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二题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绾索儿


  儿时端午前夜,我们熟睡后,妈将五色线编的索儿绾在我们脚腕手腕脖颈。端午早晨醒来,感觉脖颈手腕脚踝紧紧的,一看都绾了五色丝线。
  想起几天前,妈妈从针线笸箩挑选红黄青白黑五色线搓索儿。我问搓索儿干啥,妈说问你爹去。
  爹说,在五行学说上,金代表白,木对应青,水表征黑,火昭示红,土蕴藏黄,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五方神力,可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古人认为五色吉祥,就崇拜五色。
  端午期间,百虫复苏。到野外玩,易被毒虫侵害,大人就在孩子身上绾五色索儿,毒虫见了索儿,以为神物,敬而远之。系索儿时不让小孩说话,可小孩没禁忌,要嬉笑,大人们就趁孩子睡熟了,给小孩绾索儿。索儿不可随意拽断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在河里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河水把瘟疫疾病冲走,小孩健康平安。
  夏天,我们装扮得像哪咤一样,下河游泳捞鱼儿,钻沟逮松鼠拔兔草网雀儿,水里爬泥里滚,河里的水蛭水蛇,沟里的蛇蝎獾狗等毒虫,见了五色索儿,望色而逃。没等到夏季第一场大雨,身上的索儿就磨掉了。
  读书了,慢慢知道以五色丝系臂,是流行节俗。
  应劭的《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载: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五色索儿蕴含着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包含着人们朴素的文化崇拜。
  乡人心目中,五彩丝线有驱动鬼神的威力。
  妈妈们给孩子绾索儿,孩子们自在地在自然中成长。
  1994年的端午节时时在我脑海浮现。
  端午前天,我从学校回家。没见到爹,妈说你爹到镇里开会去了。我到村头迎接,一家果园的主人邀我进窝棚拉呱儿,我牛皮哄哄地吹嘘大学生活。晚上10点,霹雷在炸响,闪电照得窝棚惨白,电视“啪”地黑屏。我陡地想起我来迎接爹,还没见到爹。我拔脚就走。他说,晚了,在窝棚将就一夜哇。我拉开窝棚的歪斜木门,冲进雨幕。天发怒了,端着盆子兜头泼水。老天爷为了惩罚我?我高一脚浅一脚趟水试路,踩实了就换脚,踩空了就悬脚试探。前面隐约闪起光线,我心跳起来,爹来接我了?兴奋中泛着心酸,黑漆漆雨夜,我没接住爹,爹却来接我,我真是个混球。听得对面喊:哎——二子——是妈。我心头一热向前跑,一脚踩在坑里,崴倒了。光线左右上下晃动起来。妈妈踩着水跑过来,她满身泥水。我挣扎着爬起,搀住她,问你怎来了。她反问我,碰着了吗?我说没事。我就那么娇贵?妈说,你出来五个小时了。你爹回来,出来找你,没走几步崴了脚,让我来找你。赶紧回家,给你绾索儿。索儿?我眼前闪出手腕脚腕绾着花花绿绿索儿的我们,就像少数民族土著。呵呵。我都念大学了还绾索儿?我说,绾索儿让同学见了,不笑话咱?妈说,外面邪气重,戴上辟邪。雨幕中微弱的手电光线,在雨幕中多彩变幻,我心头蓦地一闪:这色彩不是五色索儿?索儿是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啊。
  我左手搀妈,右手打手电探路。
  初春的雨水很凉。踩在水中,我抽得紧紧的心热乎乎的,松弛开来。
  爹的脚腕肿了。爹说你妈用酒精揉了,没事。说着一拐一拐走了几步,表演给我看。快吃饭,洗洗睡吧。明天要返校呢。
  妈把灯泡放低,纳起鞋垫来。她知道我神经衰弱,灯亮着睡不着,用报纸做了个灯罩罩住灯泡,说,一会儿就纳好了,你明天走时垫上。
  妈是教师,忙完学校的工作,回家还要照顾一家的吃喝穿着,没精力纳鞋垫。听说我端午回来,起早搭黑给我纳鞋垫。我辗转反侧:妈。您记不记得,一客人来咱家,逗我:妈对你好爹对你好?我说我是石头缝蹦出来的,要么是从别人家抱来的。望着您眼里溢出的泪水,我硬着心肠摔门走了。
  妈。我伤了你的心。泪水顺眼角流下,濡湿枕头。
  第二天,我手腕脚腕真绾了索儿。我看着正给我收拾东西的妈,决定戴索儿回学校,让同学们见识见识我的资本。
  回了学校,同学们见我手腕脚腕的索儿,好奇地询问是啥。太原的阎俐荣学妹羡慕地问,小马哥,能让你妈给我做个吗?
  垫上鞋垫,脚像小时候冬天放学,妈把我的脚抱进怀里暖和。我想洗干净鞋垫保存好,把妈妈的爱存起来,发现鞋垫也是五彩丝绣的,只是黑线换成粉线了。
  晃动的五彩手电光线,灯影里妈妈纳鞋垫剪影,五色索儿,鞋垫的五色丝线在我听课时吃饭时打球时闪现在眼前,我禁不住胡诌了几句诗:
  鞋垫
  灯下
  妈妈将牵挂 关切 嘱托 期望
  一针一针纳进鞋垫
  绘成地图上的指北针
  垫在我脚下
  在我迈步时
  提醒我
  该向哪儿
  落脚
  索儿
  灯下
  妈妈把自豪 思念 担忧 期望 寄托
  一股一股搓进五色索儿
  搓成一根导盲杆
  绾系在我脖颈 手腕 脚踝
  在我游走世界時
  指引我祛毒避险
  牵引我
  回家
  索儿屏蔽了污秽邪恶,祛除了疾病泥垢,驱散了诱惑忧愁,我一路健康走来。
  索儿牵挂着我,栓绑着我的牵挂,校正我走错的方向,指引我回家。
  今年端午,孩子买了五彩链绾在手腕脚腕,我给她讲索儿来历,她摇手说,切。我们不懂索儿。我们戴手链为美!
  看着孩子手腕的彩手链,看着孩子腰间带着的荷包,我陷入沉思。孩子们丢弃了多少有趣的知识呀!孩子们丢弃了多少文化熏陶呀!孩子们丢弃了多少审美情趣呀!
  我要帮孩子们重拾有趣知识,我要帮孩子们重拾文化熏陶,我要帮孩子重拾审美情趣!   所以,我记下这些文字,让孩子们读读,感感,悟悟。
  孩子们会变成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插艾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恒山習俗,端午在门楣上插艾蒿。
  晋《风土志》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风俗通》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发际身畔作装饰品。
  古人视虎为神兽,可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这风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可见,艾蒿具备医药功能,人们以此驱邪。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属性辛温,外用能防治蚊虫叮咬及皮肤疔疮肿毒;气味芳香,能令人头脑清新,有芳香通窍、活络通筋的功效。
  艾蒿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之功。
  乡人有腰疼头疼肩膀疼的,说中风了。他们找个小磁钵儿,用艾蒿加工成艾绒,在钵儿里点着蘸了酒的艾绒,等艾绒烧完快速把钵儿摁在腰眼,印堂等穴位,熏烫穴道,小磁钵儿就粘在肉上颤巍巍晃。好长时间后,小磁钵儿掉下来,那儿留下个红圆圈印,就像在他们身上打了印戳,他们的腰肩膀头就不疼了。
  学物理后,明白了点燃艾绒,小磁钵儿里的空气烧尽就成了真空,沾酒为消毒消炎。知道乡人所谓的中风就是风湿病,打火罐就是中医的灸,艾蒿加工成“艾绒”,点燃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刺激,血液流通,艾蒿的药用香气也起了作用。
  艾蒿是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中部以上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互生,短柄;叶片卵状,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粗锯齿状,正面深绿色,上布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褐色。
  春天,艾蒿刚吐毛茸茸浅灰细芽,淡淡药香就散发开来:入鼻,醒脑。艾蒿从梢到根,浅灰色逐渐转绿,真想握住弄嗅。艾蒿茎枝叶和菊花的一样,但菊花比艾蒿老些,艾蒿年年发新芽,自然娇嫩。艾蒿根系发达,触须从泥土中汲取水分养分,输送给主茎枝叶,主茎枝叶舒展身段,收获阳光滋润、清洗、淘染,把阳光张扬成一丛丛郁郁葱葱的绿瀑。
  艾蒿有天然的化学能力,把水分养分置换成香气氤氲着,把干燥阳光置换成香气浓郁着。
  端午期间,艾蒿蓬勃生长。只要在村里,我就到塄畔拔几束艾蒿插在门楣,剩下的编草绳,药香扑鼻,像剑麻气直冲脑门,头脑突然清醒。在土地写个字的鸡嗅到药香忽扇起翅膀,猪嗅到药香哼哼撒欢儿,牛羊嗅到药香哞哞咩咩叫,药香落在墙边凝神静气谛听粪便召唤的粪叉上,飘满院落。把编好的草绳挂在墙头,让她们吸收阳光,等待秋天熏蚊蝇。
  动物有天然的修复疾病的能力,艾蒿抗菌,平喘,舒肝,利胆,止血,降温,利尿,家畜就选择大自然馈赠的药物—艾蒿预防自己的隐疾。
  乡人有天然规避疾病、邪气、毒虫、污秽的自觉,也选择自然界的植物艾蒿治理身心疾病。
  艾蒿是端午的专利品,在端午凝香聚气,为秋天粉墨登场酝酿感情。
  秋晚,农人收获回来,从草房取艾蒿绳点着,挂在树枝,幽幽艾香迅速扩散到院子角角落落。蚊蝇们闻香而逃。昆虫喜欢香气,蜜蜂还帮植物传粉,蚊蝇却怕艾香。农人洗脸,提溜个马扎坐在树下吃饭,饭毕,把脚伸进泡了艾叶的热水,拿烟袋挖一锅旱烟叶,从树缝掏出打火石火镰艾蒿绒,“嚓嚓”打火星引燃艾绒,摁进烟锅狠劲一吸,烟呛了嗓子,咳嗽几声顺顺嗓子再吸,烟通五脏过脉络巡查一圈,勾引出积郁一天的疲惫。农人揩脚后躺在凉席上,在艾香缭绕中与眨眼的星星念叨收成,家里的喜事。微风拂来,艾蒿忽闪着火眼,亮一下,慢慢暗了;风再吹,艾蒿再忽扇火眼,再亮一下,慢慢暗了。农人瞪着忽闪的艾蒿火,盘算明年的养种。或眯了眼,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蒲扇,在艾蒿香气中想心思。皎洁月光从树枝间筛下,艾蒿香气在月光中飘浮,院落成了仙境,农人就是仙人。
  阳光,地气滋养成艾蒿香,烟草香,草木香,家禽家畜气息,时时熏染着农人,乡人就有了安定,自足,从容;乡人人顺应着艾蒿的气质:土气但幽香,自然而不俗,朴实却超脱。
  恒山人最是实践先锋。把南方的节日大大方方地拿来,与家乡文化联姻,根据自己审美需要删改、重组成张扬着浓郁地域特色风情的节日。
其他文献
七月,流金铄石,昼行如蹈火,夜卧似赴汤,幸有空调救命,方能成眠。  古人如何消苦夏?冰块酥山,浮瓜沉李,还有白居易《庐山草堂记》里因地利之便的凉屋:“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只是这等凉屋非有财力、物力与地利之便不可。寻常人只要避入山中,朝嗅草木清芬,夕
期刊
郭靖:有一种笨叫大智若愚  我本来不想写郭靖。  他爱情婚姻美满,武功成就又高,声名也隆,百姓爱戴,虽然是为国为民地操劳着,但实在是顺风顺水的人生,正如穆念慈所说,郭靖和黄蓉,人好,命也好……  不想写。锦上添花的事儿,我做起来特别别扭。  但是,仿佛,又绕不开他。  还是写。  可是,绝对不想写他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小时候看电视里的郭靖,好人,非常喜欢。越长大,越反感。不知道这种叛逆
期刊
惊闻张老师骤然离世的噩耗时,我正在青岛流亭机场准备登机。  时光倒流,十年前的生活在我眼前一幕幕疏忽闪过。  七个女孩子,一位教授英文原著导读课的年轻老师。文学院教研室的会议桌上四散摊开着打印出来的讲义和花花绿绿的笔记本。八个人,八张嘴,八个不同的脑袋瓜子,想法天马行空,观点也针锋相对,然而彼时的我们都那么快乐,那么年轻,那么热爱真理。张老师虽然是英文专业出身,但她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迷恋,因而在
期刊
不禁想到画糖人。  印象里,糖人总是出现在有关于京城庙会的描述中。热热闹闹的新春佳节里头,赶一赶庙会沾点儿喜气。一众人围着一辆小推车,糖人师傅娴熟地将棕黄色的糖料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生在南方的我不常看见卖糖人的小推车,但是一有机会也仔细瞧过糖人师傅的手艺。眼到手亦到,一气呵成。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儿,一个栩栩如生的造型,已经用竹签粘好送到眼前来。  百度百科里介绍道:“由于
期刊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有这样的经典话语: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可见,“意,犹帅也”,此言不虚也。立意的高下,决定着高考作文分值的高低,如何使高考作文的立意胜人一筹,一直是每个考生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会”:  一、会“提炼”。  “提炼
期刊
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戏台上繚绕着乳白色的薄雾,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  琴乐起,一女子水袖轻扬,乘雾而来,宛若一朵雨后白莲,洗尽纤尘,泛着点点红光,她莲步轻盈,衣袂飘然,似灵蛇起舞,婀娜多姿。她面容憔悴,黛蛾锁哀愁,泪洗残妆无一半。一声“一片深情付东流”,凝血泪为利刃,直入云霄,所有的情思和柔情,一切的忧愁与哀怨,还有那如花似玉的容颜,俱随着一个个的春天归远,一声声凄切的桥梁断裂,化成
期刊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汪曾祺呢,给人取外号。  有时估摸着是信手而为的,让笔下的人物自报家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完毕。心情不错,再派发一个外号,“买一赠一”。  也就是说,这些外号是不承担多少功能的。  有时可能让人物亮了相,也画了像,顺着思路,要安排他干点什么或者想点什么,但往前走着走着,感觉还是有个缺项:怎么回事?落了点什么东西……回头,呀!原来忘了送你一个外号!于是就开动脑筋,拟了
期刊
曹孟德曾于月明星稀之夜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们对于生命长短问题的思考纵横古今,可新陈代谢终究无法阻拦,自然规律也无法改变。妄想长生不老之人无功而返,消极看待生命之人纸醉金迷,而这些都不是我想看到的。我以为,当我们对生命的流逝束手无策时,不必为失去的美好而哭泣,而应以此换取更加突出的成就。  著名词学家叶嘉莹先生在九十岁感怀人生时曾说:“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
期刊
我走在大街上,被裹进川流不息的人群里,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明晃晃的车影挤入我的眼帘。我一次次地想要停下,但都被这熙熙攘攘的人潮拥裹着前进,心中那对宁静的渴望也只能以微弱的气息残喘。  我疾步走在那条街上,怀揣着正午的闷热与烦躁。忽然,拐角的一棵绿化树占据了我的视野。我不禁怔住了。这棵普普通通的绿化树,在繁茂的绿叶的簇拥下,向蓝天伸出了一树的花朵。那成串的花朵粉嘟嘟的,活像一只只可愛的小耳朵,透露着不
期刊
院里的花园中,花朵竞相绽放,香味浓郁,惹人喜爱,我站在花园中,总能在百花的香气中,辨别出回忆的味道。  记忆里,總有一树槐花摇曳。我的窗前有一棵槐树,一到春天,那点点明黄就是一副亮丽的画,丝丝缕缕的香气悄然晕染着我浮躁的内心。我在槐花香气的包裹中浅眠,槐树像守梦人,呵护我的梦境,而槐香则随着和煦的阳光,温和的春风,潜入我的梦里。槐香浸润着春的气息,让我度过了懵懂的儿童时代。  记忆里,总有一簇丁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