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标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理念。作为语文课,在进行审美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
但是,尽管教材说明文的比例已占11%以上,有的教师对说明文本身固有的审美因素和艺术魅力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说明文简单抽象,枯燥乏味,缺少美的内涵,教起来没情趣,学起来也难入境,因此对它缺乏应有的重视。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你看《苏州园林》写得多美啊: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处处显示出精湛的美学观点,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情致,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感染。就是一般的实用性说明文,也蕴涵着本身固有的美。关键是教师要发掘出美之所在,从而激起学生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注意这样几方面:
一、学习教材科学美
说明文所反映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宇宙万象、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论是文艺性说明文还是实用性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教材的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和坚持科学审美观的教学重点。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宇宙里有些什么》及《活板》、《核舟记》等,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情趣,还会激发他们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的美好愿望,树立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雄心壮志。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准确、说明白,说明文强调言必有据,据必确凿。如《死海不死》在说明“死海浮力大”时是这样写的:“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成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利,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为了说明死海的特征,作者引用了三个数据说明了海水成度之高,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揭示出“死海不死”的谜底。写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由此看来,科学的说明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美德的好教材。
二、挖掘材料趣味美
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它的事例、事理说明,不像记叙文那样形象感人,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凭逻辑来推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发掘教材本身的趣味美上下工夫。
教材中的说明文都写得很有趣味。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引用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把银河系写得充满神奇;《看云识天气》中用了十七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情趣,热情讴歌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与创造力,在字里行问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诸如此类的作品,本身就饱含着浓郁的趣味美,读后不仅会激起学生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增强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信心。而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引导学生进入美育境地去鉴赏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内涵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三、体会语言准确美
说明文的科学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准确性。只有精确的语言,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保证严密的科学性。高尔基认为,阼为一利,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简明、准确、通俗。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赵州桥结构时是这样写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里的“两肩”,不是两侧也不是两旁,更不是上方下方,而是“两肩”,一个“肩”字,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两个小拱的准确位置。又如《死海不死》中“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一句,“大概’是模糊语,意为“可能”,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够准确,但“死海”得名的原因没有可靠的事实可证,只能用推测,这反倒显得极为准确。作者借助“大概’说明了这种不确定性,可谓用词平实贴切之极!《大自然的语言》在描述一年四季更替时用了“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语,使说明的对象显得具体直观可以触摸;“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引用谚语使人仿佛听到了布谷鸟清脆悦耳的叫声,加深了人们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性认识,可谓生动、形象之至。
说明文要把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必须通俗易懂。《宇甫里有些什么》在介绍银河时写道:“从地球上望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同”,形象地写出了银河的形状位置。为了说明银河宽阔无边,文中用了这样的比喻:“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星星啊!”“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本来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写得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
四、领悟结构条理美
说明文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严格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来安排结构,形成严密的逻辑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同的说明文,由于说明的内容角度不同,按不同的顺序表现出篇章结构的各自特色。如《核舟记》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来说明。在“分说”中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先介绍船舱后介绍船头三人,在介绍船尾时也是这样,条理清楚极了。
无论是按时空顺序的纵、横结构,或按事物的主次、因果顺序的逻辑结构,还是纵、横结合的综合结构,它们都是反映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的形式。这些形式本身就饱含着说明文结构的内在条理美。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其规律,感受其妙处,吸取其精华,就可以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还有,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也是发掘说明文美育不可忽略的内容。
总之,说明文内涵丰富,需要教师从美学角度去审察。如果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作品,细细领悟,就可以认识说明文的科学美、趣味美、准确美和条理美,就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益。
但是,尽管教材说明文的比例已占11%以上,有的教师对说明文本身固有的审美因素和艺术魅力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说明文简单抽象,枯燥乏味,缺少美的内涵,教起来没情趣,学起来也难入境,因此对它缺乏应有的重视。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你看《苏州园林》写得多美啊: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处处显示出精湛的美学观点,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情致,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感染。就是一般的实用性说明文,也蕴涵着本身固有的美。关键是教师要发掘出美之所在,从而激起学生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注意这样几方面:
一、学习教材科学美
说明文所反映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宇宙万象、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论是文艺性说明文还是实用性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教材的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和坚持科学审美观的教学重点。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宇宙里有些什么》及《活板》、《核舟记》等,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情趣,还会激发他们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的美好愿望,树立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雄心壮志。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准确、说明白,说明文强调言必有据,据必确凿。如《死海不死》在说明“死海浮力大”时是这样写的:“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成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利,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为了说明死海的特征,作者引用了三个数据说明了海水成度之高,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揭示出“死海不死”的谜底。写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由此看来,科学的说明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美德的好教材。
二、挖掘材料趣味美
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它的事例、事理说明,不像记叙文那样形象感人,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凭逻辑来推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发掘教材本身的趣味美上下工夫。
教材中的说明文都写得很有趣味。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引用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把银河系写得充满神奇;《看云识天气》中用了十七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情趣,热情讴歌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与创造力,在字里行问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诸如此类的作品,本身就饱含着浓郁的趣味美,读后不仅会激起学生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增强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信心。而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引导学生进入美育境地去鉴赏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内涵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三、体会语言准确美
说明文的科学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准确性。只有精确的语言,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保证严密的科学性。高尔基认为,阼为一利,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简明、准确、通俗。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赵州桥结构时是这样写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里的“两肩”,不是两侧也不是两旁,更不是上方下方,而是“两肩”,一个“肩”字,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两个小拱的准确位置。又如《死海不死》中“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一句,“大概’是模糊语,意为“可能”,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够准确,但“死海”得名的原因没有可靠的事实可证,只能用推测,这反倒显得极为准确。作者借助“大概’说明了这种不确定性,可谓用词平实贴切之极!《大自然的语言》在描述一年四季更替时用了“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语,使说明的对象显得具体直观可以触摸;“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引用谚语使人仿佛听到了布谷鸟清脆悦耳的叫声,加深了人们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性认识,可谓生动、形象之至。
说明文要把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必须通俗易懂。《宇甫里有些什么》在介绍银河时写道:“从地球上望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同”,形象地写出了银河的形状位置。为了说明银河宽阔无边,文中用了这样的比喻:“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星星啊!”“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本来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写得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
四、领悟结构条理美
说明文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严格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来安排结构,形成严密的逻辑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同的说明文,由于说明的内容角度不同,按不同的顺序表现出篇章结构的各自特色。如《核舟记》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来说明。在“分说”中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先介绍船舱后介绍船头三人,在介绍船尾时也是这样,条理清楚极了。
无论是按时空顺序的纵、横结构,或按事物的主次、因果顺序的逻辑结构,还是纵、横结合的综合结构,它们都是反映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的形式。这些形式本身就饱含着说明文结构的内在条理美。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其规律,感受其妙处,吸取其精华,就可以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还有,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也是发掘说明文美育不可忽略的内容。
总之,说明文内涵丰富,需要教师从美学角度去审察。如果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作品,细细领悟,就可以认识说明文的科学美、趣味美、准确美和条理美,就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