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 深化合作 开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新局面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i68029616802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区域间产业转移高度重视。2010年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两年来,在东部地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势头看好、成效明显。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切实做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区域产业分工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福建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率先开放,随后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沿江沿边对外开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20世纪80年代,我们承接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加快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90年代,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促进了机电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承接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经过30年的演进,我国整体产业体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已经被称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回顾过去的历史,深刻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展望未来的前景,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大调整必将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区域间转移。在这种大势下,西部地区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经过10年的努力和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更加牢固,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乃至与全球产业体系相比,确实存在巨大差距。当前,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比重大效益低,服务业比重小层次低,工业则主要以资源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呈现出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高技术不高的特征,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都较弱。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先进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自身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通过引进新的要素投入,获取技术溢出、关联带动、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型等效应,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任务,对于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东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本相对饱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着产业名义高度化高、实际高度化低的问题。以长三角为例,2011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7.9%,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江苏、浙江两省第三产业比重更低,而制造业比重虽然大,但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偏低端。珠三角从加工贸易起步,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要素成本的提高,一度也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看,发达国家从事的设计和销售是高附加值环节,我国从事的加工是低附加值环节,理论界把这个现象称为“微笑曲线”。近年来,东部地区瞄准国际市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有了丰厚的积累,具备了打穿“微笑曲线”的基本条件,展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东部地区的转方式、调结构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只有东部地区实现了产业高度化,才能有效缓解资源约束、打破需求制约,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继续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才能腾出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让中西部地区得到发展的机会,促进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东部地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型发展和产业转移,这不仅对东部地区自己,而且对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能不能转移,核心不在中西部,核心在于东部的产业结构能否高度化。因此,东部的同志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能不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能不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关键看东部地区。
  (三)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全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从理论上讲,产业布局有两条原则,一条是市场指向,一条是原材料地指向,合理布局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只有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得到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化配置,这对促进产业区际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动,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使东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四)有利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经济发展无非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资源约束,一个是市场约束。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受资源约束,表现为短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资源约束往往不是主要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市场约束。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其中一个核心指向就是要破除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2010年人口36069万人,占全国的27.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22.8%,城镇化率只有41.6%,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各地加总的17.4%,是全国未来扩大内需潜力最大的地区;西部地区水能资源蕴藏储量占全国的86%,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天然气可采储量占全国的66%,石油储量占全国陆上储量的31%,铜、铅、锌等主要矿产资源及稀土、钾盐等资源均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接续地。这两个方面都凸显了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和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增强我国防范和抵御世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五)有利于调整劳动力就业布局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外出农民工中10850万人来自中西部地区,占比达68.4%。从就业区域分布来看,在长三角务工的农民工5828万人,在珠三角务工的农民工5072万人,分别占到了全国农民工总数的23.1%和20.1%。农民工现象是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有现象,这种钟摆式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中心城市,使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较大挑战;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形成的“春运”等非正常流动,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形成“留守群体”(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老人赡养、家庭矛盾等问题突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不少地区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业分布的不均衡、经济发展的差距过大。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将有力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对于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缓解交通运输和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压力,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高于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新增就业增长的主力。
  二、充分肯定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的明显成效
  (一)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东部地区积极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有效推进了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特别是2010 年8月国发28号文件印发以来,东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共同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科学推动产业转移合作的新路子。
  1、产业转移规模明显扩大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发28号文件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发挥自身政策、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规模明显扩大。重庆2009—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三年分别迈上1000亿、2000亿、4000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49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80%。四川2007—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每年也以超千亿元的规模递增,2011年达到7083亿元,年均增长37%。陕西去年实际利用内资282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853亿元。其他省区增长速度也很快,云南“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超过4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79倍;宁夏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资金由2007年的24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277亿元,四年翻了三番多。
  2、产业转移层次明显提升
  随着东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层次发生明显变化,逐步由以纺织、服装为主的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机械、电子信息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以能源、矿产资源采掘为主的初加工向资源精深加工转变,由小企业、小项目向大企业、大项目转变。英特尔、富士康、联想、戴尔、宏碁、纬创、一汽大众、现代汽车、吉利沃尔沃、格力电器、上海重工、北车集团等一大批电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大型企业落户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01年的20亿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1400亿元,比重由不到全国的千分之一提高到2%。电子信息、汽车、油气化工已成为四川三大千亿元产业。今年1—5月,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40%,分别比中部和东部地区高出9和31个百分点。
  3、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
  过去,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自发的、零星的、分散的、小规模的。随着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合作的逐步深入,各地方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产业转移呈现出了产业链式、产业集群式以及园区共建等多种有组织、有规划的新方式。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就规划了18条产业承接链。重庆笔记本电脑、四川汽车、甘肃新能源装备、新疆及兵团纺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深圳在西部地区分别与昆明、重庆等地共建了云南昆明(深圳)工业园、重庆璧山工业园等,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与四川广安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北京中关村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东淄博与宁夏石嘴山也正在推进共建产业园区;东部省份在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新疆时,也积极与当地共建产业园区。
  4、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模式和区域合作新途径、推动西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设立以来,积极在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改善环境、提高效益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明显成效。广西桂东示范区2010年10月设立,两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3289个,投资额达2745亿元,分别占广西自治区总量的43%和35%。重庆沿江示范区2011年1月设立,当年利用内资总额达到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6%,相当于“十一五”五年的总额。宁夏银川示范区2011年9月设立,已与山东、江苏、浙江等一批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总体来看,示范区建设对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推进产业转移合作的宝贵经验
  各地在推进产业转移合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东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有的设立了专门领导机构,有的印发了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文件,有的制定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有的设立了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投资西部。二是加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西部地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充分利用西博会、西洽会等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平台。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力军。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共建的新机制,创造了共同投资、利益分成等合作方式,为产业转移合作注入活力。东部地区还将对口支援、对口帮扶与产业转移合作结合起来,变原来的“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帮助西部地区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合作还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当前国际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加剧。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活跃,为吸引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出台了土地、税收、金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国家很多具有临海的优良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如越南的平均用工成本仅100美元左右,这对企业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不仅国际上,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转向东南亚国家。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将制造业回归作为主要政策取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严峻挑战,这需要引起我们特别重视。二是对产业转移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东部一些地区还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产业转移有顾虑,担心企业到外地投资会导致本地税源流失、产业空心化,影响本地区的GDP、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进而完不成考核指标和任务,因而进行人为限制,这是产业转移应该打破的壁垒。也有的地方将产业转移合作看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而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着的巨大发展机会,没有认识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有些地方也是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总觉得外来投资者把资源拿走了,把利润拿走了,这也是造成产业转移不顺畅的一大障碍。三是产业转移还存在薄弱环节。西部地区有的地方还存在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低的问题,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有些项目落地后当地政府未能兑现承诺,有些后任领导不理前任的帐,甚至百般刁难,存在“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现象,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这些问题不仅东部同志有反映,很多西部同志也有体会。有些政府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只对本土企业实施,对招商引进的企业没有给予同等待遇,出现不公平竞争。四是对产业转移的门类、项目把关不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环境保护关,防止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但是仍然有一些低层次的、污染重的、环境不友好的项目在西部地区落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切实做好产业转移工作
  国发28号文件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西部地区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东部地区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东西部地区互动合作,努力推进产业转移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更加注重优化布局,错位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坚持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绝不能遍地开花。一是工业布局要有高度的主体功能区意识,不能因我们的工作马虎而贻误子孙后代,不能为开发获得一点点利益而让子孙后代付出巨大的偿还代价。二是园区布局要合理,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不局限每个县都设园区,也不局限于每县只设一个园区。三是园区投入强度要加大,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十分密集,要惜土如金,努力提高园区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重庆把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投资强度门槛由每平方公里产出15亿元提高到50亿元,这是值得学习的好做法。四是产业要错位发展,加强产业布局的宏观指导,避免相互间产业结构雷同,避免埋下将来恶性竞争的隐患。
  (二)更加注重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
  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要素的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必须坚持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变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先行区,长期以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擎”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总结的深刻教训,那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目前西部地区正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通过加快发展来缩小差距,又要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坚持以我为主,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提高自身产业的竞争力和高度化。东部地区那些落后的、本应淘汰的生产能力,不能向西部地区转移。要把这个思路贯穿到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是决定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败与否的关键。
  (三)更加注重关联配套,提高整体效益
  重庆在总结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时提到,整机+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同行抱团集聚形成规模效益、上下游一体化形成产业链、生产关联形成循环经济,可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基本经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注意产业的配套,注意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注意旁系产业的关联度,着力促进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左右岸拓展,只有把这些方面做好,整个效益才能发挥出来。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溢出效应。产业关联度高或者上下游关联紧密就会产生溢出效应,否则孤零零一个企业就产生不了溢出效应。
  (四)更加注重改善环境,打牢发展基础
  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吸引企业落地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电力、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等基础条件,增强能源保障水平,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干预,重点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上下功夫,要切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真正做到亲商、爱商、富商。
  (五)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的集中分布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西部地区又是雪线上升、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必须守住生态环境保护这根红线,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为依据,严格产业准入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走东部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产业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要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尝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逐步建立省际间产业合作发展协商对话机制、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和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产业有序转移搭建广阔平台。积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飞地经济”,推进东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探索投资合作、园区管理、利益分享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在促进产业优化发展、区域互动合作、保障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七)更加注重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
  产业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希望各地都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加强对产业转移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信息统计制度,及时掌握产业转移的新动向、新趋势。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分析评估,根据新情况及时研究调整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转移的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理顺促进产业转移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探索搭建成本低效率高的交流平台,让各地有更多机会相互交流、学习,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产业转移的工作水平,从整体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希望国务院各部门也注意研究产业转移新情况、新问题,从政府层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摘自作者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通过几年的教学使我对初中英语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明白了如何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和教师行为上落实初中英语课标提出的六条基本原则: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关注学生情感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授课内容需要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来辅助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简笔画作为教师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现在社会有关儿童简笔画的说法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儿童简笔画就是“依样画葫芦”,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其
摘要: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其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至关重要,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房屋建筑中往往过于追求快节奏的建设周期,在有些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忽略对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把控,造成工程项目存在质量隐患,在后期的使用中形成墙体裂缝、楼板裂缝、渗水等质量問题。结合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这些出现质量问题的房屋建筑多半采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严重影响居民使用安全和建筑物的耐久性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的出台,对指导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一方面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和技
期刊
寸草塔二矿把劳动用工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坚持走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的路子,严格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分红类寿险产品是近年国内新兴起的非传统寿险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已有200年的发展历史。在东南亚地区是市场上的最受客户欢迎的产品之一;在北美地区,80%以上的保险产品具有
真绿!这是新加坡留给我的记忆.rn我站在圣陶沙岛的顶峰,居高临下俯视新加坡的绿,感到那绿在涌动、在奔腾,那绿浸透着大海,滋润着天际,海连着天,天连着海,海天一色,绿满环宇一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滞动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目前城市的建筑日益增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建筑工程建设离不开对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材料的质量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非常重要。本文就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问题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在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检测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材料质量;建筑工程;检测方法;有效对策  1、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意义  提高
企业内部控制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职责和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如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在这些竞争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要素是建立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那么,新形式下,如何塑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呢?笔者浅谈以下几点: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从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切入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