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会场景在歌剧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此文研究了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幕——舞会场景。简要概述了舞会文化的特点以及格林卡与柴可夫斯基歌剧作品中对舞会场景的描写。将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的舞会场景与普罗科菲耶夫歌剧中的相同场景做了对比,分析了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着重分析了舞会场景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华尔兹舞曲。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俄罗斯舞会文化;舞会场面;格林卡与柴可夫斯基传统;歌剧戏剧艺术;华尔兹舞
  【中图分类号】J951.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还是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他们的歌剧中,经常会细致入微地描写舞会场景。舞会,作为一种文化,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并迅速成为欧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流传至俄罗斯时,同样受到俄罗斯上层社会的青睐; “舞会”文化正如钟声文化与教堂文化一样,深深地融入了俄罗斯艺术家及百姓的心中。遗憾的是,相对于钟声文化、教堂文化,舞会文化的研究资料却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介绍歌剧的同時,将舞会场景作为其内容的一部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并没有更多更深入的讲解。而舞会文化却恰恰是俄罗斯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为例,重点分析舞会场景在俄罗斯歌剧中的作用及特征。
  俄罗斯舞会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坐标,直接影响了俄罗斯作曲家的创作,包括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
  舞会场景第一次被纳入俄罗斯歌剧是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
  舞会场景在柴可夫斯基歌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两场舞会、《黑桃皇后》中的舞会等。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各式舞曲体裁。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歌剧《战争与和平》中也将舞会场景吸纳入其中,作曲家不但通过该场景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是以丰富多样的舞曲体裁及优美的舞曲音乐成为了整部歌剧的点睛之笔。本文将以他的歌剧《战争与和平》为例,着重分析俄罗斯舞会文化在这部歌剧中的运用。
  在创建场景时普罗科菲耶夫大体遵照托尔斯泰原著对舞会场景的描写,并借鉴了格林卡与柴可夫斯基歌剧创作中所应用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普罗科菲耶夫,都是借助这场舞会场景来发展主人公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
  普罗科菲耶夫的舞曲在整体上遵循了作家作品中的描述,但按照其本人的构思对其做了些许更改;将娜塔莎与安德烈公爵的华尔兹舞放置在场景高潮部分。
  在作曲家的笔下,整场舞会是以波罗涅兹开始的,这支舞曲不但描写了舞会华丽无比的场面,更是给整场舞会奠定了基调。为了舞曲的音乐完美呈现,作曲家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C大调(C-dur),四分之四拍,独特的节奏,带有作曲家鲜明个性的装饰音,跳跃很大的旋律线及大小调交替的和声色彩。而合唱则由主人家农奴唱诗班来演唱,抒情的合唱与之前的舞蹈在音乐语言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为庆祝国君到来,农奴合唱演唱了罗曼诺索夫的诗歌作为庄严的颂歌,这首类似于合唱的颂歌由四个声部组成,使用的伴奏在配器上也相对朴实无华。两首抒情的合唱与穿插其中的舞蹈音乐在音乐形象上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
  该场景的第二个层面则是主人公们的声乐演唱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男主人、罗斯托夫伯爵、娜塔莎的谈话,别隆斯卡娅和阿赫洛西莫娃闲聊 ,而此时农民合唱为背景旋律,这个背景后来变为之前奏过的波洛涅兹舞曲。
  在此之后,奏出了活泼欢快的玛祖卡,不过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是没有的。根据俄罗斯舞会传统,通常在波罗涅兹舞曲和华尔兹之后的第三支舞蹈,而且是必演曲目(该曲目一般都将舞会推向高潮)与传统不同的是,作曲家把玛祖卡舞放到波罗涅兹舞曲之后华尔兹舞曲之前,考虑到该舞会的整个基调以抒情为主,而华尔兹更富于抒情性,所以将其放在第三位,对表现高潮部分更为适宜。
  在第一个玛祖卡主题材料中出现五重唱(别隆斯卡娅,阿赫洛西莫娃、海伦、阿纳托利、罗斯托夫伯爵)而第二节则表现出比较轻柔抒情的主题舞曲——娜塔莎的声音,安德烈大公的客人,索尼娅等。
  舞会已经如火如荼,但是没有人邀请娜塔莎。作曲家以她的咏叹调《难道就没有人来找我?》来烘托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失落,吸引了观众更加注意她的情感层面。
  娜塔莎和安德烈单独跳圆舞曲。舞曲的开头听起来充满了活泼而又细腻的感觉。这里作曲家精确地传达了因激动而变得沉静的娜塔莎那腼腆的个性。另一个心情变化情节D-dur ——豪放的动作,音阶跳跃,反映了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女主人公喜悦兴奋的心情。
  娜塔莎和安德烈简短的对话构成了第二部分。他们的谈话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波尔昆斯基亲切而慢条斯理地回忆起在奥特拉德村的春夜。娜塔莎仿佛没听他说话,她心中溢满了幸福:多么快乐的舞会啊!
  对话重新由极富表现力的华尔兹音乐作为背景。未选用传统二重唱是完全正确的:唱词会毁掉沉默表白的迷人之处。
  更隐秘地转向另一调性—— e-moll。尾声又奏响主题华尔兹。此处由弦乐演奏,表现出忐忑不安的特点。
  与传统歌剧手法不同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感情的发展线索——他们彼此情感的萌生——不用声乐手段实现,而是器乐舞曲音乐。由乐队奏出的华尔兹,传达安德烈和娜塔莎感情上的细微变化:腼腆,欣喜,疑虑。它刻画了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性格,既符合她作为年轻姑娘活泼的个性,又体现她崇高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反映出安德烈的感情,勾画了他亲眼所见的娜塔莎的形象。
  在戏剧艺术方面来说,娜塔莎和安德烈的华尔兹舞不仅仅是整个舞会的高潮,还是整部歌剧抒情的开端和高潮(作品两条情节线之一)。
  这不由使人联想起歌剧柴可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华尔兹,作曲家同样赋予华尔兹重要的意义。华尔兹背景下出现塔季娅娜,响起间接反映其性格特点的客人们的合唱,之后是塔季娅娜和奥涅金的会面。舞曲不仅刻画了塔季扬娜变身为彼得堡上流社会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展现了主人公们精神层面的变化:震惊,矛盾,塔季扬娜的激动,奥涅金的赞叹。
  在歌剧《战争与和平》第二幕场景中,普罗科菲耶夫传承并丰富了俄罗斯舞会文化。在作曲家的笔下,舞会文化不再仅仅描绘绚丽多姿的场面,更是主人公内心的深刻体现及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场景确为这部歌剧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АсафьевБ.В.Обопере:избранныестатьи.Изд-е2-е.Л.: Музыка,1985,345с.
  [2]ВолковА.《Войнаимир》Прокофьева:опытанализавариантовоперы.М.:Музыка,1976,135с.
  [ 3 ]КандинскийА.И.ДиалогиПрокофьеванаопернойсцене//КандинскийА.И.Статьиорусскоймузыке.М.,2010.
  [ 4 ]НестьевИ.ЖизньСергеяПрокофьева.Изд-е2-е,пер.идоп.М.:Советскийкомпозитор,1973,713с.
  [5]ПокровскийБ.А.Мояжизнь–опера.М.:Аграф,1999,272с.
  [6]ПрокофьевС.С.Войнаимир:опера:клавир.М.:Музыка,1973,Т.1,220с.
  作者简介:徐渤(1982-),女,哈尔滨人,毕业于俄罗斯,罗斯托夫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室内乐演奏副博士,交响乐与歌剧指挥,钢琴演奏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存在决定意识”,民间口头叙事的故事家会不自觉受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创作和传承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区域的生态选择糅合进去,故事中往往隐含着古代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存智慧。  【关键词】民间叙事;生态伦理;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民间文学是从很古以来就已产生的、广大劳动群众所创作、所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作为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
【摘要】“打马三文”是李清照晚年以“打马”为主题所作《打马图序》《例论》与《打马赋》三篇文章的合称。打马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博戏娱乐活动。李清照在三文中分别详述了个人的博戏爱好、改造后的打马游戏规则以及由小游戏所衍生出的大情怀。“打马三文”是研究李清照一生业余爱好的重要资料。文章从女性视角审视了男人世界的博戏活动,探索了三文内蕴的娱乐趣味。  【关键词】博戏;打马;娱乐;女性情怀  【中图分类号】
一、喜欢画骷髅的女孩  小竺,女生,九年级学生,自述学习成绩下降,心情压抑,不想上学。家长反映小竺在家每隔两三天就要哭一次,有头疼、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她会在墙上乱涂乱画,喜欢画骷髅,并用纸剪出大大的“死”字,晚上在家不写作业也不睡觉,长时间呆坐。考试失利后会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情绪非常低落,有过自杀的想法。父母带小竺去医院,医生诊断为抑郁并伴有强迫和焦虑症状,要求小竺服药治疗并休学两个月。  
一、爱发脾气的可可  可可(化名)是一名6岁半的小男孩,小学一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他的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家庭情况不够稳定,父母关系有裂痕。在可可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分居了,父亲在外面租房子住,孩子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有时还会跟孩子说一些“要自杀”的话。幼儿园阶段,孩子会在家和母亲哭闹,经常以生病为借口请假不去上幼儿园。在班级里他经常会为
【摘要】风筝起源于中国,本名“纸鸢”或“纸鹞”,以其能升空飞翔,但无声响而得名。后经演变系竹为笛,风吹竹响,声如筝鸣,故知“风筝”名居其后。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民间传统工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国家级;曹氏风筝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风筝最初多应用于军事作战,史载楚汉相争,汉朝大将韩信“巧制一木鸢,子房坐于其上,令士兵引起上升,直达项羽营帐。张良于
【摘要】唐三彩在历史中的重现让我们对唐三彩的起源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洛阳不远的巩义黄冶窑是迄今为止公认的唐三彩烧制的最早窑址,我们对其进行了探访和考察,寻找当年曾经辉煌的历史。  【关键词】唐三彩;洛阳;巩义黄冶窑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谱系中原本无籍无名,在19世纪以前的有关资料和文献中,也很少见到有关于它的记载,也未见到传世的器物。直到1899年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195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毛泽东关于特赦国内战争罪犯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及刘少奇的特赦令,同时配发《改恶从善前途光明》的社论,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特赦令第一条规定:“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关押已满十年,确实改恶从善的,予以释放。”这是中共中央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
2010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30周年。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说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中国少生4亿人口。  而几乎就在这一政策实施的同时,在山西省会太原以南约300公里的翼城县,从1985年起,就在进行着持续了25年的允许每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的“二胎”化试验。  有意思的是,“二胎”化试验搞了25年的翼城县,其人口增长率反而低于全国
一、抑郁客人到访  土豆(化名),女生,高三复读,皮肤较白、长相秀气,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管教严格。她曾有自残行为,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未服药,接受过心理咨询,后逐渐好转。目前自觉状态不好,吃不下饭、嗜睡、提不起精神、看不进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班主任反映土豆成绩较好,但最近经常缺课,只上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课,很多时候趴着睡觉。  二、把脉寻因共商目标  1.个案分析。  心理因素:土豆性格敏感,
【摘要】高校标志作为高校视觉形象的重要传达,不仅凝聚和承载一所高校的文化历史、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同时也集中体现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征。本文以“泰州学院”标志设计为例,分析其对泰州地域特色的表达,试图展现地域特色在高校标志设计中的意义价值。  【关键词】高校标志;地域性特色;“泰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标志是高校综合形象的核心体现,人们透过高校标志可以解读其中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