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患者需要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合并形成脑疝,一旦脑疝形成,就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6.3±16.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7例,打击伤8例,坠落伤6例,其他原因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8±14.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7例,打击伤7例,坠落伤6例,其他原因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①均经过常规检查确诊为急性硬膜下血肿;②哥斯拉昏迷评分(GCS)评定所有患者均在3-8分之间;③患者临床表现为双瞳孔散大,且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④CT检查显示硬膜下血肿,且中线呈不同程度的对侧移位。⑤排除患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
1.2.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35例患者均采用双额、颞、顶同时进行去骨瓣减压,骨瓣面积≥12cm×15cm,首先剪开硬脑膜张力较低侧,再剪开另一侧,从而避免脑组织移位后导致的切口发生,最后对小脑幕进行剪开处理,最终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同侧迟发性路内血肿,行二次手术治疗后,血肿清除。
对照组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采用常规单侧去骨瓣减压治疗,其中6例患者在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经对侧检查发现出现硬膜外血肿4例,无血肿2例,分别采用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5例患者术后有3例出现减压窗张力增高,行颅脑CT检查可见手术侧出现迟发性血肿,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例如再次手术、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等症状。
1.4疗效评估
本次研究中疗效依据GC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①1分:死亡;②2分:植物人,即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偶尔有睁眼、哈欠等局部动作;③3分: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语言、躯体出现严重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④4分:中度残疾,存在行为、认知能力障碍,有轻微语言困难、偏瘫等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勉强能够独立行动;⑤5分:良好,恢复理想,能够正常交流生活,能够正常工作,但存在轻微后遗症。治疗有效率为中度残疾和良好的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71.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4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x=9.03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颅脑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发于幕上半球的凸面。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颅内压增加等,但会因患者自身病情、年龄、血肿部位等,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去骨瓣减压治疗硬膜下血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尚可。但笔者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案例,发现常規去骨瓣治疗虽然能够清除病灶侧的血肿进行减压,但无法探查术区对侧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死亡率也比较高。采用双侧同时去骨瓣减压就能够降低术中及术后对侧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减少因脑肿胀侧减压不充分引起的脑彭出,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而且改善了患者脑缺氧状态,保
综上所述,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患者需要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合并形成脑疝,一旦脑疝形成,就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6.3±16.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7例,打击伤8例,坠落伤6例,其他原因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8±14.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7例,打击伤7例,坠落伤6例,其他原因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①均经过常规检查确诊为急性硬膜下血肿;②哥斯拉昏迷评分(GCS)评定所有患者均在3-8分之间;③患者临床表现为双瞳孔散大,且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④CT检查显示硬膜下血肿,且中线呈不同程度的对侧移位。⑤排除患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
1.2.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35例患者均采用双额、颞、顶同时进行去骨瓣减压,骨瓣面积≥12cm×15cm,首先剪开硬脑膜张力较低侧,再剪开另一侧,从而避免脑组织移位后导致的切口发生,最后对小脑幕进行剪开处理,最终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同侧迟发性路内血肿,行二次手术治疗后,血肿清除。
对照组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采用常规单侧去骨瓣减压治疗,其中6例患者在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经对侧检查发现出现硬膜外血肿4例,无血肿2例,分别采用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5例患者术后有3例出现减压窗张力增高,行颅脑CT检查可见手术侧出现迟发性血肿,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例如再次手术、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等症状。
1.4疗效评估
本次研究中疗效依据GC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①1分:死亡;②2分:植物人,即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偶尔有睁眼、哈欠等局部动作;③3分: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语言、躯体出现严重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④4分:中度残疾,存在行为、认知能力障碍,有轻微语言困难、偏瘫等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勉强能够独立行动;⑤5分:良好,恢复理想,能够正常交流生活,能够正常工作,但存在轻微后遗症。治疗有效率为中度残疾和良好的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71.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4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x=9.03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颅脑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发于幕上半球的凸面。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颅内压增加等,但会因患者自身病情、年龄、血肿部位等,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去骨瓣减压治疗硬膜下血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尚可。但笔者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案例,发现常規去骨瓣治疗虽然能够清除病灶侧的血肿进行减压,但无法探查术区对侧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死亡率也比较高。采用双侧同时去骨瓣减压就能够降低术中及术后对侧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减少因脑肿胀侧减压不充分引起的脑彭出,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而且改善了患者脑缺氧状态,保
综上所述,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