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面临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这里从文化翻译基本原则入手,详细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文化翻译策略相关问题,研究指出,应采取合理选择应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优化他们的相应的比例,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全球化的多文化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翻译策略
1全球化语境与文化的思考
1.1全球化语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去思考。从内涵角度分析,所谓的全球化主要就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全球化,相关的生产要素、服务、信息等跨国流动以及形式增在不断的丰富,通过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保证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实现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很高的融合性;从外延角度分析,主要除了经济外,还涉及到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共同价值的进一步方法,能够体现出全球的趋同化特点。这种全球化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文学理论。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时期,外国文学大量涌入我国,这样就能更好地在世界文化背景去讨论问题,使得世界文艺思想的潮流中具有我国文学的自身特色,能够更好地将文学意识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以及经济观念都呈现出深刻的变化,人们往往很难找到可以遵从的统一化规范。另外,流行文化在这个时代中产生,部分知识分子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希望能够将思想进一步进行产出,更好地对于各种文化思想开展批判和整理,通过融入特定的历史进程来影响身边的生活。诚然,上述文化行为逐渐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意识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语境。
1.2文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方面,还能紧密联系到人类文化发展,文化全球化就是体现出了文化领域的融合特点,也就是说,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更好地进行融合、交流以及相互渗透,能够突破地区文化的局限,推向全世界,使得各自民族文化被全世界所接受,将宝贵的民族文化让全世界人们所接受并共享,完全打破封闭状态下的文化封锁,借助多元文化的综合发展,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普遍性的统一化,这样也就是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
2文化翻译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忠于原文则是翻译的判定标准,对于忠实原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形式和意义进行考虑。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在进行翻译评判中,不可忽视文化的作用。翻译应该结合服务对象来进行,存在不同的服务对象,则应该确定不同的翻译标准,这就说明,翻译的重点则应该是译语文化的读者。所以,翻译应该满足上述条件,能让译语读者接触到外来文化,同时,也更容易去理解译文。
应该指出,民族都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这样也会出现语言的特殊性。这种的语言差异不仅停留在语法、词汇等表面上,还主要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以及内心活动的刻画中,所以,在进行语言层面、文化層面的翻译,往往结合实际情况很难进行同样的转换和对等处理。在相应的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文化空缺情况,造成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还存在一定损失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进行转化中的多样性所决定。因此,应该重视语言的功能性特点,而并非语言本身。所谓的范围过程,就是可以理解为替代、替换的译码过程,而文化则是其中的基本内容。
由此可见,在翻译中,应该遵从文化功能中的对等原则,就是要保证满足译语文化、源语文化所具备的功能上对等的要求。应该实现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中阅读文本中,能获得很好的体验效果,和源语读者在源语文化中所获得的体验应该对等。诚然,在实践中,这种类型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等同。对于译者来说,应该保证译文满足译语读者的背景,能获得源语读者的反应即可就行,而并非要追求绝对的一致,允许存在原文、译文上的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基本目的则应该保证一致,通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在能够正确理解本文并赏析文本的基础上,获得和原文读者一样的体验。在具体的文化功能对等实现过程中,译者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权,尽管他们不是源语文本的创作者,但同样不可忽视其作为源语文本的接受者的地位,可将其视为译语文本的再造者。这样就会对于译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既不完全被源语文本所控制,同时,也不应该凭空臆造,脱离源语文本,应该秉承着高度的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译文工作。同时,还应该重视译者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意识,应该保证在翻译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本国的文化背景来进行合适的调控,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所以,在语言文字的全球化发展中,做好文化翻译的工作至关重要,也就是应该通过翻译工作,使得各民族地位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应该将译者看做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应该担负起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化要求。
3文化翻译策略问题
在定义成功的翻译中,熟知两种文化背景有时候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关键,我们不能脱离了文化背景去解释词语的涵义,所以,在处理翻译工作时,一定要重视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以及扫清文化障碍的问题。在翻译理论中,常见的两种方式则是归化和异化。第一种中,译者尽量不去干扰作者的意图,能让读者自我地靠近作者;另一种则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能够实现作者向读者去靠拢。在归化翻译中,主要就是翻译中,译者使用与源语的意义和功能基本对等的译语,这样能够实现翻译的本土化作用,应该尽量采用译语文化本身的表达,并不主张引进源语文化的表达;所谓的异化翻译则是主张使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保证译文的异域风味,对于源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予以全方位的保留,尽量将其补充到译语文化中。上述两种方式,可以各有利弊:归化式翻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应用译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能够更有利于人们的接受,便于理解,但是,此方法过于追求本土化表达,拒绝引入新文化的表达,不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异化式翻译能够保证译文的丰富多彩,更好了解到异域文化的魅力,但是,如不加辨别地一味采用原文表述翻译,就难以整合语言存在的差异问题,非常不容易理解,使得译文可读性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尽管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但面临着多元化世界格局,应该重视如何发展文化中的多元理论,保证能够追溯文化的历史发展根源以及依据。通过翻译,能够保证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相互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则是主要方面,应该跨越障碍,促进交流;另外,翻译还应重视差异化的表达,尽量让源语文化通过翻译在译语中得以生存,体现出较好的容和特点。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所蕴含的特性问题,应该避免出现绝对化的异化和归化情况,应该看出异化和归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对立和统一,应该看到他们的相对性,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相互的覆盖,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仅仅表现在方法选择的偏重方面。所以,面对世界各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应该明确发展本族文化、语言的基础,应该认识到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辩证统一性,它们之间则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只有将其的动态统一特性进行整合,才能进一步保障其在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进行异化翻译中,涉及到内容包括注释、音译、直译等方式,对于归化翻译来说,涉及到内容主要包括直译、替换以及意译等。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遵从文化平等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就是保证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应该结合文化背景、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进行考虑,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尽量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在这样基础上选择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化语境的生命力。针对文化空缺部分来说,主要则是选择异化翻译法原则,这样就能更好地移植特有的文化信息;对于具有文化重叠的处理,则是尽管在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致内容方面,很难实现传达相同的文化意象,这样可以参考归化翻译方式;如果存在和译语中传达文化相互冲突的内容,则主要利用归化翻译法来进行;对于译语中存在和源语文化对应表达的情况来说,则主要采用异化翻译方式。
4结论
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全球化语境对翻译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应该重视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实质问题,这些则是对于译者至关重要的方面,值得去认真的思考。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与消费观念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模式谁也很难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翻譯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身份的影响,从辩证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综合考虑各种的影响因素,结合原语作者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读者对象等因素,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应该保证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力求保证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主张能从异化角度来翻译,然后再辩证地进行归化辅译处理。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处理全球化语境对翻译文化的冲击的问题,更好地保证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童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1).
[3]珊丹,贾浩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翻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5(2).
[4]陈诚,任雪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论民族文学作品《天府的记忆》英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4).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翻译策略
1全球化语境与文化的思考
1.1全球化语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去思考。从内涵角度分析,所谓的全球化主要就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全球化,相关的生产要素、服务、信息等跨国流动以及形式增在不断的丰富,通过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保证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实现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很高的融合性;从外延角度分析,主要除了经济外,还涉及到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共同价值的进一步方法,能够体现出全球的趋同化特点。这种全球化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文学理论。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时期,外国文学大量涌入我国,这样就能更好地在世界文化背景去讨论问题,使得世界文艺思想的潮流中具有我国文学的自身特色,能够更好地将文学意识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以及经济观念都呈现出深刻的变化,人们往往很难找到可以遵从的统一化规范。另外,流行文化在这个时代中产生,部分知识分子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希望能够将思想进一步进行产出,更好地对于各种文化思想开展批判和整理,通过融入特定的历史进程来影响身边的生活。诚然,上述文化行为逐渐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意识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语境。
1.2文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方面,还能紧密联系到人类文化发展,文化全球化就是体现出了文化领域的融合特点,也就是说,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更好地进行融合、交流以及相互渗透,能够突破地区文化的局限,推向全世界,使得各自民族文化被全世界所接受,将宝贵的民族文化让全世界人们所接受并共享,完全打破封闭状态下的文化封锁,借助多元文化的综合发展,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普遍性的统一化,这样也就是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
2文化翻译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忠于原文则是翻译的判定标准,对于忠实原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形式和意义进行考虑。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在进行翻译评判中,不可忽视文化的作用。翻译应该结合服务对象来进行,存在不同的服务对象,则应该确定不同的翻译标准,这就说明,翻译的重点则应该是译语文化的读者。所以,翻译应该满足上述条件,能让译语读者接触到外来文化,同时,也更容易去理解译文。
应该指出,民族都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这样也会出现语言的特殊性。这种的语言差异不仅停留在语法、词汇等表面上,还主要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以及内心活动的刻画中,所以,在进行语言层面、文化層面的翻译,往往结合实际情况很难进行同样的转换和对等处理。在相应的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文化空缺情况,造成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还存在一定损失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进行转化中的多样性所决定。因此,应该重视语言的功能性特点,而并非语言本身。所谓的范围过程,就是可以理解为替代、替换的译码过程,而文化则是其中的基本内容。
由此可见,在翻译中,应该遵从文化功能中的对等原则,就是要保证满足译语文化、源语文化所具备的功能上对等的要求。应该实现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中阅读文本中,能获得很好的体验效果,和源语读者在源语文化中所获得的体验应该对等。诚然,在实践中,这种类型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等同。对于译者来说,应该保证译文满足译语读者的背景,能获得源语读者的反应即可就行,而并非要追求绝对的一致,允许存在原文、译文上的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基本目的则应该保证一致,通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在能够正确理解本文并赏析文本的基础上,获得和原文读者一样的体验。在具体的文化功能对等实现过程中,译者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权,尽管他们不是源语文本的创作者,但同样不可忽视其作为源语文本的接受者的地位,可将其视为译语文本的再造者。这样就会对于译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既不完全被源语文本所控制,同时,也不应该凭空臆造,脱离源语文本,应该秉承着高度的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译文工作。同时,还应该重视译者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意识,应该保证在翻译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本国的文化背景来进行合适的调控,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所以,在语言文字的全球化发展中,做好文化翻译的工作至关重要,也就是应该通过翻译工作,使得各民族地位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应该将译者看做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应该担负起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化要求。
3文化翻译策略问题
在定义成功的翻译中,熟知两种文化背景有时候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关键,我们不能脱离了文化背景去解释词语的涵义,所以,在处理翻译工作时,一定要重视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以及扫清文化障碍的问题。在翻译理论中,常见的两种方式则是归化和异化。第一种中,译者尽量不去干扰作者的意图,能让读者自我地靠近作者;另一种则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能够实现作者向读者去靠拢。在归化翻译中,主要就是翻译中,译者使用与源语的意义和功能基本对等的译语,这样能够实现翻译的本土化作用,应该尽量采用译语文化本身的表达,并不主张引进源语文化的表达;所谓的异化翻译则是主张使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保证译文的异域风味,对于源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予以全方位的保留,尽量将其补充到译语文化中。上述两种方式,可以各有利弊:归化式翻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应用译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能够更有利于人们的接受,便于理解,但是,此方法过于追求本土化表达,拒绝引入新文化的表达,不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异化式翻译能够保证译文的丰富多彩,更好了解到异域文化的魅力,但是,如不加辨别地一味采用原文表述翻译,就难以整合语言存在的差异问题,非常不容易理解,使得译文可读性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尽管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但面临着多元化世界格局,应该重视如何发展文化中的多元理论,保证能够追溯文化的历史发展根源以及依据。通过翻译,能够保证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相互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则是主要方面,应该跨越障碍,促进交流;另外,翻译还应重视差异化的表达,尽量让源语文化通过翻译在译语中得以生存,体现出较好的容和特点。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所蕴含的特性问题,应该避免出现绝对化的异化和归化情况,应该看出异化和归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对立和统一,应该看到他们的相对性,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相互的覆盖,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仅仅表现在方法选择的偏重方面。所以,面对世界各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应该明确发展本族文化、语言的基础,应该认识到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辩证统一性,它们之间则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只有将其的动态统一特性进行整合,才能进一步保障其在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进行异化翻译中,涉及到内容包括注释、音译、直译等方式,对于归化翻译来说,涉及到内容主要包括直译、替换以及意译等。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遵从文化平等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就是保证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应该结合文化背景、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进行考虑,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尽量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在这样基础上选择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化语境的生命力。针对文化空缺部分来说,主要则是选择异化翻译法原则,这样就能更好地移植特有的文化信息;对于具有文化重叠的处理,则是尽管在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致内容方面,很难实现传达相同的文化意象,这样可以参考归化翻译方式;如果存在和译语中传达文化相互冲突的内容,则主要利用归化翻译法来进行;对于译语中存在和源语文化对应表达的情况来说,则主要采用异化翻译方式。
4结论
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全球化语境对翻译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应该重视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实质问题,这些则是对于译者至关重要的方面,值得去认真的思考。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与消费观念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模式谁也很难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翻譯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身份的影响,从辩证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综合考虑各种的影响因素,结合原语作者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读者对象等因素,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应该保证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力求保证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主张能从异化角度来翻译,然后再辩证地进行归化辅译处理。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处理全球化语境对翻译文化的冲击的问题,更好地保证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童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1).
[3]珊丹,贾浩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翻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5(2).
[4]陈诚,任雪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论民族文学作品《天府的记忆》英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