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聚会的时节,感恩节长周末,四日连休,日日宴飨,晚会,笑话,音乐,漫步,闪光灯,中国酒……灯不灭,人不散。
我赶到朋友家,已是夜幕铺开的时刻。可是主人没有开饭的意思,说是在等一对夫妇,他们正从儿子的大学往回赶。
不久,一对夫妇推门而入,嚷道:“快快告诉我们垃圾回收箱在哪里?”他们说,车里装满了塑料袋、硬纸板、玻璃瓶,要赶快清理掉。他们的儿子先到大学,趁没人收集学校街道上的可回收垃圾。夫妇俩急着赶这场聚会,就把一车垃圾拉到这里来了。
大伙很吃惊,如今还有这样的年轻人?我一打听,那男孩不仅和我女儿在同一所大学,而且是工程学院的同届学生。
但有人说了一句:“他好像休学了一年,到犹他州去了。”
我更吃惊,这个工程学院全美著名,学生们日日赶功课,盼望早日完成学业进大公司工作。这个男孩子竟然休学一年,他家父母怎么会答应?原来,男孩参加了一个美国青年自愿组织的沙漠清理分队,在荒凉的犹他州沙漠里风餐露宿一年,把旅人丢弃的废物收集起来,旨在“还原美丽的沙漠之路”。
我心里一动,想见见这个男孩。
第二天,应我的要求,男孩的妈妈给我发来了一组照片。一个蓝色睡袋躺在带着石子的沙漠上,充满热气的蓝天,夹在沙石和雾气之中。男孩妈妈说,儿子用那个蓝色睡袋睡了整整365天。另一张相片是男孩集训时拍的。他站在简陋的帐篷前,迎着猛烈的阳光微笑着,身后是浩瀚无际的沙漠。沙漠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是灰色的,没有被梳理成海浪状,也没有壮丽的落日。
一天我终于去了男孩家,男孩黑瘦腼腆、个头不高,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洁净。
我欣喜地走上前说:“我看了一大堆你们沙漠清扫分队的相片,真是佩服!”
男孩有点怪怨地瞥了他妈妈一眼,他妈妈连忙说:“我家儿子低调,不喜欢我把他的事情到处张扬。”男孩轻声说:“做义工的人多呢!你不知道罢了。”
他妈妈插嘴道:“从他开始关注环保起我家就不得安生了。垃圾、废纸、回收物品什么的,弄错了一点他就在家闹,还不许我们开耗油的车、点耗电的灯。”男孩妈妈正把烂菜叶子包在一个塑料袋里,她说:“这是儿子的‘命令’,我要把它埋在后院的地下。哈哈,也不错,省得倒垃圾了,而且第二年春天那片土地黑黝黝的,特别肥沃。”
男孩说大二时决定休学一年,参加了9个青年自愿组成的清理沙漠小分队。他们靠捐款生活,相当艰苦,每周一次有罐头和清水运过来。每天都在沙漠里用睡袋睡觉,因为帐篷面积大不安全。清理沙漠很辛苦,最初又累又渴,多干一小时都撑不下去,后来渐渐习惯了……
男孩提到他们和附近印第安人的谈话。印第安人相信,自然界每创造一个物体,都会赋予它精神的能量,所以,要尊敬自然的造物。他们对着太阳歌唱:“我们感谢你的光亮、温暖,我们需要你。”
我感慨颇深。都市人很少有这样古朴的需求和感激,对自然不再心怀敬畏,而自然的渐变似乎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渐变持续,某一天,我们也许不再认识那个我们熟悉的地球了。
(归雁生摘自《新华日报》)
我赶到朋友家,已是夜幕铺开的时刻。可是主人没有开饭的意思,说是在等一对夫妇,他们正从儿子的大学往回赶。
不久,一对夫妇推门而入,嚷道:“快快告诉我们垃圾回收箱在哪里?”他们说,车里装满了塑料袋、硬纸板、玻璃瓶,要赶快清理掉。他们的儿子先到大学,趁没人收集学校街道上的可回收垃圾。夫妇俩急着赶这场聚会,就把一车垃圾拉到这里来了。
大伙很吃惊,如今还有这样的年轻人?我一打听,那男孩不仅和我女儿在同一所大学,而且是工程学院的同届学生。
但有人说了一句:“他好像休学了一年,到犹他州去了。”
我更吃惊,这个工程学院全美著名,学生们日日赶功课,盼望早日完成学业进大公司工作。这个男孩子竟然休学一年,他家父母怎么会答应?原来,男孩参加了一个美国青年自愿组织的沙漠清理分队,在荒凉的犹他州沙漠里风餐露宿一年,把旅人丢弃的废物收集起来,旨在“还原美丽的沙漠之路”。
我心里一动,想见见这个男孩。
第二天,应我的要求,男孩的妈妈给我发来了一组照片。一个蓝色睡袋躺在带着石子的沙漠上,充满热气的蓝天,夹在沙石和雾气之中。男孩妈妈说,儿子用那个蓝色睡袋睡了整整365天。另一张相片是男孩集训时拍的。他站在简陋的帐篷前,迎着猛烈的阳光微笑着,身后是浩瀚无际的沙漠。沙漠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是灰色的,没有被梳理成海浪状,也没有壮丽的落日。
一天我终于去了男孩家,男孩黑瘦腼腆、个头不高,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洁净。
我欣喜地走上前说:“我看了一大堆你们沙漠清扫分队的相片,真是佩服!”
男孩有点怪怨地瞥了他妈妈一眼,他妈妈连忙说:“我家儿子低调,不喜欢我把他的事情到处张扬。”男孩轻声说:“做义工的人多呢!你不知道罢了。”
他妈妈插嘴道:“从他开始关注环保起我家就不得安生了。垃圾、废纸、回收物品什么的,弄错了一点他就在家闹,还不许我们开耗油的车、点耗电的灯。”男孩妈妈正把烂菜叶子包在一个塑料袋里,她说:“这是儿子的‘命令’,我要把它埋在后院的地下。哈哈,也不错,省得倒垃圾了,而且第二年春天那片土地黑黝黝的,特别肥沃。”
男孩说大二时决定休学一年,参加了9个青年自愿组成的清理沙漠小分队。他们靠捐款生活,相当艰苦,每周一次有罐头和清水运过来。每天都在沙漠里用睡袋睡觉,因为帐篷面积大不安全。清理沙漠很辛苦,最初又累又渴,多干一小时都撑不下去,后来渐渐习惯了……
男孩提到他们和附近印第安人的谈话。印第安人相信,自然界每创造一个物体,都会赋予它精神的能量,所以,要尊敬自然的造物。他们对着太阳歌唱:“我们感谢你的光亮、温暖,我们需要你。”
我感慨颇深。都市人很少有这样古朴的需求和感激,对自然不再心怀敬畏,而自然的渐变似乎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渐变持续,某一天,我们也许不再认识那个我们熟悉的地球了。
(归雁生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