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本宣科的问题,学生从大量的习题中获取知识,机械性地接受学习,虽不能否认其在成绩提高中体现出的优越性,但这绝不是教育的初衷。传统的教授方式、学习方式都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被禁锢。要想解放学生的物理天性,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387
引言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将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视不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提高认识,做好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纳入教学重点,实现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设计体验性物理实验,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又可以辅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借助物理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1]。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实验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开展实验的方式主要是演示。在这种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验的教育价值较低。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应适当设计体验性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以“力的分解”这一小节的教学为例,在以往的实验设计中,大部分教师会以斜面实验或者实验视频为学生展示相应的物理现象,然后以图示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实验方式或者内容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效果较为明显,对那些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则缺乏足够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应设计或者应用体验性的物理实验。比如“重物断线”实验,这一实验只需要使用三种道具:较为脆弱的棉线、砝码、棉棒。在实验中,学生将棉线分别系在手指及砝码两端,然后用棉棒以掌心为支点支撑起棉线。在此基礎上,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棉棒与垂直棉线之间的夹角,感受手指、掌心受力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对物理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还能对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之后或者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画出受力图,如此教师便能了解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并及时调整理论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引导,提升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角度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认识。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物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实现物理观念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能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使其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物理知识,又能很好地激发其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增强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时,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可设计以下生活情境:一种筛选小麦种子的设备可简化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小麦由上部漏斗加入,经过风轮恒定风力作用由静止做匀加速运动后从洞口水平吹出,便可将饱满的种子和干瘪的种子区分开,达到筛种的目的。如忽略所有阻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根据题干信息,可将种子的运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种子加速时在装置中运动的位移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可知,F=ma,s=v2/2a,即,F一定时,种子的质量m越大,加速度a越大。运动相同位移s,加速度越大,对应的速度也就越大。饱满种子质量大于干瘪种子质量,飞出的速度较大。第二阶段,飞出后种子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种子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所有种子高度相同,在空中的飞行时间相同。在水平方向上,谁的速度大,谁飞得较远。显然,N为饱满种子,M为干瘪种子。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遇到问题时过于依赖教师和互联网,遇到问题就拿出手机百度查询或者直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不利于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遇到物理难题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其答案或进行讲解,而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找出知识范围涉及的重难点,回顾知识点对应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习惯,能从独立解决一道书本上的习题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与实际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一方面。
四、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理论知识是教师与学生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能够将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学生个人思维、知识吸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会显露在外,直到学生在做作业或者考试中才会体现出来。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阐述,让学生明晰自己与他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差异。如此,学生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又能够形成科学态度。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被教师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使用合作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9(12):63.
[2]李秀成.浅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名师在线,2018(21):22-23.
[3]王焱.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9(08):132-13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387
引言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将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视不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提高认识,做好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纳入教学重点,实现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设计体验性物理实验,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又可以辅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借助物理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1]。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实验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开展实验的方式主要是演示。在这种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验的教育价值较低。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应适当设计体验性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以“力的分解”这一小节的教学为例,在以往的实验设计中,大部分教师会以斜面实验或者实验视频为学生展示相应的物理现象,然后以图示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实验方式或者内容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效果较为明显,对那些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则缺乏足够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应设计或者应用体验性的物理实验。比如“重物断线”实验,这一实验只需要使用三种道具:较为脆弱的棉线、砝码、棉棒。在实验中,学生将棉线分别系在手指及砝码两端,然后用棉棒以掌心为支点支撑起棉线。在此基礎上,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棉棒与垂直棉线之间的夹角,感受手指、掌心受力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对物理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还能对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之后或者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画出受力图,如此教师便能了解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并及时调整理论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引导,提升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角度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认识。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物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实现物理观念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能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使其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物理知识,又能很好地激发其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增强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时,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可设计以下生活情境:一种筛选小麦种子的设备可简化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小麦由上部漏斗加入,经过风轮恒定风力作用由静止做匀加速运动后从洞口水平吹出,便可将饱满的种子和干瘪的种子区分开,达到筛种的目的。如忽略所有阻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根据题干信息,可将种子的运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种子加速时在装置中运动的位移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可知,F=ma,s=v2/2a,即,F一定时,种子的质量m越大,加速度a越大。运动相同位移s,加速度越大,对应的速度也就越大。饱满种子质量大于干瘪种子质量,飞出的速度较大。第二阶段,飞出后种子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种子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所有种子高度相同,在空中的飞行时间相同。在水平方向上,谁的速度大,谁飞得较远。显然,N为饱满种子,M为干瘪种子。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遇到问题时过于依赖教师和互联网,遇到问题就拿出手机百度查询或者直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不利于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遇到物理难题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其答案或进行讲解,而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找出知识范围涉及的重难点,回顾知识点对应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习惯,能从独立解决一道书本上的习题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与实际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一方面。
四、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理论知识是教师与学生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能够将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学生个人思维、知识吸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会显露在外,直到学生在做作业或者考试中才会体现出来。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阐述,让学生明晰自己与他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差异。如此,学生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又能够形成科学态度。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被教师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使用合作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9(12):63.
[2]李秀成.浅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名师在线,2018(21):22-23.
[3]王焱.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9(0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