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派相关论文
"科玄论战"距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其依然影响着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在"科玄论战"过程中,认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
摘要:丁文江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科学派的主要代表。过去学界在论及这一论战时,一般论者只注意丁文江与张君劢的思想差异,往往忽......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了一场“科玄论战”,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所谓科学派与玄学派。玄学派以张君劢为主将,科学派的领衔人物则是丁文......
对“科玄论战”胜负的主要因素并非双方基本立场或主要论点的正确性探因,就为用SSK视角研究论战提供了可行性;在SSK的视角下,社会......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讨论了科学与人生观、中西文化等问题,玄学派的观点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科学的不同和人生观的多样性突显了对人的......
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论战过程及论战之后现代新儒学的活跃入手,具体分析科玄之争,得出了科学派胜而未胜,玄学派败而未败的结论,并进......
在科玄论战中,科学派、玄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环绕社会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主张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划分:物......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以科学派的胜利而告终。这场论战对国人确立科学的至上地位,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确有积极作......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较独特地提出引入西方的"新"道德,来取代传统的"旧"道德,并把道德作为评判文化优劣的标准.这种观点的提出,......
中国文化的科学形态问题最早是由“科玄论战”引发的。20世纪19—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后来被学术......
如果说现代中国的科学派确实存在“科学主义”倾向的话,他们的“科学主义”倾向一开始就在自我消解着。对科学精神层面的关注,不仅是......
1923年,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人生观论战",因论战双方分别被称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故又称"科玄论战",这是五四新文化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多个观点鲜明、立场各异的流派,从理论基点与体系构建的总体方......
在近代中国哲学的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着力划分科玄的分际,其作用不仅批判了科学方法向万能性的发展,更近一步明确了玄学的意义,对今天出......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亦称“人生观论战”,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科玄论战双方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这一主旋律展开论争,并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普世......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
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在共同批判玄学派之外,唯物派和科学派彼此间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并围绕着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意志......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昭示着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科学派与玄学派的对峙,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学本体......
五四运动后发生的科玄之争,表面上是中西文明异同优劣之争,深点讲是哲学的物质与精神关系之争,实质上是关于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实现......
本文从科学观的角度对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进行一种考察,通过对论战背景的分析,对论战过程的梳理,对论战双方的科学观的呈现和比较,从......
<正> 长久以来,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艺术派"与"科学派"、"神似派"与"形似派"、"意译派"与"直译派"之间的争论。大致说来,这一对......
<正>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论战。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认为人生观的问题是科......
“科玄论战”是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科玄论战”的背后隐藏着科、玄两派对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价值......
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力陈“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
科玄论战,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或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论战的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用什么作为指导人们生活、行为......
1923年爆发的"科玄论战"吸引了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许多中国科学社社员也参与其间,站在"科学派"一方.虽系"科学派"的阵容,社员们......
【正】 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在学术界长期被贬斥成“唯心主义的大混战”。这种囿于“两军对战”框架的结论,今天无论从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