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北师大舨初中语文第六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古诗文的错误注释有十二处。现将这些情况分述于下:
其一,编者将司马光的《隆中对》(P67)中的“此殆无所以姿将军也”一句,解释为:“这大概是上天所用来资助将军的”说法不准确。匿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潞(P364),对指示代词“所”的用法,有这样豹论述:“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裢’‘以’‘魇’‘舆’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这里的“所以”是“表示的方式”。该句应翻译为:这恐怕是上天用来资助您的方式。
其二:在罗贯中的《三顾茅庐》,(P78)中编者将“簟食壶浆”错解为:“意为提着饭食羹汤慰劳军队。”因为王力先生主编豹《古代汉语》第一紧(P34)有这样的论述:“普通名词闵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待入的惑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这里的“箪”和“壶”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该句可译为:用箪装着饭食,用壹盛着羹汤,慰劳军队。
其三:在刘义庆鲍《周处》(P80)一文中,编者对“平原不在,正见清河”,解释为:“平纂”指陆枧,“清河”指陆云。课文虽然所指对象没错,但这耪说法不恰当,因为没有讲清缘由。因为这里的“平原”“清河”是地名,是古汉语借代修辞手法中豹“以地代人”,即做官之地代做官的人。因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船(PI36),曾有这样的论述:“以地代人。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徽官豹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世说新语.,自新》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平原代陆机,清河代陆云。”王力先生上述例旬恰好是课文中的句子,因此课文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其四,在诸葛亮的《出师表》(P83)一文,编者将“陟罚臧否,”解释为:升降官史,评论善恶。”这种解释不恰当,因为:“陟罚臧否”是两个谓语和两宾语并列而成的动宾短语(其成分为:陟罚臧否),翻译戒现代汉语时,应把个动词所对应的宾语,一一对号,使之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陟臧翌虿)。是该旬应译为:提升好的,处罚坏的。
其五:在诸葛亮的《出师表》(P84)一文中,编者将“兴复汉室”解释为:使汉朝兴盛”。这种解释不恰当,因为“兴复”是两个动词并剜豹短语,课文只解释了“兴”而对“复”没有解释。“夏”是“恢复”。该句应翻译为:“使朝恢复并兴盛”。因为诸葛亮辅佐的是三国时蜀汉的君主刘禅。诸葛亮辅佐后刘禅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要恢复刘家先袒一刘邦建立的汉,刘秀建立的东汉华夏大一统的天下。因此,“兴”“复”是两个词,是表示种行为。“兴”是兴盛,“复”是恢复。当然,先有恢复;后有兴盛。因此,兴汉室,应翻译为:使汉朝恢复并兴盛。
其六:杜甫的《月夜》(Pl28)诗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句中“湿”、“寒”,编者解释为:“写想象中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的情景。云,形容发的稠密蓬松。因为有夜雾笼罩着发鬟,所以把雾说戒香雾。玉臂,洁白光滑如玉的手臂。湿、寒二字暗示其妻在秋夜望月已久”。这种解释不恰当,其误有三:一是把“云鬟”分割,只解释“云”,不恰当。因为“云鬟”是古代的一种发型。二是把“玉臂”解释成洁白的手臂,不恰当;应为光洁如玉的臂膀;三是该旬中的“湿”和“寒”分别是古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该句的句子成分应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从上面两句成分标记中,我们不难看出,“香雾”和“清辉”分别作主语,“湿”和“寒”分别作谓语,“云鬟”和“玉甓”分别作宾语(宾语提前)。因此,该旬可译为:香雾使云鬟湿润,清冷的月光馒光洁如玉的臂膀寒冷。
其七: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P132)中的“共娣娟”,编者解释为:“共赏明月。婵娟,本指美好的姿态,这里指明月。”这种解释有误。因为“婵娟”是借代修辞手法,代明月。“共婵娟”的句子成分为:[共]婵娟。从上述句子成分标记法,我们可以看出,“婵娟”作谓语,“共”作状语。“婵娟”是名词动用,意为“观赏明月”。因此,“共婵娟”,应译为:遥远相离的夫妻一起观赏明月。
其八:岑参的《逢入京使》(Pl42)中的“双袖龙钟汨不千”中的“龙钟”,编者解释为:“泪水缀多的样子”。这种解释不恰当,应该是“湿透”。因为诗人的本意是“两条袖子攒泪湿透了,眼泪还没有擦干,从而表现诗人远离京城,远离亲人,去万里之外的边塞上任,而向东望故圆路漫漫时的极度眷恋和悲伤的情愫。
其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l44)中的“洁巾”,编者解释为:“泪湿衣巾”,不恰当。因为“沾巾”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流泪。因为人们哭啼时,常用衣袖或手绢来揩。因为“儿女共沾巾”一句的句子成分是:儿女[共]沾巾。从前面的该旬成分标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儿女”作主语,“沾”作谓语,“共”作状语,“巾”作宾语。因此可知,该旬意思应为: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离别时,和妻儿一起哭哭啼啼。
其十:刘禹锡的《陋室铭》(pl79)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中的“丝竹”编者解释为:“本指用丝竹材料制作的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指达官贵入家的乐声。”这种解释既嗲嗦,又不准确。因为这里的“丝竹”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是用“丝竹”代音乐。因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婿(p1366)有如是论述:“以具体代抽象”。‘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鞋l常用做音乐的器材‘丝竹’等作为‘音乐’的代称;无丝竹之乱耳,絮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上述王力先生所举的例句,恰好是课文中的句子。因此,课文申解释是错误的。
其十一:在刘禹锡的《陋室铭》(p179)-文中,编者将“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中的标点加错了,本应是“?弦,而课本为“!”。因为该旬是古汉语疑问旬的宾语提前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p280)有这样的论述:“几张表示反问的习镄说法:第一‘不亦……乎’。第二‘何以……为’。第三‘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昵’?”
卣此可知,“何陋之有”中的句末标点,应是“?”号,丽不是“!”。
其十二:编者在《桃花源记>(P206)-文中,对“阀今是何世,乃不知又汉,无论魏、晋。”一句的注释中,不但将标点符号用错(“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该旬中“魏”的后面应是逗号,而不是顿号。因为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p434)标点符号的用法中,有这样的论述:“点号(、,;。?!)因所表示的停顿长短可分为不同的级,即。?:>;>,>、。一个句子露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几种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层次来。倘其中某种点号有了改变,那么其他点号也往往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递升或递降。”因为该句末尾是句号,因此,“魏”的后面应是逗号,面不是顿号。于是该句前面一句中“乃不知有汉”的后蔼应是分号,才能标明,前面所说的“汉”与后面的“魏”是并列关系,这样课文中该旬的标点应为:阀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也将该旬中的“魏”错释为“魏朝”。因为从课文前面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入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话中,可以推知桃花源中的入来此所经历豹朝代为:秦朝一汉朝(西汉——东汉)一三国(魏、蜀、吴)一晋朝。因此,说他们在桃花源居住所经历的朝代应称“三匡”,而不能说是“魏朝”。因为大凡学过中国历史者都知道,“三国”时,中国分为魏、蜀、吴三个小国。因此,这里的“魏”是指朝代,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应译为“三国”、丽不能称是魏朝”。
以上本人列举论证了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古诗文注释及标点符号的十二处错误,希望该套教材再版时,能将上述错误予以纠正,因为教科书是神圣的,她是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载体,不能有丁点疏漏。不要说对课文中的每一个注释,应进行认真查证核实,以求确凿无误;哪惦一个标点符号,也要认真推敲,不能掉以轻心,乱点“鸳鸯谱”;以免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而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恳切希望方家对本人上论证,提出宝贵批评意见。
其一,编者将司马光的《隆中对》(P67)中的“此殆无所以姿将军也”一句,解释为:“这大概是上天所用来资助将军的”说法不准确。匿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潞(P364),对指示代词“所”的用法,有这样豹论述:“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裢’‘以’‘魇’‘舆’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这里的“所以”是“表示的方式”。该句应翻译为:这恐怕是上天用来资助您的方式。
其二:在罗贯中的《三顾茅庐》,(P78)中编者将“簟食壶浆”错解为:“意为提着饭食羹汤慰劳军队。”因为王力先生主编豹《古代汉语》第一紧(P34)有这样的论述:“普通名词闵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待入的惑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这里的“箪”和“壶”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该句可译为:用箪装着饭食,用壹盛着羹汤,慰劳军队。
其三:在刘义庆鲍《周处》(P80)一文中,编者对“平原不在,正见清河”,解释为:“平纂”指陆枧,“清河”指陆云。课文虽然所指对象没错,但这耪说法不恰当,因为没有讲清缘由。因为这里的“平原”“清河”是地名,是古汉语借代修辞手法中豹“以地代人”,即做官之地代做官的人。因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船(PI36),曾有这样的论述:“以地代人。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徽官豹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世说新语.,自新》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平原代陆机,清河代陆云。”王力先生上述例旬恰好是课文中的句子,因此课文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其四,在诸葛亮的《出师表》(P83)一文,编者将“陟罚臧否,”解释为:升降官史,评论善恶。”这种解释不恰当,因为:“陟罚臧否”是两个谓语和两宾语并列而成的动宾短语(其成分为:陟罚臧否),翻译戒现代汉语时,应把个动词所对应的宾语,一一对号,使之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陟臧翌虿)。是该旬应译为:提升好的,处罚坏的。
其五:在诸葛亮的《出师表》(P84)一文中,编者将“兴复汉室”解释为:使汉朝兴盛”。这种解释不恰当,因为“兴复”是两个动词并剜豹短语,课文只解释了“兴”而对“复”没有解释。“夏”是“恢复”。该句应翻译为:“使朝恢复并兴盛”。因为诸葛亮辅佐的是三国时蜀汉的君主刘禅。诸葛亮辅佐后刘禅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要恢复刘家先袒一刘邦建立的汉,刘秀建立的东汉华夏大一统的天下。因此,“兴”“复”是两个词,是表示种行为。“兴”是兴盛,“复”是恢复。当然,先有恢复;后有兴盛。因此,兴汉室,应翻译为:使汉朝恢复并兴盛。
其六:杜甫的《月夜》(Pl28)诗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句中“湿”、“寒”,编者解释为:“写想象中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的情景。云,形容发的稠密蓬松。因为有夜雾笼罩着发鬟,所以把雾说戒香雾。玉臂,洁白光滑如玉的手臂。湿、寒二字暗示其妻在秋夜望月已久”。这种解释不恰当,其误有三:一是把“云鬟”分割,只解释“云”,不恰当。因为“云鬟”是古代的一种发型。二是把“玉臂”解释成洁白的手臂,不恰当;应为光洁如玉的臂膀;三是该旬中的“湿”和“寒”分别是古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该句的句子成分应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从上面两句成分标记中,我们不难看出,“香雾”和“清辉”分别作主语,“湿”和“寒”分别作谓语,“云鬟”和“玉甓”分别作宾语(宾语提前)。因此,该旬可译为:香雾使云鬟湿润,清冷的月光馒光洁如玉的臂膀寒冷。
其七: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P132)中的“共娣娟”,编者解释为:“共赏明月。婵娟,本指美好的姿态,这里指明月。”这种解释有误。因为“婵娟”是借代修辞手法,代明月。“共婵娟”的句子成分为:[共]婵娟。从上述句子成分标记法,我们可以看出,“婵娟”作谓语,“共”作状语。“婵娟”是名词动用,意为“观赏明月”。因此,“共婵娟”,应译为:遥远相离的夫妻一起观赏明月。
其八:岑参的《逢入京使》(Pl42)中的“双袖龙钟汨不千”中的“龙钟”,编者解释为:“泪水缀多的样子”。这种解释不恰当,应该是“湿透”。因为诗人的本意是“两条袖子攒泪湿透了,眼泪还没有擦干,从而表现诗人远离京城,远离亲人,去万里之外的边塞上任,而向东望故圆路漫漫时的极度眷恋和悲伤的情愫。
其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l44)中的“洁巾”,编者解释为:“泪湿衣巾”,不恰当。因为“沾巾”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流泪。因为人们哭啼时,常用衣袖或手绢来揩。因为“儿女共沾巾”一句的句子成分是:儿女[共]沾巾。从前面的该旬成分标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儿女”作主语,“沾”作谓语,“共”作状语,“巾”作宾语。因此可知,该旬意思应为: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离别时,和妻儿一起哭哭啼啼。
其十:刘禹锡的《陋室铭》(pl79)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中的“丝竹”编者解释为:“本指用丝竹材料制作的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指达官贵入家的乐声。”这种解释既嗲嗦,又不准确。因为这里的“丝竹”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是用“丝竹”代音乐。因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婿(p1366)有如是论述:“以具体代抽象”。‘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鞋l常用做音乐的器材‘丝竹’等作为‘音乐’的代称;无丝竹之乱耳,絮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上述王力先生所举的例句,恰好是课文中的句子。因此,课文申解释是错误的。
其十一:在刘禹锡的《陋室铭》(p179)-文中,编者将“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中的标点加错了,本应是“?弦,而课本为“!”。因为该旬是古汉语疑问旬的宾语提前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p280)有这样的论述:“几张表示反问的习镄说法:第一‘不亦……乎’。第二‘何以……为’。第三‘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昵’?”
卣此可知,“何陋之有”中的句末标点,应是“?”号,丽不是“!”。
其十二:编者在《桃花源记>(P206)-文中,对“阀今是何世,乃不知又汉,无论魏、晋。”一句的注释中,不但将标点符号用错(“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该旬中“魏”的后面应是逗号,而不是顿号。因为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p434)标点符号的用法中,有这样的论述:“点号(、,;。?!)因所表示的停顿长短可分为不同的级,即。?:>;>,>、。一个句子露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几种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层次来。倘其中某种点号有了改变,那么其他点号也往往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递升或递降。”因为该句末尾是句号,因此,“魏”的后面应是逗号,面不是顿号。于是该句前面一句中“乃不知有汉”的后蔼应是分号,才能标明,前面所说的“汉”与后面的“魏”是并列关系,这样课文中该旬的标点应为:阀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也将该旬中的“魏”错释为“魏朝”。因为从课文前面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入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话中,可以推知桃花源中的入来此所经历豹朝代为:秦朝一汉朝(西汉——东汉)一三国(魏、蜀、吴)一晋朝。因此,说他们在桃花源居住所经历的朝代应称“三匡”,而不能说是“魏朝”。因为大凡学过中国历史者都知道,“三国”时,中国分为魏、蜀、吴三个小国。因此,这里的“魏”是指朝代,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应译为“三国”、丽不能称是魏朝”。
以上本人列举论证了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古诗文注释及标点符号的十二处错误,希望该套教材再版时,能将上述错误予以纠正,因为教科书是神圣的,她是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载体,不能有丁点疏漏。不要说对课文中的每一个注释,应进行认真查证核实,以求确凿无误;哪惦一个标点符号,也要认真推敲,不能掉以轻心,乱点“鸳鸯谱”;以免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而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恳切希望方家对本人上论证,提出宝贵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