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充,必定要求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提高。培养运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计算能力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教学总是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要千千万万教师不停地反思。
【关键词】 计算题 小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8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0.19×40”,这是在学完例题1和例题2之后作为课后练习出现的,本是信心满满期待学生的答案,却万万没想到出现了计算“重灾区”,全班的错误率高达23.6%左右。造成计算失误的深层成因是什么呢?我决定对这道题进行成因分析,一探究竟。
一、针对错题进行成因分析
据统计这道题共13个人(全班55人)出错,占全班人数的23.6%。具体出错的类型和失误分析如下:
误区一,学生错在算出积后,没有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而且在第2种竖式中学生还出现了进位的错误。
误区二,学生错在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之后,并没有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误区三,学生错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误区四,学生错在在点小数点的时候,先点小数点,后落因数末尾的0了。
这些误区折射出的是学生计算失误的成因:计算错误、计算法则不熟练;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计算错误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意志力较差。在进行小数竖式计算时,需要持久的意志力才能正确无误的完成每一道繁琐的计算。其次,口算能力较差是造成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口算能力格外重要,一旦口算出错,将是谬以千里。
2.运算法则不熟练
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并没有具体的、完整的法则表述与呈现。学生缺乏方法的指导和和规范,其外,即使教师对运算法则总结之后,部分学生由于意志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则。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较差
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往往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在进行小数竖式计算的新授课上,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出几道及时的练习让学生融会贯通;但是,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动笔、动脑,也就不能及时巩固新知,课后即使再努力往往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和成绩的差异。
二、教学反思和启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1.重视学生对运算法则的归纳、提炼
在对学生的计算失误进行成因分析之后,我专门针对《小数乘法》的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进行运算法则的归纳,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最后,积中末尾如有0,要把0去掉。”再且,马上质疑学生:“是先去掉整数积中末尾的0,再点积中的小数点吗?”学生马上反驳:“不对,竖式计算0.19×40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760,计算过程中我们只是把小数0.19看作整数19来计算,就使得积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所以计算到最后应该把积760应该缩小到原来百分之一,才能保证积不变,得数是7.6;如果先把积760末尾的0去掉,再数两个小数位,就相当于把积缩小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是错误的。”还有,学生巧妙地反驳说:“老师,整数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只有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如此一来,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学生对运算法则进行归纳、提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运算方法和算理的内化过程,对学生的运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2.及时巩固练习,内化运算法则
运算能力的形成是指运算能力在不断地运用法则公式,经过多次合理练习而逐步形成的。运算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通常所说的运算能力实际还包括运算技能,如心算、笔算,以及四则运算、方程等等。在进行运算法则的归纳、提炼之后,我马上出了几道类型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巩固,如“0.46×30;3.7×200;0.72×500等”。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计算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运算法则,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此做出及时的纠正或鼓励。
3.培養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地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可以利用空闲的几分钟时间跟孩子进行口算训练;最后,进行强化性的口算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检测。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本.
[2]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3]吴正宪,武维民,范存丽.听吴政宪老师评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关键词】 计算题 小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8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0.19×40”,这是在学完例题1和例题2之后作为课后练习出现的,本是信心满满期待学生的答案,却万万没想到出现了计算“重灾区”,全班的错误率高达23.6%左右。造成计算失误的深层成因是什么呢?我决定对这道题进行成因分析,一探究竟。
一、针对错题进行成因分析
据统计这道题共13个人(全班55人)出错,占全班人数的23.6%。具体出错的类型和失误分析如下:
误区一,学生错在算出积后,没有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而且在第2种竖式中学生还出现了进位的错误。
误区二,学生错在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之后,并没有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误区三,学生错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误区四,学生错在在点小数点的时候,先点小数点,后落因数末尾的0了。
这些误区折射出的是学生计算失误的成因:计算错误、计算法则不熟练;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计算错误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意志力较差。在进行小数竖式计算时,需要持久的意志力才能正确无误的完成每一道繁琐的计算。其次,口算能力较差是造成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口算能力格外重要,一旦口算出错,将是谬以千里。
2.运算法则不熟练
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并没有具体的、完整的法则表述与呈现。学生缺乏方法的指导和和规范,其外,即使教师对运算法则总结之后,部分学生由于意志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则。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较差
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往往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在进行小数竖式计算的新授课上,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出几道及时的练习让学生融会贯通;但是,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动笔、动脑,也就不能及时巩固新知,课后即使再努力往往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和成绩的差异。
二、教学反思和启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1.重视学生对运算法则的归纳、提炼
在对学生的计算失误进行成因分析之后,我专门针对《小数乘法》的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进行运算法则的归纳,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最后,积中末尾如有0,要把0去掉。”再且,马上质疑学生:“是先去掉整数积中末尾的0,再点积中的小数点吗?”学生马上反驳:“不对,竖式计算0.19×40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760,计算过程中我们只是把小数0.19看作整数19来计算,就使得积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所以计算到最后应该把积760应该缩小到原来百分之一,才能保证积不变,得数是7.6;如果先把积760末尾的0去掉,再数两个小数位,就相当于把积缩小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是错误的。”还有,学生巧妙地反驳说:“老师,整数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只有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如此一来,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学生对运算法则进行归纳、提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运算方法和算理的内化过程,对学生的运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2.及时巩固练习,内化运算法则
运算能力的形成是指运算能力在不断地运用法则公式,经过多次合理练习而逐步形成的。运算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通常所说的运算能力实际还包括运算技能,如心算、笔算,以及四则运算、方程等等。在进行运算法则的归纳、提炼之后,我马上出了几道类型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巩固,如“0.46×30;3.7×200;0.72×500等”。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计算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运算法则,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此做出及时的纠正或鼓励。
3.培養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地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可以利用空闲的几分钟时间跟孩子进行口算训练;最后,进行强化性的口算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检测。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本.
[2]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3]吴正宪,武维民,范存丽.听吴政宪老师评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