污染或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伤害的事故。目前化工产业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从业人员缺乏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或者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往往是这些化学知识缺乏的人所引起的化学事故造成的危害也最严重。因此,将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逃生和急救中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重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冲击巨大,会持久地影响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如果我们在这紧要关头,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是一大促进。
例如:2015年4月15日上午,扬州仪征市青山镇一家自来水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经过现场调查,原来是闸阀失灵引发事故,造成约350公斤氯气外泄,千余人被紧急疏散。
自来水厂氯气泄漏在全国已发生过多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切忌惊慌,应根据我们所学的氯气性质,进行科学处理,如应向上风向的高处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若进入眼睛或呼吸道,应用2%小苏打水或食盐水洗涤或漱口,简单处理后,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2015年11月郑州为清理积雪用了1800吨融雪剂,对此部分市民认为在人力不足、雪量较大之时,融雪剂确实是帮上了大忙,但也担心融雪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融雪剂是什么成分?为什么可以融雪?它会污染环境吗?如果会,会在哪些方面污染环境?除了会污染环境,对我们人体有没有危害?有没有其它的融雪剂替代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来进行应用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 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好,通过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转变为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这个大舞台提供给学生体验和应用,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获得成就感。
“衣”方面:比方要鉴别衣服的料子是否是真丝,皮衣或皮带是否是真皮,都可以剪一段烧一下,能闻到烧焦头发的味道是真丝。再比方说,平时衣服脏了,我们可以用洗衣粉,但是如果是油漆,那洗衣粉就无能为力了,让专业人士处理,费时费钱,其实我们可以自己配洗涤剂来解决,如果是新沾的油漆,可用肥皂的酒精溶液从衣服的反面渗入,使其软化,然后用汽油擦拭,如果油漆已干燥,则需自配试剂(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体积比1:1混合)擦拭后,再用10%氨水擦拭,使污渍完全除去,最后用水洗涤。[3]
“食”方面,包括食品和药品:比如味精中因含有L-谷氨酸钠,所以有鲜味,但是L-谷氨酸钠在较高温度(超过120℃)下长时间加热就会分解生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所以在烹调时,加入味精不宜长时间加热。再如矿泉水因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一些矿物质而深受学生喜爱,不少学生认为矿物质含量越高越好,其实不然,如碘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引起甲状腺疾病,这其实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物极必反”。 药品方面如: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可以服用少量的碳酸氢钠治疗,但注意患胃溃疡的病人忌服,因为患胃溃疡的人胃壁较薄,碳酸氢钠在胃中与胃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易使胃壁穿孔,所以患胃溃疡的人如果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治疗,但是铝元素摄入过多,又会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要明白“事物的两面性”,“是药三分毒”。
“住”方面:家里房子装修好以后,我们总不放心甲醛浓度是否超标,请专业的部门检测比较贵,也不方便,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用标准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定量检测。[4]
“行”方面:现在我们学生骑电瓶车的很多,电瓶车的使用寿命其实主要是看电瓶的寿命,那我们如何使用可以提高电瓶的寿命呢?其实很简单,电瓶车使用的电瓶是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难以接受充电的硫酸铅沉淀覆盖在电极的表面,如果覆盖层比较厚而密,充电就会充不进,长此以往将降低电池的电压和使用寿命,所以铅蓄电池使用后要及时充电,另外使用较长时间(一般为半年)后,我们也要及时补充电解质硫酸溶液。
实践和研究使笔者感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如何把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如何让学生去应用所学的知识,感受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是每一个老师都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够把知识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生活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当知识越抽象,就越要把知识跟生活联系,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劲头,也就愈能促进其它问题的解决,愈能提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化学教学教育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生活为本,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化,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从而把化学知识生活化,我们的化学教学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2]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9-138
[3] 吕海英,胡杰.织物清洗剂的配制和污渍的清除[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42
[4] 王祖浩.实验化学(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36
关键词:化学知识;教学;生活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8
教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一句话,道出了化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在生活实际中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那我们怎样将化学知识生活化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的化学教育应该在兼顾应试压力的同时,尽一切可能融于生活,生活化的化学教育使化学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让生活走进课堂,有助于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 通过形象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抽象的化学知识
要想使化学教学生活化自然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知识理论的传递、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可以这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师课堂语言有很多特点如科学性、精练性、预设性、连贯性等,但我认为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形象性,因为作为老师,教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的理解才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的教学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知识,如何让学生容易理解,就需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多方位、多角度运用形象的生活化语言来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领略化学魅力。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在解释F元素非金属性最强,但是为什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却是Cl元素对应的HClO4最强时,可以解释为F元素没有“参赛”,简短二个字就道出了F元素没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特点,简洁形象,学生印象深刻。
例如:在解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外界条件,平衡将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可以描述为像有些同学人家要他往东他却往西,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学生听了,可能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理解了这个原理。
2. 通过类比为浅显的生活化事例来理解深奥的化学知识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学习,而有的化学知识理论性太强,很难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认知基础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将新知识类比成浅显的生活化事例来解释理解,通过类比可以将深奥的化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 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用到了碰撞理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其实可以用生活中的投篮来解释,反应物分子间要想进行反应,必须进行有效碰撞,而有效碰撞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发生碰撞的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二是分子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行碰撞。就像篮球运动员要想得分,就必须把篮球投入篮框,而要把篮球投入篮框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力量,二是方向要准。再如用过渡态理论来解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用爬山来理解,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状态,就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要爬过一座山,现在加入催化剂就像是在半山腰打了一条隧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要越过这座山就变得容易,化学反应速率就加快了。
3. 通过生活中的经历来获得化学知识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认识,人类通过生活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经过储存、归纳、加工就形成了科学理论。因此德国的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2]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将化学知识呈现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易获得知识。
例如: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食盐(NaCl)是咸的,蔗糖(C12H22O11)是甜的,醋(CH3COOH)是酸的,味精(L-谷氨酸钠)是鲜的,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铁锈(Fe2O3)是红的,铜锈[Cu2(OH)2CO3]是绿的,通过生活你知道了酒精(C2H5OH)是溶于水的,食用油(油脂)是不溶于水的,通过生活,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基础化学知识。 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论和实际脱节是教学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因此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化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并没有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化学专家,但至少学生应能更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得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
1. 关注化学事故,进行逃生和急救教育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物质或化学危险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引起泄漏、污染或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伤害的事故。目前化工产业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从业人员缺乏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或者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往往是这些化学知识缺乏的人所引起的化学事故造成的危害也最严重。因此,将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逃生和急救中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重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冲击巨大,会持久地影响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如果我们在这紧要关头,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是一大促进。
例如:2015年4月15日上午,扬州仪征市青山镇一家自来水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经过现场调查,原来是闸阀失灵引发事故,造成约350公斤氯气外泄,千余人被紧急疏散。
自来水厂氯气泄漏在全国已发生过多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切忌惊慌,应根据我们所学的氯气性质,进行科学处理,如应向上风向的高处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若进入眼睛或呼吸道,应用2%小苏打水或食盐水洗涤或漱口,简单处理后,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2015年11月郑州为清理积雪用了1800吨融雪剂,对此部分市民认为在人力不足、雪量较大之时,融雪剂确实是帮上了大忙,但也担心融雪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融雪剂是什么成分?为什么可以融雪?它会污染环境吗?如果会,会在哪些方面污染环境?除了会污染环境,对我们人体有没有危害?有没有其它的融雪剂替代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来进行应用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 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好,通过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转变为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这个大舞台提供给学生体验和应用,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获得成就感。
“衣”方面:比方要鉴别衣服的料子是否是真丝,皮衣或皮带是否是真皮,都可以剪一段烧一下,能闻到烧焦头发的味道是真丝。再比方说,平时衣服脏了,我们可以用洗衣粉,但是如果是油漆,那洗衣粉就无能为力了,让专业人士处理,费时费钱,其实我们可以自己配洗涤剂来解决,如果是新沾的油漆,可用肥皂的酒精溶液从衣服的反面渗入,使其软化,然后用汽油擦拭,如果油漆已干燥,则需自配试剂(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体积比1:1混合)擦拭后,再用10%氨水擦拭,使污渍完全除去,最后用水洗涤。[3]
“食”方面,包括食品和药品:比如味精中因含有L-谷氨酸钠,所以有鲜味,但是L-谷氨酸钠在较高温度(超过120℃)下长时间加热就会分解生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所以在烹调时,加入味精不宜长时间加热。再如矿泉水因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一些矿物质而深受学生喜爱,不少学生认为矿物质含量越高越好,其实不然,如碘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引起甲状腺疾病,这其实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物极必反”。 药品方面如: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可以服用少量的碳酸氢钠治疗,但注意患胃溃疡的病人忌服,因为患胃溃疡的人胃壁较薄,碳酸氢钠在胃中与胃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易使胃壁穿孔,所以患胃溃疡的人如果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治疗,但是铝元素摄入过多,又会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要明白“事物的两面性”,“是药三分毒”。
“住”方面:家里房子装修好以后,我们总不放心甲醛浓度是否超标,请专业的部门检测比较贵,也不方便,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用标准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定量检测。[4]
“行”方面:现在我们学生骑电瓶车的很多,电瓶车的使用寿命其实主要是看电瓶的寿命,那我们如何使用可以提高电瓶的寿命呢?其实很简单,电瓶车使用的电瓶是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难以接受充电的硫酸铅沉淀覆盖在电极的表面,如果覆盖层比较厚而密,充电就会充不进,长此以往将降低电池的电压和使用寿命,所以铅蓄电池使用后要及时充电,另外使用较长时间(一般为半年)后,我们也要及时补充电解质硫酸溶液。
实践和研究使笔者感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如何把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如何让学生去应用所学的知识,感受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是每一个老师都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够把知识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生活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当知识越抽象,就越要把知识跟生活联系,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劲头,也就愈能促进其它问题的解决,愈能提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化学教学教育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生活为本,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化,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从而把化学知识生活化,我们的化学教学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2]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9-138
[3] 吕海英,胡杰.织物清洗剂的配制和污渍的清除[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42
[4] 王祖浩.实验化学(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