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间的精神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关键词: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精神启示文学策略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对于历史反思和理性的伸张乃至于感性的舒展,这些都使知识分子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在文化界。知识分子在沉默了很久之后,终于又可以张开嘴巴去申辩、呼吁、呐喊了。他们尽管身心都遭到了无辜又无辩的摧残,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知性;保持着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操,也可以说是自己认为的责任。有着共同信仰和觉悟的文人们又处于了社会关注的中心。相对于90年代后的多元化特征,这一时期文人形象在整体上比较单一,这种单一体现在文学元素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右派”知识分子亲身的经历。
  作家张贤亮以他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系列中篇丰富了这个时期的文学景观,并且对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笔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在众多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更具有意义开拓性的价值,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当时关于他的评论多为针对其作品作客观的道德阐述,少褒多贬。但毕竟是他第一次赤裸裸地把人的情欲之火投向了文学的殿堂;是他把人民在“文革”中的苦难和灾祸“美化”后,让读者甚至能感到酸酸的笑容;是他在作品中运用理性参与或者寓言象征攻击当时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到作品中,让道德、人性、政治的目的、个体生命的感觉相互斗争;是他敢于从政治和性的关系入手进行颠覆与重构话语的权利;是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小说是政治小说。
  
  一、人性、政治、道德、生命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峰上冷静而从容地反观张贤亮的作品,则不难发现,张贤亮把对人性的探索提升到政治性、认识性、思辨性的话语新空间,蕴含着以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从未带来的信息,其意义不仅在于设身处地地谛听作家发自灵魂深处的倾诉,更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认识历史中的根源问题、认识文学能发挥出的最强大力量、认识宇宙中最应该尊重的是“人”提供参考。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普遍而敏感的话题。“文革”后,出于对历史的反思,人们迫切要求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人”,要求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张贤亮与其他大批作家一样自然也不甘寂寞,渴望借文学来回答这些问题。
  他从政治、人性层面上还原“文革”本质的荒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政治的内涵,用苦难的生活体验呼唤人的尊严与权利,以图重树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理想。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是为个案设计了一个诠释的环境。“文革”期间十几年里,一个男劳改犯章永璘,面对一个女劳改犯黄香久展开持久的人性与政治的搏斗与自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在扭曲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畸形的个体,展示了一个关于道德良心与个体生命感觉究竟谁为永恒必然的话题,让我们将目光对准了主人公章永璘,对准了那个扭曲的环境与荒谬的时代,也对准了活在或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其实很复杂的个体,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从总体上说,该篇不外两个主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
  章永璘在遇到黄香久以前,以一个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劳改犯的特殊感觉,一直进行着“夹着肉的气息却也夹着法国式罗曼蒂克幻想的柏拉图理想主义”的爱情,在遇到黄香久后默默忍受着被扼杀了创造力的身心所带来的无助,逐步承受着不能追寻渴望中的爱情而带来的痛苦,以及后来终于还是放弃了家的安宁,放弃了黄香久的情爱,放弃了一般犯人迫切的底层次的需求,而只身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真正的权利,或者能发挥其创造力的其它东西。道德观念与生命感觉的较量,表现在他对所受教育带来的约束的一种超越:初识黄香久时表现出极端自我约束的一种嘲弄,以及婚后黄香久背叛他时对她的谅解,并在圣贤及大青马教化下有了“找回自我”的顿悟与行为,等等。在这里,作者把章永璘刻画成了一个具有分裂人格的人,一方面具有环境赋予他追求浅层次需求的生物性,另一方面,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特有身份,在本能以外还追求着更高的需要,如创造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超越道德束缚实现自由的需要、找到生命感觉的需要等。章永磷跨过了道德约束所获得的自由与成就,这比起那些所谓的政治公理和道德律令来,是真正永恒的。作者塑造了一个努力追求生命感觉的人,更再现了追求本身的艰辛历程。
  
  二、关于性与政治话语权的颠覆和重构
  
  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在经过十年“文革”动乱后浴火重生,正如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所说:“所有开头都包含着回忆的因素。当一个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地开始另起炉灶时,尤其如此。任何这类重新开头的企图,其根本性质中有某种彻底的任意。”所以,新时期文学在对“文革”灾难的倾诉和思考中开始了。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历史中,知识分子以颠覆“文革”时期的“革命话语”,来建构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想象和规划,谋求和确立他们在现实中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力。
  “文化大革命”实质是高度的政治专制,个人的思考被认为是极度危险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所以这种革命要从肉体和精神上压制人的欲望。性快感和享受爱情在革命的名义下从个人身上剥夺,“文革”时期的各种革命团体都在对人进行监视和驯化。当代学者南帆所说:“政治的激情和情欲的冲动很相似,都是体内的内分泌。它刺激起人投身进去:勇敢、坚定、进取、占有,在献身中获得满足与愉快。”弗·詹姆逊也说过:“一个具体的快感,一个肉体潜在的具体的享受——如果要继续存在,如果要真正具有政治性,如果要避免自鸣得意的享乐主义——它有权必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并且能够作为整个社会关系转变的一种形象。”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章永璘从“无性”到“有性”这一情节的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质的转变,从“文革”中解脱的知识分子必须打破一种“被阉割”的处境,于是“性”便和权力发生了关系。揭示这种内在关系的意义在于,他表达了知识分子在被禁锢了人性之后要求重新掌握话语权力和政治地位的野心,而历史的发展也给他们制造了这样的契机。章永璘最后果断地离开了黄香久,就在于他已经意识到有比女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政治,或者权力。
  “文革”在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场话语权力争夺的革命,“文革”始于思想界与文化界的争论,这种争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政治运动,波及社会的每个领域。“文革”的发动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革命话语”,这种话语不仅约束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操控了整个文艺界。而知识分子正因为拥有大众话语的权力,所以在“文革”期间遭受到最多的打击和迫害。当十年“文革”猝然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知识分子比其他群体更能敏感地意识到政治动向的改变。苦难的经历和使命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拥有了颠覆文革话语、重构“现代性”话语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从政治和性的关系入手进行颠覆与重构是合法的。
  小说以反革命分子章永璘第一人称回忆了他在文革期间的被蹂躏和感情上的摧残,小说涉及了男主人公在一种扭曲心理下,失去了“性能力”,而后又在一次偶然的抢险救灾之后,恢复了“性能力”的情节。当“性”还被人们当作禁区的时候,当作家还忙于表现社会的变革时,张贤亮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套路。但小说并不是单纯为了展现人的生理需求,而揭示政治与性的某种隐秘的关系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也可以说是他进行话语颠覆与重构的一种策略,这是因为文化专制发展到巅峰的“文革”,性和政治也正是被控制得最严密的两个话语范畴,这种颠覆是作者对知识分子自身话语权力的确立。“文革”的专制政治对人性的扭曲,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无疑是最大的。因为他们具有独立思想的能力,所以更看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但在“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章永璘之所以成为“性无能”,实质上就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困境的隐喻,就像文中的大青马所说的:“我甚至怀疑你们整个知识界都被阉割掉了,至少是被发达的语言败坏了。”在张贤亮看来,用亲身的经历来控诉这种专制的暴力系统,恐怕比任何形式都有力度。新时期的政治体系要通过打破这套旧的权力系统来建构,新时期作家的这类作品就成为建构新的权力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这种颠覆和建构,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家的身份才得以重新确立。
  
  三、结语
  
  张贤亮曾坦言:“真正的作家(不一定是好作家)在本质上总是关心社会的,关心政治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是一本疾声呼唤政治、经济、道德全面改革的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揭露“文革”罪行的一个政治文本,但小说具有超越一般“伤痕”、“反思”小说的深层意蕴,它从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来反观生命的意义。这当中,人性战胜了政治,生命的感觉战胜了道德,并揭示了政治与性的某种隐蔽的关系,进而用“性”强大的力量来颠覆主流话语的权利。于是,张贤亮在文学中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空间,一个小到对人最基本的需求和尊重,大到颠覆、重构话语权利的梦想的空间。这些,也使得张贤亮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个最有争议的作家。
  这个新的空间给我们的精神启示无非是为价值重建抛弃扭曲的思想、扭曲的意识、扭曲的政治,从而开启人民的智慧,争取民主和自由的空间,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从文革中走出来,在作者开辟的新空间中呼唤人的尊严与权利,重新树立创造中的人道主义理想,为更多的人能够“自由地活着。”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虽说打破了一个禁区,从而为作者赢得了声名,尽管这种声名毁誉参半,但就其文学策略来说是成功的,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掩盖他的首创之功,在此之后的文学便逐渐冒犯着禁区,走向了欲望的狂欢。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福柯.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3]裴毅然.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田美琳.张贤亮小说创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6]李遇春.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分析[J].小说评论,2001,(3).
  [7]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例.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点F在CD上,∠FAE=∠BAE。  求证:AF=BC FC。(2000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苏科版教材的選题)  证明:过点E作EG⊥AF交于点G,    ∵∠FAE=∠BAE,∠ABE=∠AGE,AE=AE  ∴△ABE≌△AGE  ∴AB=AG,BE=GE  又∵BE=EC  ∴EG=EC  ∴∠EGC=∠ECG  又∵∠EGF=∠ECF=90°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人的基本品质或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弘扬人的真、善、美本性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实现人的潜在价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我国,不同科类的高等院校由于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固有的文化氛围,即一种具有自身历史特点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凝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学术氛围、管理水平,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体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间,我国在引进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后,新课程改革成了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广大教师面临着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挑战。而纳雍县,作为国家扶贫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由于历史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使数学教材向“学生学数学之素材”转变。本文从素材重建,使教材更“生活化”;结构重组,使教材更“系统化”拓展空间,使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等方面探讨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 教材 创造性 优化 重组 拓展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摘 要:《死水》与《帆》这两首诗歌是中西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们都是诗人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希望之光的渴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死水》与《帆》,从而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  关键词:闻一多 莱蒙托夫 诗歌 象征    闻一多和莱蒙托夫都是世界文坛上有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死水》与《帆》是人类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理想之光,使人产生永远追求的力
摘要: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教学返璞归真。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活特色 理想追求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孟子 性善 荀子 性恶 相同点    一、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影响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并把“
摘 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首屈一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地位尤其值得十月革命近100周年后今天的我们去探讨。本文以《意见》为主线,基于反思学思
摘 要:本文采用写作和翻译的方法对中学生习得 there be 进行初步探讨—对五项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英、汉存现句的结构对学生习得there be句型无阻碍,但在习得过程中会受到汉语的负面迁移。且两者的形式和意义匹配方面的差异及施事、受事动词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对中国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there be句型 汉语存现句 中学生    1. 相关研究回顾    长期以来,已有不少中外学
摘 要:通过对我校同济西路校区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分析,指出我校普通话成绩的差异原因,提出要继续加强高校普通话教学,加大校园推普力度。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 高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测试制度。它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具体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