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观摩研讨“乙酸”一课的所思所悟为例,从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两方面阐述了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程任务; 课程资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4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活动内容之一为观摩研讨一位学员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题为苏教版化学1教材专题三第二单元的乙酸。可以想见,以“特级教师”为个人追求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平庸的、平淡的,课堂是他(她)发挥个人教学能力、展示自我个性魅力、践行个人教育思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是个人学习、思考、实践的成果不断得以实现验证的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是完成优课的最重要基石,只有明确了上述问题,教师的努力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徒劳无功,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清晰明确,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策略方法,落实到课堂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胜枚举,成果颇丰,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思考。因此,笔者以为,重读、精读并解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其中对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建议,思考研讨落实策略,对于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的课堂教学设计,依然必要必需。笔者仅以在“乙酸”课堂中的一些所思所悟为例,浅谈在此方面的体会。
一、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自主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课堂必须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此外,培养学生基于化学的思考方法、体会化学的学科思想观念、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将上述三项课程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合理有效落实,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1. 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其特征性的、有借鉴性和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和不断传承。高中课堂是化学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有责任将上述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展示并传授给学生,相比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更有益处。在乙酸的教学内容中,知识体系体现在——(1)认识化学物质围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三个维度;(2)认识有机物围绕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个维度;(3)认识烃的衍生物则围绕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学科观念则体现在:(1)转化观——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常见烃的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2)基团观——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对其化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微粒观——酯化反应中羧基和羟基脱水缩合原理的微观表征。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学科观念的重大价值呢?首先,教学的过程即为教师对知识体系、学科观念的构建和落实过程。依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序列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分为乙酸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四大板块,学科观念的体现则在于羧基的结构、断键方式和对乙酸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基团观、微粒观的具体落实)和酯化反应的原理与应用(转化观、基团观和微粒观的综合运用),理应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其次,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到载体和支架作用,对其系统、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知识意义重大。在参照教师所建构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时,学生若能体会其中所内涵的化学知识体系,并自觉运用该体系对自身认知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指导,如引导学生参照对乙醇的认知方法和知识建构过程,迁移运用到乙酸的学习中来,从而思考感悟建构烃的衍生物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又如在酯化反应的学习中,学生能对关注其中官能团羧基和羟基的变化,以断键方式、组合方式等微观表征方法来审视反应原理,以转化的视角来确定酯化反应的作用价值,无疑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和重难点的突破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科观念的具体价值所在。
2. 自主建构知识
自主建构或者说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观念,应该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这一点教师非常理解认可但实际操作中却时常迷失,实施策略也常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扩大化的倾向。笔者以为,自主建构首先不应是放任自学,教师对自主建构的方法、质量、效率和思维应该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敢插手是不恰当的;其次,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宜自主建构的,距离学生最近发展区较近的知识技能可以由学生自主习得,对学生而言自主建构有难度的内容还需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协助其完成建构;最后,学生的自主建构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模式,小组合作有利于自主建构,独立思考亦有利于自主建构,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元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灵活运用。在乙酸的教学设计中,应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自主建构和教师指导策略。对于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弱酸性这样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元认知能力水平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观察样品、自主实验、阅读教材、收集分析信息由其自行认识归纳,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做适当的监督、评价、纠错、解释和概括总结即可;而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和原理的学习,由于该内容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一定落差,若仍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则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故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必要的引导,搭建认知支架促进学生建构。如在酯化反应实验的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其与学生已有实验认知的联系,运用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完成该实验认知模型的构建。乙醇、浓硫酸的混合顺序和操作注意事项可以类比浓硫酸与水混合认知,沸石的使用原因类比蒸馏实验认知,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类比防止倒吸的认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则类比物质除杂、分离中的相关认知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次建构后,能够重新审视、反思和概括建构的过程,既是对该知识不断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权利,更需对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3. 体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说明,特别强调:“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对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步骤做了详尽的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通过这两段表述不难发现,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紧密依托两大关键——化学实验和问题解决。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观察甚至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剥夺学生感受实验、体验实验、思考实验、解读实验的权利。问题解决则体现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多思考、质疑、提问。在乙酸的教学中,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两个内容应充分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但由于学生对这两段内容的前概念水平和实验能力不尽相同,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在九年级和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对酸性已有较多的认知和实验体验,对乙酸酸性的实验探究,仅需提供必需的仪器和试剂药品,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即可。在此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合理、全面的利用有关酸性的前概念,尽量多的设计可行性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尝试进行解释解决,旨在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全面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在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对相关的实验和原理缺乏相似或相关的参照,探究活动的重点在于建立实验和思维模型,因此实验探究的重要任务应该在于提供学生建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由于实验中使用浓硫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演示呈现,如此设计的另一益处在于可以将实验中的信息资源完整细致的展示,避免学生自主实验中可能的随意和遗漏。通过实验、分析、论证给予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学生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应用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疑惑,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解决则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对实验和原理的认知模型的构建。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
此次课程改革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的观念广为流传。笔者理解其中的一层意思在于教师的教学资源观应该转变,不能把教材并非教学过程的唯一信息源,而是教师需整合的诸多信息资源之中的一部分。“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一当前更为常用的提法较之前的诸如“课本”、“教科书”等也能体现出这一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观。在当今这样信息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接纳信息、学习新知的方式和习惯已发生很大改变,如果教师仍然固步自封地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资源及其呈现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课堂教学资源配置整合的合理高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从此方面看,教师的教学资源观也与其学生观、教学智慧直接相关。笔者以为,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信息资源应该遵循多元化和生成化这两大准则。
1. 教学资源多元化
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应体现在资源来源和呈现方式两个层面上。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获取可以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也是学生可以开展学习的良好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环保部门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单位的研究人员、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信息等。”研究表明,基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源可以体现化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学生在真实的、有用的情境之中所习得的知识掌握最为牢固、迁移最为顺利。而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资源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热情,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应该具备以下两点基本策略,一是在平时就做搜集化学教学素材的有心人,对各种类型的媒体中有关化学、特别是和高中化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及时发现、整理、备份,且搜集素材的工作亦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整合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时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需要图片、模型、音频、视频、动画等感性材料,也需要文本、数据、图表等理性材料。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方可达到效益最大化。乙酸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且在学生的前概念中也存在诸多认知,故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和呈现不难实现。如食醋、有关醋的故事和常识、教材、乙酸样品、化学实验、图形、模型等,结合相关内容的学习不断更新运用各种信息,有助于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自觉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当然,如果能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学校中去开发有关乙酸的学习资源,是对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的最好诠释。
应该注意到,随着教学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一些基于人机对话、交互体验的程序和软件应用越加广泛。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各地都在组织尝试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基于互联网的广泛深入使用而产生的教学资源,如何与我们的教学现状紧密结合,为我们当前的教学贡献最大化的效益,还应好好思考。
2. 教学资源生成化
高中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交流碰撞的舞台,必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但是又颇具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有效的加以开发利用,必然会使课堂更具魅力,毕竟互动、交流、生成是课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特征,也是当前的课堂不可被微课、慕课等取代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应变的能力和雄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学习方法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和预判,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功力的重要体现。仅撷取一例进行简要说明,一位学生在验证乙酸的酸性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放热来说明发生了反应,而事实上两溶液浓度均较稀时放热并不明显,用手触摸不易察觉。此时教师不可盲目否定其方案,应帮其分析感受到反应明显放热需具备的条件、其他合理判断反应的方法如加入酚酞试液等、进而讨论如何排除因具有漂白性而使指示剂褪色的可能原因,这样既是对该学生方法的评价、也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阐述、更是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的言传身教。
关键词:课程任务; 课程资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4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活动内容之一为观摩研讨一位学员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题为苏教版化学1教材专题三第二单元的乙酸。可以想见,以“特级教师”为个人追求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平庸的、平淡的,课堂是他(她)发挥个人教学能力、展示自我个性魅力、践行个人教育思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是个人学习、思考、实践的成果不断得以实现验证的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是完成优课的最重要基石,只有明确了上述问题,教师的努力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徒劳无功,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清晰明确,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策略方法,落实到课堂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胜枚举,成果颇丰,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思考。因此,笔者以为,重读、精读并解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其中对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建议,思考研讨落实策略,对于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的课堂教学设计,依然必要必需。笔者仅以在“乙酸”课堂中的一些所思所悟为例,浅谈在此方面的体会。
一、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自主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课堂必须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此外,培养学生基于化学的思考方法、体会化学的学科思想观念、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将上述三项课程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合理有效落实,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1. 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其特征性的、有借鉴性和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和不断传承。高中课堂是化学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有责任将上述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展示并传授给学生,相比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更有益处。在乙酸的教学内容中,知识体系体现在——(1)认识化学物质围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三个维度;(2)认识有机物围绕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个维度;(3)认识烃的衍生物则围绕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学科观念则体现在:(1)转化观——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常见烃的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2)基团观——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对其化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微粒观——酯化反应中羧基和羟基脱水缩合原理的微观表征。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学科观念的重大价值呢?首先,教学的过程即为教师对知识体系、学科观念的构建和落实过程。依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序列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分为乙酸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际应用四大板块,学科观念的体现则在于羧基的结构、断键方式和对乙酸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基团观、微粒观的具体落实)和酯化反应的原理与应用(转化观、基团观和微粒观的综合运用),理应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其次,知识体系、学科观念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到载体和支架作用,对其系统、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知识意义重大。在参照教师所建构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时,学生若能体会其中所内涵的化学知识体系,并自觉运用该体系对自身认知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指导,如引导学生参照对乙醇的认知方法和知识建构过程,迁移运用到乙酸的学习中来,从而思考感悟建构烃的衍生物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又如在酯化反应的学习中,学生能对关注其中官能团羧基和羟基的变化,以断键方式、组合方式等微观表征方法来审视反应原理,以转化的视角来确定酯化反应的作用价值,无疑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和重难点的突破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科观念的具体价值所在。
2. 自主建构知识
自主建构或者说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观念,应该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这一点教师非常理解认可但实际操作中却时常迷失,实施策略也常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扩大化的倾向。笔者以为,自主建构首先不应是放任自学,教师对自主建构的方法、质量、效率和思维应该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敢插手是不恰当的;其次,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宜自主建构的,距离学生最近发展区较近的知识技能可以由学生自主习得,对学生而言自主建构有难度的内容还需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协助其完成建构;最后,学生的自主建构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模式,小组合作有利于自主建构,独立思考亦有利于自主建构,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元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灵活运用。在乙酸的教学设计中,应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自主建构和教师指导策略。对于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弱酸性这样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元认知能力水平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观察样品、自主实验、阅读教材、收集分析信息由其自行认识归纳,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做适当的监督、评价、纠错、解释和概括总结即可;而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和原理的学习,由于该内容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一定落差,若仍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则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故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必要的引导,搭建认知支架促进学生建构。如在酯化反应实验的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其与学生已有实验认知的联系,运用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完成该实验认知模型的构建。乙醇、浓硫酸的混合顺序和操作注意事项可以类比浓硫酸与水混合认知,沸石的使用原因类比蒸馏实验认知,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类比防止倒吸的认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则类比物质除杂、分离中的相关认知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次建构后,能够重新审视、反思和概括建构的过程,既是对该知识不断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权利,更需对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3. 体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说明,特别强调:“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对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步骤做了详尽的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通过这两段表述不难发现,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紧密依托两大关键——化学实验和问题解决。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观察甚至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剥夺学生感受实验、体验实验、思考实验、解读实验的权利。问题解决则体现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多思考、质疑、提问。在乙酸的教学中,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两个内容应充分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但由于学生对这两段内容的前概念水平和实验能力不尽相同,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在九年级和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对酸性已有较多的认知和实验体验,对乙酸酸性的实验探究,仅需提供必需的仪器和试剂药品,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即可。在此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合理、全面的利用有关酸性的前概念,尽量多的设计可行性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尝试进行解释解决,旨在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全面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在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对相关的实验和原理缺乏相似或相关的参照,探究活动的重点在于建立实验和思维模型,因此实验探究的重要任务应该在于提供学生建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由于实验中使用浓硫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演示呈现,如此设计的另一益处在于可以将实验中的信息资源完整细致的展示,避免学生自主实验中可能的随意和遗漏。通过实验、分析、论证给予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学生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应用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疑惑,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解决则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对实验和原理的认知模型的构建。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
此次课程改革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的观念广为流传。笔者理解其中的一层意思在于教师的教学资源观应该转变,不能把教材并非教学过程的唯一信息源,而是教师需整合的诸多信息资源之中的一部分。“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一当前更为常用的提法较之前的诸如“课本”、“教科书”等也能体现出这一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观。在当今这样信息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接纳信息、学习新知的方式和习惯已发生很大改变,如果教师仍然固步自封地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资源及其呈现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课堂教学资源配置整合的合理高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从此方面看,教师的教学资源观也与其学生观、教学智慧直接相关。笔者以为,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信息资源应该遵循多元化和生成化这两大准则。
1. 教学资源多元化
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应体现在资源来源和呈现方式两个层面上。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获取可以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也是学生可以开展学习的良好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环保部门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单位的研究人员、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信息等。”研究表明,基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源可以体现化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学生在真实的、有用的情境之中所习得的知识掌握最为牢固、迁移最为顺利。而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资源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热情,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应该具备以下两点基本策略,一是在平时就做搜集化学教学素材的有心人,对各种类型的媒体中有关化学、特别是和高中化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及时发现、整理、备份,且搜集素材的工作亦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整合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时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需要图片、模型、音频、视频、动画等感性材料,也需要文本、数据、图表等理性材料。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方可达到效益最大化。乙酸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且在学生的前概念中也存在诸多认知,故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和呈现不难实现。如食醋、有关醋的故事和常识、教材、乙酸样品、化学实验、图形、模型等,结合相关内容的学习不断更新运用各种信息,有助于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自觉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当然,如果能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学校中去开发有关乙酸的学习资源,是对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的最好诠释。
应该注意到,随着教学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一些基于人机对话、交互体验的程序和软件应用越加广泛。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各地都在组织尝试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基于互联网的广泛深入使用而产生的教学资源,如何与我们的教学现状紧密结合,为我们当前的教学贡献最大化的效益,还应好好思考。
2. 教学资源生成化
高中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交流碰撞的舞台,必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但是又颇具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有效的加以开发利用,必然会使课堂更具魅力,毕竟互动、交流、生成是课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特征,也是当前的课堂不可被微课、慕课等取代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应变的能力和雄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学习方法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和预判,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功力的重要体现。仅撷取一例进行简要说明,一位学生在验证乙酸的酸性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放热来说明发生了反应,而事实上两溶液浓度均较稀时放热并不明显,用手触摸不易察觉。此时教师不可盲目否定其方案,应帮其分析感受到反应明显放热需具备的条件、其他合理判断反应的方法如加入酚酞试液等、进而讨论如何排除因具有漂白性而使指示剂褪色的可能原因,这样既是对该学生方法的评价、也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阐述、更是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