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即正确世界观的学生,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本文主要从课堂实例出发,围绕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一发力点,论述把英语教学变为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完全可以成为英语课堂的“催化剂”“黏合剂”和“兴奋剂”。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35
我们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英语教学生如何做人。课改总体目标的界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关于课改目标的表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德育工作地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德育教育理应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而这也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致。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完全可以成为英语课堂的“催化剂”“黏合剂”和“兴奋剂”。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一直奉行“情感化”“生活化”和“趣味化”三大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做了一些探索。以下几点是笔者的几点经验总结:
一、在遣词造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与语文教学不同,词组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工作。因为重要,所以重视;因为基础,所以重复。但是这样的重复性工作往往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倦怠。在词组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的主要做法是精心选择例句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瞬间产生回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爱国主义和人生励志是笔者的两大例句来源,这也往往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以講述“manage to do ”和“try to do”两大词组的区别为例。“manage to do”表示设法做成了某事,与短语“succeed in doing”相同。在讲解过程中,笔者尤其强调这一词组所蕴含的“成功”之意,要求学生好好记住这个词,要多鼓励自己“做成某件事”。于是,在让学生造句前,笔者以鼓励的语气问学生“你曾做成过什么事呀?”同学们随后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他们各自成功的经历。一分钟以后,好几位同学都带着自豪的心情用“manage to do ”成功地造句。
随后,笔者也用自己的一次成功参加省英语优质课比赛的经历造句,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造句的兴趣。因为全邯郸只有四位高中英语教师有资格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所以在造完句后,笔者还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简单地把参赛过程的不易描述了一下,以此鼓励他们要无所畏惧、敢于挑战、相信自己、坚定信念。另外,由于“try to do”一词仅表示尽力做但结果不一定成功,所以在让学生明确了两个词组的区别后,笔者进一步告诫学生:“凡事力求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才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道”。
在讲述“hold a firm belief that”一词,笔者则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半个月后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提出并解读了“中国梦”。这些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笔者也连续使用了“我坚信中国能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坚信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这两个例句,一来强化学生对于该词组的正确使用,二来强化学生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鼓励他们以认真学习成就自我的的态度来迎接国家强盛的到来。
二、在文段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讲解完所有内容后再针对文章主题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方式略显老套而且效果欠佳。应该根据丰富的课文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方式,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德育观念的树立,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
以高一必修三第四单元的课文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文章第三段讲地球上水的形成,第四段讲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出现,第五段讲述人类的出现。就文章内容而言,第五段最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在这一段里作者列举了人类的一些破坏性活动,很明确地表明了对地球未来的忧虑。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教育学生要珍惜自然、保护地球。这种方式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文章第四段同样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紧扣文意和段意。在针对第四段教育学生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前,笔者首先让学生将本段内容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同学们列出了这样一条生命轨迹:水的形成以及对有害物质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形成——贝类和各种鱼类等各种小动物的出现——陆生植物的出现——昆虫等小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出现——植物长成森林——爬行动物的出现——恐龙的出现——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出现。通过这条线索,同学们总结出了三大规律,一是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二是先有小动物后有大动物;三是先有海生生物后有陆生生物。
这时,笔者又启发学生:这些规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植物——小动物——大动物这一食物链要求我们保护大自然尤其是植物,另外,生命起源于海洋,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生态。在讲述这两大观点时,笔者还紧密结合最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为了让学生明确食物链断裂的危害,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非洲大草原上一些珍稀动物迁徙数量在减少,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在退化。在保护海洋生态上,笔者列举了日本核辐射的事例。日本政府在3.11大地震后,将核废料直接倾泻到海底,极大地破坏了东海及太平洋的海洋生态,这是对人类极大地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案例让同学们深感痛心,也对这种深表痛恨,而环保教育和爱国教育也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在习题讲解中进行德育渗透
习题讲解中的德育渗透坚持两大理念:1. 独立自主地完成习题训练而不要讨论,因为考试不允许讨论;2. 做完题后自己做评判而不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因为考完后教师的讲解改变不了考试结果。
第一大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和集体学习,但是这样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处理练习时就应该侧重于独立思考。因此,在学生做题时,笔者一般都要求教室保持绝对安静,不准以讨论的名义交头接耳。
第二大理念主要训练学生的自我评判能力,而这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在告诉学生方法后,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所讲方法做题。比如单选题中“done”“to be done”和“being done”的区别。第一次碰到这种题,笔者就让学生明确这三种形式的不同含义,然后根据句意对三个选项进行取舍。以后碰到相同的题,学生就遵循这一方法自行解题,而笔者在讲解时也不明示该选哪一个,只是问学生该句是何意,为何选这个答案。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明白解题方法的重要性,同时遵循方法解题并进行自我评判。这样做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授课时用行动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行为教育。笔者备课非常认真,课件力争无错误。笔者平时热爱读书,学生关注的笔者都关注,如欧洲杯、南海问题,这样在课上笔者常常可以谈古论今,涉猎广泛。笔者有错必纠,自己讲错了,马上就承认、就改正,绝不掩盖。笔者让学生帮自己发作业、擦黑板,总要说Thank you。笔者和学生一起跑操,不在一旁站着观看。笔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保持良好形象。笔者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不把社会的阴暗面带给学生。笔者讲到宣扬良好道德品德的文章时,常常表示出自己由衷的赞叹。
总之,德育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渗透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毕 勤.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第23页)载毕勤、李俊和主编.探索与发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35
我们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英语教学生如何做人。课改总体目标的界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关于课改目标的表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德育工作地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德育教育理应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而这也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致。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完全可以成为英语课堂的“催化剂”“黏合剂”和“兴奋剂”。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一直奉行“情感化”“生活化”和“趣味化”三大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做了一些探索。以下几点是笔者的几点经验总结:
一、在遣词造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与语文教学不同,词组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工作。因为重要,所以重视;因为基础,所以重复。但是这样的重复性工作往往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倦怠。在词组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的主要做法是精心选择例句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瞬间产生回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爱国主义和人生励志是笔者的两大例句来源,这也往往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以講述“manage to do ”和“try to do”两大词组的区别为例。“manage to do”表示设法做成了某事,与短语“succeed in doing”相同。在讲解过程中,笔者尤其强调这一词组所蕴含的“成功”之意,要求学生好好记住这个词,要多鼓励自己“做成某件事”。于是,在让学生造句前,笔者以鼓励的语气问学生“你曾做成过什么事呀?”同学们随后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他们各自成功的经历。一分钟以后,好几位同学都带着自豪的心情用“manage to do ”成功地造句。
随后,笔者也用自己的一次成功参加省英语优质课比赛的经历造句,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造句的兴趣。因为全邯郸只有四位高中英语教师有资格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所以在造完句后,笔者还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简单地把参赛过程的不易描述了一下,以此鼓励他们要无所畏惧、敢于挑战、相信自己、坚定信念。另外,由于“try to do”一词仅表示尽力做但结果不一定成功,所以在让学生明确了两个词组的区别后,笔者进一步告诫学生:“凡事力求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才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道”。
在讲述“hold a firm belief that”一词,笔者则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半个月后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提出并解读了“中国梦”。这些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笔者也连续使用了“我坚信中国能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坚信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这两个例句,一来强化学生对于该词组的正确使用,二来强化学生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鼓励他们以认真学习成就自我的的态度来迎接国家强盛的到来。
二、在文段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讲解完所有内容后再针对文章主题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方式略显老套而且效果欠佳。应该根据丰富的课文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方式,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德育观念的树立,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
以高一必修三第四单元的课文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文章第三段讲地球上水的形成,第四段讲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出现,第五段讲述人类的出现。就文章内容而言,第五段最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在这一段里作者列举了人类的一些破坏性活动,很明确地表明了对地球未来的忧虑。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教育学生要珍惜自然、保护地球。这种方式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文章第四段同样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紧扣文意和段意。在针对第四段教育学生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前,笔者首先让学生将本段内容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同学们列出了这样一条生命轨迹:水的形成以及对有害物质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形成——贝类和各种鱼类等各种小动物的出现——陆生植物的出现——昆虫等小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出现——植物长成森林——爬行动物的出现——恐龙的出现——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出现。通过这条线索,同学们总结出了三大规律,一是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二是先有小动物后有大动物;三是先有海生生物后有陆生生物。
这时,笔者又启发学生:这些规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植物——小动物——大动物这一食物链要求我们保护大自然尤其是植物,另外,生命起源于海洋,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生态。在讲述这两大观点时,笔者还紧密结合最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为了让学生明确食物链断裂的危害,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非洲大草原上一些珍稀动物迁徙数量在减少,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在退化。在保护海洋生态上,笔者列举了日本核辐射的事例。日本政府在3.11大地震后,将核废料直接倾泻到海底,极大地破坏了东海及太平洋的海洋生态,这是对人类极大地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案例让同学们深感痛心,也对这种深表痛恨,而环保教育和爱国教育也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在习题讲解中进行德育渗透
习题讲解中的德育渗透坚持两大理念:1. 独立自主地完成习题训练而不要讨论,因为考试不允许讨论;2. 做完题后自己做评判而不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因为考完后教师的讲解改变不了考试结果。
第一大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和集体学习,但是这样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处理练习时就应该侧重于独立思考。因此,在学生做题时,笔者一般都要求教室保持绝对安静,不准以讨论的名义交头接耳。
第二大理念主要训练学生的自我评判能力,而这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在告诉学生方法后,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所讲方法做题。比如单选题中“done”“to be done”和“being done”的区别。第一次碰到这种题,笔者就让学生明确这三种形式的不同含义,然后根据句意对三个选项进行取舍。以后碰到相同的题,学生就遵循这一方法自行解题,而笔者在讲解时也不明示该选哪一个,只是问学生该句是何意,为何选这个答案。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明白解题方法的重要性,同时遵循方法解题并进行自我评判。这样做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授课时用行动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行为教育。笔者备课非常认真,课件力争无错误。笔者平时热爱读书,学生关注的笔者都关注,如欧洲杯、南海问题,这样在课上笔者常常可以谈古论今,涉猎广泛。笔者有错必纠,自己讲错了,马上就承认、就改正,绝不掩盖。笔者让学生帮自己发作业、擦黑板,总要说Thank you。笔者和学生一起跑操,不在一旁站着观看。笔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保持良好形象。笔者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不把社会的阴暗面带给学生。笔者讲到宣扬良好道德品德的文章时,常常表示出自己由衷的赞叹。
总之,德育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渗透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毕 勤.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第23页)载毕勤、李俊和主编.探索与发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