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和音乐可以表现共同的主题和情感,语文可以促进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对语文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音乐元素,可以营造特殊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效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深化文章主题;可以提升学生理解和审美能力,对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音乐;添加剂;兴奋剂;调节剂;增强剂
语文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我们的祖先就用音乐来助兴、抒怀、言志。今天,音乐更是我们宣泄情感,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之一。语文和音乐可以表现共同的主题和情感,语文可以促进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对语文的理解。著名作家叶文玲说过:“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语文课加强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音乐元素,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理解和审美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音乐作为添加剂,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运用音乐元素虽不能将其全部情感展现出来,但可以升华文章情感,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如果在朗读课文时恰当运用音乐作为朗读的添加剂(背景),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烘托一种异样的情景,可以增强文章内容画面的真实性,增加画面的形象和深度,带动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可以使文章更加感人,使人的感受更加深切。
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其乐融融的完美境界,朗读时,我运用了清新潇洒、优美动听、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童年的回忆》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这不仅营造一种浓郁的亲情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还通过音乐自身的魅力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再如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悦和希望之情,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朗读时我运用舒缓优美的《苏堤春晓》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丽图画之中,真是妙到极致。音乐作为情感的添加剂,在课文朗读这一块更能营造特殊的课堂氛围。
二、运用音乐作为兴奋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兴奋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和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在教学中科学地选择并运用音乐,可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有无穷的感染力,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学习朱自清《春》时,我首先把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春天在哪里》带进了课堂。当音乐响起,天真活泼的歌唱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了起来,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之中。音乐放完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歌曲中春天的感受,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文本。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先把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带进课堂。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优美,充满感叹,唱出了好男儿的气概。当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后,都被歌中激情的旋律和可贵的愚公精神所感染。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沉浸在音乐与文字的美感之中,学生就会对下面的课充满着期待。可见,巧妙地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三、运用音乐作为调节剂,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经常会为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而发愁,有时课堂气氛太沉闷了,导致教学很难进行下去,真是让人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高。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很多,而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剂,可以调节和稳定人的情绪,可以舒缓心情,排解忧愁,减少压力。在课堂上适当运用音乐进行调节,可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
语文课的传统教法一向较沉闷无趣,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单调。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元素,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增进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我上《送元二使安西》时播放《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的歌曲,调动了学生体会王维送元二使的复杂感情。又如上《三峡》时,经过翻译、疏通文意、朗(背)诵等环节,学生显得较累,此时播放了一首《长江之歌》,那激昂旋律,磅礴大气的歌词,一下子把学生的激情调动了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长江的宏奇、壮丽,也加深了学生对《三峡》思想情感的理解。再如上说明文《桥之美》时,课没到一半很多同学就显得困倦了,此时我先让同学听一首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歌虽老了一点,但有地域特色、有家乡特色,同学觉得特别新鲜,课堂又活了起来。因此,音乐可作为调节剂活跃课堂气氛。
四、运用音乐作为增强剂,深化文章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语文课堂上,恰当运用音乐元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深化和理解文章的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常用歌曲作结。如《背影》一文,表现的主题是“父子情深”,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课结束时,我用刘和刚演唱的《父亲》作结,学生听着歌词:“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无不被其中的真情所打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背影》里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又如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后,我用《游子吟》作结,那扣人心弦的歌词,加上凄婉伤感的音乐,进一步诠释了《乡愁》所表现的“思家忧国”之情。再如学完《出事表》后,我让学生欣赏歌曲《赞诸葛》,让学生在凄厉悲凉的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因此,音乐作为强化剂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奇妙的,它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进音乐,可以活化课堂,增强课堂效果,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的活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使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释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孙国华,“浅谈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魅力中国》2010年第21期
【关键词】语文;音乐;添加剂;兴奋剂;调节剂;增强剂
语文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我们的祖先就用音乐来助兴、抒怀、言志。今天,音乐更是我们宣泄情感,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之一。语文和音乐可以表现共同的主题和情感,语文可以促进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对语文的理解。著名作家叶文玲说过:“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语文课加强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音乐元素,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理解和审美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音乐作为添加剂,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运用音乐元素虽不能将其全部情感展现出来,但可以升华文章情感,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如果在朗读课文时恰当运用音乐作为朗读的添加剂(背景),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烘托一种异样的情景,可以增强文章内容画面的真实性,增加画面的形象和深度,带动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可以使文章更加感人,使人的感受更加深切。
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其乐融融的完美境界,朗读时,我运用了清新潇洒、优美动听、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童年的回忆》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这不仅营造一种浓郁的亲情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还通过音乐自身的魅力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再如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悦和希望之情,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朗读时我运用舒缓优美的《苏堤春晓》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丽图画之中,真是妙到极致。音乐作为情感的添加剂,在课文朗读这一块更能营造特殊的课堂氛围。
二、运用音乐作为兴奋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兴奋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和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在教学中科学地选择并运用音乐,可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有无穷的感染力,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学习朱自清《春》时,我首先把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春天在哪里》带进了课堂。当音乐响起,天真活泼的歌唱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了起来,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之中。音乐放完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歌曲中春天的感受,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文本。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先把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带进课堂。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优美,充满感叹,唱出了好男儿的气概。当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后,都被歌中激情的旋律和可贵的愚公精神所感染。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沉浸在音乐与文字的美感之中,学生就会对下面的课充满着期待。可见,巧妙地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三、运用音乐作为调节剂,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经常会为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而发愁,有时课堂气氛太沉闷了,导致教学很难进行下去,真是让人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高。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很多,而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剂,可以调节和稳定人的情绪,可以舒缓心情,排解忧愁,减少压力。在课堂上适当运用音乐进行调节,可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
语文课的传统教法一向较沉闷无趣,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单调。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元素,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增进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我上《送元二使安西》时播放《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的歌曲,调动了学生体会王维送元二使的复杂感情。又如上《三峡》时,经过翻译、疏通文意、朗(背)诵等环节,学生显得较累,此时播放了一首《长江之歌》,那激昂旋律,磅礴大气的歌词,一下子把学生的激情调动了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长江的宏奇、壮丽,也加深了学生对《三峡》思想情感的理解。再如上说明文《桥之美》时,课没到一半很多同学就显得困倦了,此时我先让同学听一首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歌虽老了一点,但有地域特色、有家乡特色,同学觉得特别新鲜,课堂又活了起来。因此,音乐可作为调节剂活跃课堂气氛。
四、运用音乐作为增强剂,深化文章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语文课堂上,恰当运用音乐元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深化和理解文章的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常用歌曲作结。如《背影》一文,表现的主题是“父子情深”,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课结束时,我用刘和刚演唱的《父亲》作结,学生听着歌词:“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无不被其中的真情所打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背影》里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又如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后,我用《游子吟》作结,那扣人心弦的歌词,加上凄婉伤感的音乐,进一步诠释了《乡愁》所表现的“思家忧国”之情。再如学完《出事表》后,我让学生欣赏歌曲《赞诸葛》,让学生在凄厉悲凉的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因此,音乐作为强化剂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奇妙的,它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进音乐,可以活化课堂,增强课堂效果,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的活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使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释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孙国华,“浅谈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魅力中国》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