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西藏佛教美术,不能不参考一本重要的工具书《造像量度经》。这部书的译者是蒙古族学者工布查布,他将此经由藏文译为汉文,又根据有关经典增撰了《造像量度经解》和《造像量度经续补》各一卷。有金陵刻经处的三种合册本。
这部经据北京版大藏经《丹珠尔》“工巧明部”,藏文名《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据称是佛弟子舍利弗因为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弟子思念释迦,因而记下释迦佛所授的造像规则及尺度。但是此经收入藏文大藏经论部《丹珠尔》,并没有收入经部《甘珠尔》,可见西藏学者对此部经并不认可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教。
工布查布原为蒙古乌珠穆沁部公,清初康熙、雍正、乾隆时任西番学总理(西番是清代对甘青藏地区的通称 ),后为内阁番蒙译事。他精通藏蒙满汉数种文字,又酷嗜佛典,曾向著名的喇嘛广智法王学习过绘制佛像和梵塔尺寸,对造塑佛像等早有研究。鉴于制作佛像凭历代口授,偏离了古代印度的传统尺度,越走越远,工布查布早有心系统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恰好洮州(今甘肃临潭)禅定寺崇梵净觉国师来京,授予他藏文《造像量度经》并图像五篇,他便很快就把它译成汉文。
《造像度量经》本身并不长,仅两千余字,倒是工布查布的《经解》和《续补》更为充实。后者虽也参考了藏文《佛说造像量度疏》《绘画量度》《造像量度》而成,但内中自己的体会发挥之处很多。
《造像量度经》于乾隆七年(1742年)汇编成三种。书中对绘制佛、菩萨、明王、护法等的尺度、色相、形象、标识、手印等都有阐述,对制作曼荼罗等也有论及。
绘制各类佛像,要将佛像的高度划分为若干拃度,一拃就是绘画者自己伸开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这段距离又大致与发际到下颏边沿相等,因而一拃也叫一头或一面。十拃度即佛、菩萨的身高为十个头长,九拃即身高为九个头,如此类推。这些都是相应的比例,不能理解为各类造像并列一起时的高矮。
一拃又等于十二指,指是自己十指的长度,指下又有麦、芥、等,均采用八进位制,但一般应用以拃和指已完全够用了,制作大型佛像也以这个比例类推。
各类造像拃度如下∶
佛、八大菩萨
十拃
罗汉、佛母、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帝释天、大梵天、大自在天等
九拃
忿怒明王、恶相护法、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阎罗王、阿修罗、黄财神、金翅鸟等
八拃
制吉祥王菩萨
六拃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凡拃度越小,造像头部越大,并且多作忿怒相,六拃度像又称为侏儒量。
造像不论几拃,都是身高与双臂两侧平伸距离相等,如十拃度即∶“其制,身之纵广约等十拃,每拃十二指,其为百二十指”。也即《造像量度经》藏文称为《佛像如尼拘佛陀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的原因。经中云∶“尼拘佛陀,树名,梵语也,华云无节,状如柳树”。此树即菩提树,按佛经说其树身高度与树叶开复的宽度相等。“佛身亦如是,从顶至脚底之纵分与其平舒两肱二中指尖相去间广分无不相称,各满自己一寻也”。十拃为一寻。
一般应用以指为单位已够用,现将释迦佛直立时各部比例开示如下∶
肉髻高4指
肉髻根至发际4指
发际至颏下12指
颈高4指
颈下至心窝12指
心窝至肚脐12指
肚脐指密藏(耻骨)12指
髀枢(胯骨)4指
股长24指
膝骨4指
胫骨24指
脚踵4指
以上共一百二十指,均指平面而言,如造立体雕像(胎偶)加上起伏凸凹部分,纵广则为125指。
面部五官及身体各部局部又有详细比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关于各类造像的形象,标帜等也都有详细的论述,如绘制罗汉像,《续补》云∶
罗汉像,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半孤俊丑,雅
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喜怒诸形,色赤黄白黑俱可,目正鼻端,最忌
根肢缺伤,然亦随喜偶对,参差得宜为妙。
在蒙藏甘青各地的喇嘛庙内,经常可见到五代贯休所绘制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或据此稿而摹绘的壁画、帛画(唐喀)等,内地汉传佛教寺庙中那种性格平淡、形象雷同的罗汉几乎看不到。西藏佛教僧人对这类形象怪异的梵僧式罗汉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与《量度经》对罗汉的描述有关。
愤怒明王、八拃度,《续补》云∶
面形男方女圆,三目大睁,红且圆,频蹙两眉,头发竖立,高一拃,
上安顶严部主高四指,发眉髭胡皆赤黄色,炽燃作火焰之状,张口呲牙而
卷舌,五骷髅为冠,冠高六指,横四指,璎珞庄严,天衣同菩萨像,而虎
皮为裙,蛇为络腋,背靠作烈火焰。
按佛教说,佛、菩萨等都有二轮身,一者为真实身,一为威猛愤怒身,是受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所现的明王身)指令的现于男身称为明王,现于女身即是明妃。
八大菩萨的形象最难辨认,特别是立体铸像,似乎是同模所出,形象、体态、服饰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如北京雍和宫铜铸八大菩萨像即如此。判断他们的名称依据多半要靠手中所持的或肩生的标帜,如莲花、宝塔、净瓶、法轮等。一些雕像如年久失修,焊接的小标识失落,孤立地确定其名称也就较为困难。工布查布所作的 《续补》关于八大菩萨(亦称八大适子)规则如下∶
菩萨名
色相
标识
大智文殊
杏黄
肩部有折装经书或卷轴
大慈弥勒
杏黄
军持(净瓶)
大悲观音
白
莲花
大行普贤
红或蓝或白
如意宝
大势至
绿
金刚杵
虚空藏
蓝
剑
地藏
黄
鲜果
除盖障
白
宝瓶
以上这些都是肩生或手持的单标帜,也可以作双标帜,如此则文殊菩萨左手持剑或左肩生宝剑,弥勒菩萨肩生龙华树枝等。在各寺庙中由于传承体系不尽同,八大菩萨的名称和标帜也略有出处,此以《续补》为准。
密教中的手印最为复杂多变,坐势名称也繁多。例如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续补》中记∶
中央如来部立毗卢如来,白色,手印二拳收胸前,左拳入右拳内
把之,而二巨指并竖,二食指尖相依,谓之最上菩提印。
最上菩提印也叫智拳印,是表智慧之印。
坐势中最常见的即释迦佛的双足掌上仰的姿式,称为金刚跏趺坐。将右足压左股上,左足入于右股之下,谓之菩萨跏趺。两足稍展,左腿高右腿低相交于二膝之下的姿式,称为莲花跏趺,也叫右舒式,右腿高于左腿称为左舒式。
弥勒菩萨是等正觉菩萨,即未来佛。他的坐势多为坐高座上双足下垂,称为善跏趺座,也叫倚坐,表现他居住在兜率天宫即将下世前的形象。四川乐山大佛和山西天龙山石窟、敦煌石窟中的弥勒佛即取此姿式。特别是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几乎每个寺庙中都供奉着双足下垂的弥勒大像。
佛教美术是西藏佛教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五明”中的“工巧明”部,美术品可说是庞大浩瀚。由于作品年代、传承体系、制作地区不同,更是面目纷繁,因此《造像量度经》在使造像规范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佛教传入前的诸方神圣,只要相貌庄严,也仍应允许遵从方俗,并不强调必须改造,所以《续补》又说∶
佛法未入中士以前,已有诸方神像,如灶神、龙王之类,相貌庄严,自仍旧制亦得。曾见西天佛子第五代传,引《五隅总持经》曰∶凡为鬼神,贵乎方俗云云。
《造像量度经》和《造像量度疏》有梵文本,据考证在14世纪左右被译为藏文,清初工布查布系统地译撰为《造像量度经》三种,至今一直仍是绘制佛像的规范标准。上例两种藏文书都有英译本,《绘画量度经》有德文译本。德国戈登撰有《西藏喇嘛教造像学》(1960年),内中就多参阅工布查布译撰。
日本学者逸见梅荣四十年代出版有《满蒙北支喇嘛教美术大观》,收集图版丰富,1975年改版为《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内中解说部分也多是依据《造像量度经》而论述的。
近年来国外西藏学研究热烈,西欧、日本出版的唐喀、壁画、雕塑的豪华画册颇多,我国也不甘落后,建国来有刘艺斯编《西藏佛教艺术》和文金扬编《西藏木刻画集》,近年来发表的西藏佛教美术的研究论文和大型图录也如雨后春笋。当然,系统地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特别是青海五屯藏乡帛画和藏西民间佛教美术,不少技法规则还保留在口碑,很有必要抓紧整理总结。
这部经据北京版大藏经《丹珠尔》“工巧明部”,藏文名《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据称是佛弟子舍利弗因为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弟子思念释迦,因而记下释迦佛所授的造像规则及尺度。但是此经收入藏文大藏经论部《丹珠尔》,并没有收入经部《甘珠尔》,可见西藏学者对此部经并不认可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教。
工布查布原为蒙古乌珠穆沁部公,清初康熙、雍正、乾隆时任西番学总理(西番是清代对甘青藏地区的通称 ),后为内阁番蒙译事。他精通藏蒙满汉数种文字,又酷嗜佛典,曾向著名的喇嘛广智法王学习过绘制佛像和梵塔尺寸,对造塑佛像等早有研究。鉴于制作佛像凭历代口授,偏离了古代印度的传统尺度,越走越远,工布查布早有心系统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恰好洮州(今甘肃临潭)禅定寺崇梵净觉国师来京,授予他藏文《造像量度经》并图像五篇,他便很快就把它译成汉文。
《造像度量经》本身并不长,仅两千余字,倒是工布查布的《经解》和《续补》更为充实。后者虽也参考了藏文《佛说造像量度疏》《绘画量度》《造像量度》而成,但内中自己的体会发挥之处很多。
《造像量度经》于乾隆七年(1742年)汇编成三种。书中对绘制佛、菩萨、明王、护法等的尺度、色相、形象、标识、手印等都有阐述,对制作曼荼罗等也有论及。
绘制各类佛像,要将佛像的高度划分为若干拃度,一拃就是绘画者自己伸开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这段距离又大致与发际到下颏边沿相等,因而一拃也叫一头或一面。十拃度即佛、菩萨的身高为十个头长,九拃即身高为九个头,如此类推。这些都是相应的比例,不能理解为各类造像并列一起时的高矮。
一拃又等于十二指,指是自己十指的长度,指下又有麦、芥、等,均采用八进位制,但一般应用以拃和指已完全够用了,制作大型佛像也以这个比例类推。
各类造像拃度如下∶
佛、八大菩萨
十拃
罗汉、佛母、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帝释天、大梵天、大自在天等
九拃
忿怒明王、恶相护法、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阎罗王、阿修罗、黄财神、金翅鸟等
八拃
制吉祥王菩萨
六拃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凡拃度越小,造像头部越大,并且多作忿怒相,六拃度像又称为侏儒量。
造像不论几拃,都是身高与双臂两侧平伸距离相等,如十拃度即∶“其制,身之纵广约等十拃,每拃十二指,其为百二十指”。也即《造像量度经》藏文称为《佛像如尼拘佛陀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的原因。经中云∶“尼拘佛陀,树名,梵语也,华云无节,状如柳树”。此树即菩提树,按佛经说其树身高度与树叶开复的宽度相等。“佛身亦如是,从顶至脚底之纵分与其平舒两肱二中指尖相去间广分无不相称,各满自己一寻也”。十拃为一寻。
一般应用以指为单位已够用,现将释迦佛直立时各部比例开示如下∶
肉髻高4指
肉髻根至发际4指
发际至颏下12指
颈高4指
颈下至心窝12指
心窝至肚脐12指
肚脐指密藏(耻骨)12指
髀枢(胯骨)4指
股长24指
膝骨4指
胫骨24指
脚踵4指
以上共一百二十指,均指平面而言,如造立体雕像(胎偶)加上起伏凸凹部分,纵广则为125指。
面部五官及身体各部局部又有详细比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关于各类造像的形象,标帜等也都有详细的论述,如绘制罗汉像,《续补》云∶
罗汉像,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半孤俊丑,雅
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喜怒诸形,色赤黄白黑俱可,目正鼻端,最忌
根肢缺伤,然亦随喜偶对,参差得宜为妙。
在蒙藏甘青各地的喇嘛庙内,经常可见到五代贯休所绘制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或据此稿而摹绘的壁画、帛画(唐喀)等,内地汉传佛教寺庙中那种性格平淡、形象雷同的罗汉几乎看不到。西藏佛教僧人对这类形象怪异的梵僧式罗汉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与《量度经》对罗汉的描述有关。
愤怒明王、八拃度,《续补》云∶
面形男方女圆,三目大睁,红且圆,频蹙两眉,头发竖立,高一拃,
上安顶严部主高四指,发眉髭胡皆赤黄色,炽燃作火焰之状,张口呲牙而
卷舌,五骷髅为冠,冠高六指,横四指,璎珞庄严,天衣同菩萨像,而虎
皮为裙,蛇为络腋,背靠作烈火焰。
按佛教说,佛、菩萨等都有二轮身,一者为真实身,一为威猛愤怒身,是受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所现的明王身)指令的现于男身称为明王,现于女身即是明妃。
八大菩萨的形象最难辨认,特别是立体铸像,似乎是同模所出,形象、体态、服饰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如北京雍和宫铜铸八大菩萨像即如此。判断他们的名称依据多半要靠手中所持的或肩生的标帜,如莲花、宝塔、净瓶、法轮等。一些雕像如年久失修,焊接的小标识失落,孤立地确定其名称也就较为困难。工布查布所作的 《续补》关于八大菩萨(亦称八大适子)规则如下∶
菩萨名
色相
标识
大智文殊
杏黄
肩部有折装经书或卷轴
大慈弥勒
杏黄
军持(净瓶)
大悲观音
白
莲花
大行普贤
红或蓝或白
如意宝
大势至
绿
金刚杵
虚空藏
蓝
剑
地藏
黄
鲜果
除盖障
白
宝瓶
以上这些都是肩生或手持的单标帜,也可以作双标帜,如此则文殊菩萨左手持剑或左肩生宝剑,弥勒菩萨肩生龙华树枝等。在各寺庙中由于传承体系不尽同,八大菩萨的名称和标帜也略有出处,此以《续补》为准。
密教中的手印最为复杂多变,坐势名称也繁多。例如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续补》中记∶
中央如来部立毗卢如来,白色,手印二拳收胸前,左拳入右拳内
把之,而二巨指并竖,二食指尖相依,谓之最上菩提印。
最上菩提印也叫智拳印,是表智慧之印。
坐势中最常见的即释迦佛的双足掌上仰的姿式,称为金刚跏趺坐。将右足压左股上,左足入于右股之下,谓之菩萨跏趺。两足稍展,左腿高右腿低相交于二膝之下的姿式,称为莲花跏趺,也叫右舒式,右腿高于左腿称为左舒式。
弥勒菩萨是等正觉菩萨,即未来佛。他的坐势多为坐高座上双足下垂,称为善跏趺座,也叫倚坐,表现他居住在兜率天宫即将下世前的形象。四川乐山大佛和山西天龙山石窟、敦煌石窟中的弥勒佛即取此姿式。特别是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几乎每个寺庙中都供奉着双足下垂的弥勒大像。
佛教美术是西藏佛教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五明”中的“工巧明”部,美术品可说是庞大浩瀚。由于作品年代、传承体系、制作地区不同,更是面目纷繁,因此《造像量度经》在使造像规范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佛教传入前的诸方神圣,只要相貌庄严,也仍应允许遵从方俗,并不强调必须改造,所以《续补》又说∶
佛法未入中士以前,已有诸方神像,如灶神、龙王之类,相貌庄严,自仍旧制亦得。曾见西天佛子第五代传,引《五隅总持经》曰∶凡为鬼神,贵乎方俗云云。
《造像量度经》和《造像量度疏》有梵文本,据考证在14世纪左右被译为藏文,清初工布查布系统地译撰为《造像量度经》三种,至今一直仍是绘制佛像的规范标准。上例两种藏文书都有英译本,《绘画量度经》有德文译本。德国戈登撰有《西藏喇嘛教造像学》(1960年),内中就多参阅工布查布译撰。
日本学者逸见梅荣四十年代出版有《满蒙北支喇嘛教美术大观》,收集图版丰富,1975年改版为《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内中解说部分也多是依据《造像量度经》而论述的。
近年来国外西藏学研究热烈,西欧、日本出版的唐喀、壁画、雕塑的豪华画册颇多,我国也不甘落后,建国来有刘艺斯编《西藏佛教艺术》和文金扬编《西藏木刻画集》,近年来发表的西藏佛教美术的研究论文和大型图录也如雨后春笋。当然,系统地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特别是青海五屯藏乡帛画和藏西民间佛教美术,不少技法规则还保留在口碑,很有必要抓紧整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