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谐与否事关社会是否和谐。因此,作为新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前面,发挥带头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身心愉悦、和睦团结的校园环境,塑造干事创业、人心向上的健康氛围。
【关键词】新型人际关系;师、生互动平等;领导、教师互动合作;学校、家长互动理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理念,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才能培养出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创新和协作精神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我们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重视小学校园的建设;而农村小学本身具有地理、人文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条件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农村小学和谐校园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老师、学生、家长三要素的和谐发展及互动,才能实现和谐治校。
一、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原则
作为校园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心情舒畅,对工作的焦虑感下降,心灵在这和谐关系中获得满足,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
在农村小学中,学生年龄较小,单纯且无知,也不象城里小孩从小就见识广,在他们眼中老师是权威型的人物,一般对老师是敬重兼畏惧心理;但有的老师自视高学生一等,端起先生的架子,板着面孔,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因此,要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时时处处展开平等对话,要让学生敢说话,要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
二、领导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原则
一般学校由校长、书记、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教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三者合作才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一,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甚为重要。作为一校之长,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心中既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既要以法治校,制定规章制度,又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第二,作为领导班子的成员,既要相互尊重,以诚相见,各尽其职,各显其能,以维护班子内部的和谐团结,在校长、书记的带领下管理好整个校园;又要作风正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领导班子的亲和力,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
第三,教师之间的和谐发展。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就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年轻教师要向年老教师讨教育人经验,年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人是双重身份,比如有的既是领导班子成员,又是教师;有的既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又是另外一个班的科任老师;有的既教语文,又教数学,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建设和谐校园,这三个教育主体内部的和谐及角色关系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理解”原则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实现学校与家长和谐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会因为家长职业与学识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班主任、科任老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形成共识,对学校实行的政策和措施给家长做必要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对学校产生的误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很多学生的家长要么是农民,要忙农活,要么是家长出外打工,小孩由爷爷奶奶抚养,作为父母是不了解也不怎么关心小孩的学习和成长的,而不是象城市的小学生的家长经常主动和老师沟通。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这点不同,理解家长的难处,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也争取家长的理解。
学校和家长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家长会”和“家访”同时进行,但是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时间和机会,例如召开家长会要避开农忙时节,去学生家“家访”也可选择学生生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从而增加师生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间的理解。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特别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
构建和谐的农村小学校园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要认识到农村小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导下,坚持平等、合作、理解原则,注重老师、学生、家长间的良性互动。
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还需要采取不同措施,这需要我们每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添砖加瓦来完善它,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身心愉悦、和睦团结的校园环境,塑造干事创业、人心向上的健康氛围。
【关键词】新型人际关系;师、生互动平等;领导、教师互动合作;学校、家长互动理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理念,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才能培养出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创新和协作精神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我们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重视小学校园的建设;而农村小学本身具有地理、人文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条件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农村小学和谐校园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老师、学生、家长三要素的和谐发展及互动,才能实现和谐治校。
一、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原则
作为校园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心情舒畅,对工作的焦虑感下降,心灵在这和谐关系中获得满足,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
在农村小学中,学生年龄较小,单纯且无知,也不象城里小孩从小就见识广,在他们眼中老师是权威型的人物,一般对老师是敬重兼畏惧心理;但有的老师自视高学生一等,端起先生的架子,板着面孔,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因此,要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时时处处展开平等对话,要让学生敢说话,要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
二、领导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原则
一般学校由校长、书记、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教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三者合作才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一,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甚为重要。作为一校之长,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心中既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既要以法治校,制定规章制度,又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第二,作为领导班子的成员,既要相互尊重,以诚相见,各尽其职,各显其能,以维护班子内部的和谐团结,在校长、书记的带领下管理好整个校园;又要作风正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领导班子的亲和力,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
第三,教师之间的和谐发展。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就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年轻教师要向年老教师讨教育人经验,年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人是双重身份,比如有的既是领导班子成员,又是教师;有的既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又是另外一个班的科任老师;有的既教语文,又教数学,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建设和谐校园,这三个教育主体内部的和谐及角色关系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理解”原则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实现学校与家长和谐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会因为家长职业与学识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班主任、科任老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形成共识,对学校实行的政策和措施给家长做必要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对学校产生的误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很多学生的家长要么是农民,要忙农活,要么是家长出外打工,小孩由爷爷奶奶抚养,作为父母是不了解也不怎么关心小孩的学习和成长的,而不是象城市的小学生的家长经常主动和老师沟通。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这点不同,理解家长的难处,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也争取家长的理解。
学校和家长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家长会”和“家访”同时进行,但是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时间和机会,例如召开家长会要避开农忙时节,去学生家“家访”也可选择学生生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从而增加师生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间的理解。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特别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
构建和谐的农村小学校园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要认识到农村小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导下,坚持平等、合作、理解原则,注重老师、学生、家长间的良性互动。
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还需要采取不同措施,这需要我们每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添砖加瓦来完善它,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