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没有满分,高分作文也为数不多。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将之归罪于高考作文试题没有广阔的开掘空间,不利于好学生发挥;有人指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立意打中材料靶心,过于苛刻;有人批评阅卷者水平不高、缺乏欣赏的眼力,对学生作文误判、错判有失公正……
实际状况如何呢?平心而论,在数万份学生作文中,可圈可点的文章寥寥无几,一些相对较好的文章也是乏善可陈。回顾反思2012年北京考生作文,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但这些问题并非新病,而是痼疾。择要谈两个问题:
第一,宿构成风。这是普遍而又顽固的问题。这类文章鲜有独得之见,人云亦云,貌似扣题又并非丝毫不着边际,实则偏离题意。如:一些文章开篇点题(话题),虚晃一枪之后便信马由缰,离题万里。这类文章的迷惑性在于,它们选择了与作文命题相关的话题,如“奉献”“坚守”“坚持”“责任”“人生价值”“平凡”“伟大”“慎独”“尊严”“尊重”“默默无闻”“信念”“理想”“梦想”“敬业”等,然后便进行举例论证,写司马迁如何坚守、陶渊明怎样慎独、最美教师张丽莉多么伟大、最美司机吴斌如何负责、王友顺怎么平凡……文章表面给人扣合题意之感,而其中的“责任”“坚守”“奉献”等话题的内涵与材料含意完全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话题与命题材料中的话题是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类作文是典型的宿构之文,学生把自己的常备材料或考前背记的文章根据高考考题替换话题,便完成了应考文章。平常“准备自己拿手的几个材料”,到高考时“不管什么题目都可以写”,这成为一些学生应对高考作文的法宝。这些有“背”而来的考生,平时缺乏广泛积累,临考时则寄希望于凭有限的几个材料、几篇文章通吃所有考题;由于平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更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考场上只能将所“背”材料或作文与命题材料生拉硬扯地“打通”。如此完成的文章由于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也就不会有学生独立的见解,所写话题内容、文章与命题材料内涵往往发生偏离,废话连篇。
第二,考生文章空泛,言不达意。这类问题其表象纷繁,乱象迷人,突出表现为学生在文章里不讲道理。首先,不进行必要的阐发分析,学生经常是提出观点之后,便举例子论证,然后重复一下观点,便以为是分析;其次,强词夺理,不进行合理论证,将本不存在的逻辑关系强加于事物;自说自话,不以理服人,而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类文章思想肤浅,空话连篇,学生错误地认为,文章提出了观点就有了中心,便达到了“中心明确”的标准。因此,他们的文章往往中心“明确”而不“明白”,即文章的观点是明确的,但观点内涵不清楚、内容不具体,全文通常泛泛地、空洞地重复谈论一个话题(如,责任、坚守等)、一个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提出“老计的工作虽然平凡普通,但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了他非凡的人生价值”,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但学生没有进一步明确老计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没有阐发为什么老计的平凡工作具有非凡的人生价值。这样文章的中心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句子,没有具体内容,整篇文章也就显得内容空泛。这是思想的苍白,认识的无力,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老计的人生价值,也没有思考为什么老计如此工作就有人生的价值,自然不清楚文章表现的中心内容到底是什么,也就不懂得确立文章表现的重点,紧扣重点对中心做进一步的解释阐发。只能用空洞的概念、堆砌的材料迷惑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但又未被师生广泛认识,其根源是学生缺乏对事物的独立思考与认识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高下,往往反映在文章的立意和思想内容上。学生较高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经常表现为文章内容丰富、充实、饱满,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比如这样写:“正是老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才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行驶。这就是老计的工作价值,也是老计的人生价值。时代列车、社会列车能够安全地向前奔驰,不也正是靠老计们的辛勤坚守来保障的吗?这不也正是像老计一样忠于职守而平凡的人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吗?”
2012年高考作文在评价标准上力求对高考作文宿构和虚华的问题有所扭转,特别强调文章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的含义,其实这不是特殊的要求,而是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本身的要求,即“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要求学生作文必须“符合题目要求”,这是北京高考说明对写作的第一条具体考查要求,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2012年高考作文评价严把立意关,要求高考作文不能偏离题意,抛开题目与所提供的材料自行立意。这一要求的初衷是力绝宿构作文,遏制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文章。其意义在于,给中学作文教学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审题立意训练,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的目的。审题能力的高低关乎文章立意的正误、思想境界的高低、认识能力的强弱;通过审题立意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事件、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认识水平。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评价强调的这一标准,是落实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评价还特别强调考生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以遏制学生作文说假话、套话、空话的不良风气。这一评价标准是针对高考作文存在的不会讲理,以大话压人、空话晃人、虚话假话骗人,以及华而不实、浮夸浮躁的文风而制定的。其目的是检测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与真实的思想认识能力,有效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体现高考评价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和独有的思想;引导学生能够以理服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阐发;引导教学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说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的表达能力,而不仅局限于对学生议论能力的训练,还要训练学生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与情感,借助清晰明了的语言说明问题,表达自己思考的能力。
要求考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与课标“表达与交流的评价”的要求,即“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相吻合,同时与“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要求协调一致。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特别强调的上述评价标准,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具备真正的思考能力,有独立的思想,从而引导教学实践课标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总而言之,2012年高考作文评价是在引导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思考。
实际状况如何呢?平心而论,在数万份学生作文中,可圈可点的文章寥寥无几,一些相对较好的文章也是乏善可陈。回顾反思2012年北京考生作文,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但这些问题并非新病,而是痼疾。择要谈两个问题:
第一,宿构成风。这是普遍而又顽固的问题。这类文章鲜有独得之见,人云亦云,貌似扣题又并非丝毫不着边际,实则偏离题意。如:一些文章开篇点题(话题),虚晃一枪之后便信马由缰,离题万里。这类文章的迷惑性在于,它们选择了与作文命题相关的话题,如“奉献”“坚守”“坚持”“责任”“人生价值”“平凡”“伟大”“慎独”“尊严”“尊重”“默默无闻”“信念”“理想”“梦想”“敬业”等,然后便进行举例论证,写司马迁如何坚守、陶渊明怎样慎独、最美教师张丽莉多么伟大、最美司机吴斌如何负责、王友顺怎么平凡……文章表面给人扣合题意之感,而其中的“责任”“坚守”“奉献”等话题的内涵与材料含意完全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话题与命题材料中的话题是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类作文是典型的宿构之文,学生把自己的常备材料或考前背记的文章根据高考考题替换话题,便完成了应考文章。平常“准备自己拿手的几个材料”,到高考时“不管什么题目都可以写”,这成为一些学生应对高考作文的法宝。这些有“背”而来的考生,平时缺乏广泛积累,临考时则寄希望于凭有限的几个材料、几篇文章通吃所有考题;由于平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更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考场上只能将所“背”材料或作文与命题材料生拉硬扯地“打通”。如此完成的文章由于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也就不会有学生独立的见解,所写话题内容、文章与命题材料内涵往往发生偏离,废话连篇。
第二,考生文章空泛,言不达意。这类问题其表象纷繁,乱象迷人,突出表现为学生在文章里不讲道理。首先,不进行必要的阐发分析,学生经常是提出观点之后,便举例子论证,然后重复一下观点,便以为是分析;其次,强词夺理,不进行合理论证,将本不存在的逻辑关系强加于事物;自说自话,不以理服人,而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类文章思想肤浅,空话连篇,学生错误地认为,文章提出了观点就有了中心,便达到了“中心明确”的标准。因此,他们的文章往往中心“明确”而不“明白”,即文章的观点是明确的,但观点内涵不清楚、内容不具体,全文通常泛泛地、空洞地重复谈论一个话题(如,责任、坚守等)、一个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提出“老计的工作虽然平凡普通,但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了他非凡的人生价值”,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但学生没有进一步明确老计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没有阐发为什么老计的平凡工作具有非凡的人生价值。这样文章的中心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句子,没有具体内容,整篇文章也就显得内容空泛。这是思想的苍白,认识的无力,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老计的人生价值,也没有思考为什么老计如此工作就有人生的价值,自然不清楚文章表现的中心内容到底是什么,也就不懂得确立文章表现的重点,紧扣重点对中心做进一步的解释阐发。只能用空洞的概念、堆砌的材料迷惑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但又未被师生广泛认识,其根源是学生缺乏对事物的独立思考与认识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高下,往往反映在文章的立意和思想内容上。学生较高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经常表现为文章内容丰富、充实、饱满,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比如这样写:“正是老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才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行驶。这就是老计的工作价值,也是老计的人生价值。时代列车、社会列车能够安全地向前奔驰,不也正是靠老计们的辛勤坚守来保障的吗?这不也正是像老计一样忠于职守而平凡的人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吗?”
2012年高考作文在评价标准上力求对高考作文宿构和虚华的问题有所扭转,特别强调文章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的含义,其实这不是特殊的要求,而是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本身的要求,即“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要求学生作文必须“符合题目要求”,这是北京高考说明对写作的第一条具体考查要求,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2012年高考作文评价严把立意关,要求高考作文不能偏离题意,抛开题目与所提供的材料自行立意。这一要求的初衷是力绝宿构作文,遏制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文章。其意义在于,给中学作文教学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审题立意训练,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的目的。审题能力的高低关乎文章立意的正误、思想境界的高低、认识能力的强弱;通过审题立意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事件、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认识水平。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评价强调的这一标准,是落实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评价还特别强调考生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以遏制学生作文说假话、套话、空话的不良风气。这一评价标准是针对高考作文存在的不会讲理,以大话压人、空话晃人、虚话假话骗人,以及华而不实、浮夸浮躁的文风而制定的。其目的是检测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与真实的思想认识能力,有效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体现高考评价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和独有的思想;引导学生能够以理服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阐发;引导教学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说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的表达能力,而不仅局限于对学生议论能力的训练,还要训练学生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与情感,借助清晰明了的语言说明问题,表达自己思考的能力。
要求考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与课标“表达与交流的评价”的要求,即“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相吻合,同时与“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要求协调一致。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特别强调的上述评价标准,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具备真正的思考能力,有独立的思想,从而引导教学实践课标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总而言之,2012年高考作文评价是在引导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