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古代加工纸的制作相当繁荣,但有许多加工纸技艺因种种原因而失传,本文通过几个方面的论述来讨论恢复其技艺的可行性。
关键词:加工纸;技艺;恢复;可行性
众所周知,造纸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古代,大多数纸成之后,还需要对其有进一步加工,称之为“熟纸”。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墨性利于书画,并起到防潮、防蛀及艺术美观等效果。应该说原纸制造和加工技术一起构建了我国完整的造纸技术体系,对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记载“唐人有熟纸、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故不用。”可见,在唐代,对于没有进行任何后加工的“生纸”是有些许贬义的,认为只在丧葬时才会用。而对于加工“熟纸”也已经有比较成熟、多种的方法了。加工纸是通过历代的造纸匠人与其他工匠或是些许文人雅士横向联合而创造出的高技艺产品。但遗憾的是,在古代的文献中,很少有对纸的加工技术的系统记载。而这些加工纸在古代大多数是由皇室或官府制作,称得上“贵族工艺”,流传并不广泛,加之其技艺的严格保密,所以掌握的人也并不多。因而,当朝代更替时,其加工技艺也往往随之失传。偶尔也会幸得监管官员或是制作匠人流落民间,例如历史上有名的宣德贡笺,曾由监制官员谈彝在松江依法仿造,名为“松江谈笺”,一时名气大盛,各地争相仿制。但制作核心技艺却不被外漏,因而也只是少量制作。如此而来虽说有其影响力,却并不成气候。直至清朝末年,由装裱店或书画社代人定制,由于一些加工纸所需材料繁多,制作时间较长,技术要求高。例如清末金花笺每张工料银六两四分二厘,而当时最高级的天鹅绒,没尺只要三两五钱,一张金花笺的工本费就是一尺天鹅绒的两倍,可见其价格之高。所以当皇室衰落后,自制加工纸也就越来越少。如今,虽说市面上各种形式的加工纸也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但在其质量和工艺上却与古代名纸相差甚远,无论是使用效果还是纸张寿命都不能与之相比,大多只是徒有其貌。而更严重的是许多古代加工纸制作技艺都已失传,使得现代造纸业无法可依。
一些名纸的技艺、纸样皆以失传,例如久负盛名的澄心堂纸。只留下后人对其只言片语的描述和推崇极高的赞美。像这种纸就似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即。虽说也可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和描述而大概的恢复其样貌(历史上也确有几次仿澄心堂纸的制作,最以乾隆年间制作为著),但却没有足够充分的根据,如此而为只能聊表对其失传技艺的追念。然而绝大多数的加工纸却是有或多或少的纸样存留的。伴随着这些纸样还有古籍中对其形态极其加工技艺或详或简的记录。对于这一类的加工纸恢复其技艺还是极有可能的。对于恢复其技艺主要需要如下要素:
1 纸样的研究和分析
概括地说加工纸是由原抄纸和涂料组成的,而其中的涂料是由填料胶料和其他助剂组成。中国古代造纸业发达,各地纸类所用材料工艺不同。加工纸又是在原纸的基础上添加诸多材料而构成涂层。因而种类繁多、形质各异,有时甚至同类纸所用材料亦不相同。所以必须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测定。确定其原料具体成分以及大概的分配比重,为下一步的工艺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和材料基础。
2 造纸工人及从事这一类工作人员对其工艺的探索
对于传统的手工艺而言单有数据是远不够的,其工艺技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第一部的研究分析中确定了加工纸的各个原料,但如何使用这些原料依然需要有相关经验的人以数据和样纸为基础的不断试验。历史上加工纸的技艺大概有刷涂法、描金法、浸染法、砑花法、粘连法、撒溅法等。这些方法虽说描述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都大有文章。如其他手工艺一般,在操作中都需要有足够的手上技术,和所用材质的经验。例如,加工纸的着色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浸染法,即把纸浸过染液,这就很讲究一个“拖”,需要有“浸而不泡,拖而不破”的功夫。另一种是刷染法,多用于小型纸张,笔触之处“务令色变、勿有白点”,然后阴干。有经验的师傅“一笔染全,不染二次,多次下笔,无有瑕疵”这也全靠臂力施用得法。另外加工纸有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特色,这样就更需要有一定审美和修养技术工人的操作。
3 古籍文献对其的描述
虽说在古代没有对加工纸的技艺有系统、详尽的论述,但却有许多文献对一些加工纸的制作技艺有过或详或简的描述。例如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都有相当篇幅对纸之制造的描述。例如,《遵生八笺》中对造金银印花笺法就有详细记录“用云母粉,同苍术、生姜、灯草煮一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绢包揉洗,愈揉愈细,以绝细为佳。收时,以绵纸数层,置灰缸上,倾粉汁在上,湮干。用五色笺,将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调粉,刷上花板,覆纸印花纸上,不可重拓,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销银。若用姜黄煎汁,同白芨水调粉,刷板印之,花如销金。二法亦多雅趣。”这是一段对对造金银印花笺较详尽地的论述。其中清楚的提到了涂料的调和剂,和当时的加工方式。只是现今我们所用丝网印刷会使制作步骤更为简单有效。但通过这些古籍记录,可以使研究更加便捷,在一些细节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实验,也能成为技术的另一指导。
如此看来,若是全备了以上所述的各个因素恢复失传加工纸的技艺应该不是很艰难的问题。以前我们对这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关注不足。如今有许多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都在致力于这一有益研究。
回顾过去,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繁荣的纸加工文化技艺。即便在改朝换代时技艺失传,后世也依旧会研究恢复,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仿制品。相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探究出一些古代加工纸制作技艺并不会是太大的难事,而恢复这些加工纸对其相关艺术的研究和创作都是大有益处的。但要熟练地掌握其技巧和其中每一步骤的精髓却需要有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地经验积累。更期望能够在恢复和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生产高质量的传统加工纸,使之发扬传承。
关键词:加工纸;技艺;恢复;可行性
众所周知,造纸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古代,大多数纸成之后,还需要对其有进一步加工,称之为“熟纸”。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墨性利于书画,并起到防潮、防蛀及艺术美观等效果。应该说原纸制造和加工技术一起构建了我国完整的造纸技术体系,对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记载“唐人有熟纸、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故不用。”可见,在唐代,对于没有进行任何后加工的“生纸”是有些许贬义的,认为只在丧葬时才会用。而对于加工“熟纸”也已经有比较成熟、多种的方法了。加工纸是通过历代的造纸匠人与其他工匠或是些许文人雅士横向联合而创造出的高技艺产品。但遗憾的是,在古代的文献中,很少有对纸的加工技术的系统记载。而这些加工纸在古代大多数是由皇室或官府制作,称得上“贵族工艺”,流传并不广泛,加之其技艺的严格保密,所以掌握的人也并不多。因而,当朝代更替时,其加工技艺也往往随之失传。偶尔也会幸得监管官员或是制作匠人流落民间,例如历史上有名的宣德贡笺,曾由监制官员谈彝在松江依法仿造,名为“松江谈笺”,一时名气大盛,各地争相仿制。但制作核心技艺却不被外漏,因而也只是少量制作。如此而来虽说有其影响力,却并不成气候。直至清朝末年,由装裱店或书画社代人定制,由于一些加工纸所需材料繁多,制作时间较长,技术要求高。例如清末金花笺每张工料银六两四分二厘,而当时最高级的天鹅绒,没尺只要三两五钱,一张金花笺的工本费就是一尺天鹅绒的两倍,可见其价格之高。所以当皇室衰落后,自制加工纸也就越来越少。如今,虽说市面上各种形式的加工纸也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但在其质量和工艺上却与古代名纸相差甚远,无论是使用效果还是纸张寿命都不能与之相比,大多只是徒有其貌。而更严重的是许多古代加工纸制作技艺都已失传,使得现代造纸业无法可依。
一些名纸的技艺、纸样皆以失传,例如久负盛名的澄心堂纸。只留下后人对其只言片语的描述和推崇极高的赞美。像这种纸就似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即。虽说也可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和描述而大概的恢复其样貌(历史上也确有几次仿澄心堂纸的制作,最以乾隆年间制作为著),但却没有足够充分的根据,如此而为只能聊表对其失传技艺的追念。然而绝大多数的加工纸却是有或多或少的纸样存留的。伴随着这些纸样还有古籍中对其形态极其加工技艺或详或简的记录。对于这一类的加工纸恢复其技艺还是极有可能的。对于恢复其技艺主要需要如下要素:
1 纸样的研究和分析
概括地说加工纸是由原抄纸和涂料组成的,而其中的涂料是由填料胶料和其他助剂组成。中国古代造纸业发达,各地纸类所用材料工艺不同。加工纸又是在原纸的基础上添加诸多材料而构成涂层。因而种类繁多、形质各异,有时甚至同类纸所用材料亦不相同。所以必须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测定。确定其原料具体成分以及大概的分配比重,为下一步的工艺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和材料基础。
2 造纸工人及从事这一类工作人员对其工艺的探索
对于传统的手工艺而言单有数据是远不够的,其工艺技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第一部的研究分析中确定了加工纸的各个原料,但如何使用这些原料依然需要有相关经验的人以数据和样纸为基础的不断试验。历史上加工纸的技艺大概有刷涂法、描金法、浸染法、砑花法、粘连法、撒溅法等。这些方法虽说描述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都大有文章。如其他手工艺一般,在操作中都需要有足够的手上技术,和所用材质的经验。例如,加工纸的着色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浸染法,即把纸浸过染液,这就很讲究一个“拖”,需要有“浸而不泡,拖而不破”的功夫。另一种是刷染法,多用于小型纸张,笔触之处“务令色变、勿有白点”,然后阴干。有经验的师傅“一笔染全,不染二次,多次下笔,无有瑕疵”这也全靠臂力施用得法。另外加工纸有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特色,这样就更需要有一定审美和修养技术工人的操作。
3 古籍文献对其的描述
虽说在古代没有对加工纸的技艺有系统、详尽的论述,但却有许多文献对一些加工纸的制作技艺有过或详或简的描述。例如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都有相当篇幅对纸之制造的描述。例如,《遵生八笺》中对造金银印花笺法就有详细记录“用云母粉,同苍术、生姜、灯草煮一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绢包揉洗,愈揉愈细,以绝细为佳。收时,以绵纸数层,置灰缸上,倾粉汁在上,湮干。用五色笺,将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调粉,刷上花板,覆纸印花纸上,不可重拓,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销银。若用姜黄煎汁,同白芨水调粉,刷板印之,花如销金。二法亦多雅趣。”这是一段对对造金银印花笺较详尽地的论述。其中清楚的提到了涂料的调和剂,和当时的加工方式。只是现今我们所用丝网印刷会使制作步骤更为简单有效。但通过这些古籍记录,可以使研究更加便捷,在一些细节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实验,也能成为技术的另一指导。
如此看来,若是全备了以上所述的各个因素恢复失传加工纸的技艺应该不是很艰难的问题。以前我们对这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关注不足。如今有许多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都在致力于这一有益研究。
回顾过去,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繁荣的纸加工文化技艺。即便在改朝换代时技艺失传,后世也依旧会研究恢复,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仿制品。相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探究出一些古代加工纸制作技艺并不会是太大的难事,而恢复这些加工纸对其相关艺术的研究和创作都是大有益处的。但要熟练地掌握其技巧和其中每一步骤的精髓却需要有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地经验积累。更期望能够在恢复和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生产高质量的传统加工纸,使之发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