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秋天的一个雨夜,音乐伴着畅想,不知是哪个音符触动了我的思絮,似乎灵魂正呼唤着原始的依托,大地寻找着离家的游子。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了乐曲中的山间小溪,好象光影落在相纸上的些许响动,在空旷心宇间汇聚成了壮美画卷。 在音乐的感染下,我用相机诉说心灵中的影象结构和情节,模特演变出的各种姿态穿过镜头,越过快门落在感光胶片上。 音乐还在回响,情绪开始淡化,望着待冲的胶片,就像秋天的果实即将瓜熟蒂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一个雨夜,音乐伴着畅想,不知是哪个音符触动了我的思絮,似乎灵魂正呼唤着原始的依托,大地寻找着离家的游子。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了乐曲中的山间小溪,好象光影落在相纸上的些许响动,在空旷心宇间汇聚成了壮美画卷。
在音乐的感染下,我用相机诉说心灵中的影象结构和情节,模特演变出的各种姿态穿过镜头,越过快门落在感光胶片上。
音乐还在回响,情绪开始淡化,望着待冲的胶片,就像秋天的果实即将瓜熟蒂落。
其他文献
吴砚华:“卫卫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个名牌编辑室了,2000年你编辑出版的几本书(《麦客》、《流坑》、《漫游徽居》、《伦敦的日子》)都受到了普遍好评,其中《麦客》、《流坑》都上过《大众摄影》“好书推荐”栏目。但我发现你把书分成了派系。 葛卫卫:象《流坑》、《漫游徽居》属于中国摄影文化系列画册中的“历史留痕”部分;而《伦敦的日子》属于“影人自叙”部分。划分的依据是内容,把纯粹客观地
《魅力摄影》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本书。 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与作家不一样,作家出一本书就要全心全意为这本书思考,努力。摄影师每天都在工作,出书只不过是将他优秀的作品编辑结集,所以没那么深刻。让时尚广为流传出书是个好办法。因为是时尚摄影作品,就更不能所谓“厚积薄发”,摄影师的思考与时间应该是同步的,只思考,没有实践,那么,本来很时尚的东西,放一放就落伍了,不要让时尚过时。 其实出书也是摄影师赚钱的一个
陈铎简介:生于1939年,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时开始业余摄影。1958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当演员。1960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从事专业摄影工作,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舞台等剧照拍摄工作,并为电视节目提供节目预告照片。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62年,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摄影组长。1979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任业务秘书、演员兼摄影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为电视主持
2000年7月,正是“流火”季节,秦军校来西安送给我一本《婚俗与丧俗》画册,接过书沉甸甸的。因他另有应酬,相互没有交流。可我能感到他很热,像西安的天气。 当我再翻这本书时,已是隆冬,窗外飘着雪花。这一热一冷,突然使我感到秦军校拍摄与自编婚俗与丧俗的良苦用心。人生在世,虽说只有生死二字,却由此引发了说不清的生命谜,数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人一生中,结婚与丧葬是天大的事情。一喜一悲,一红一白,就像
某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大家正为金牌效应争得面红耳赤。其时,一位学摄影不久的老同志突然提出如何衡量、认证摄影家“果位”的问题,场上顿然一片宁静,“金牌之争”好象变得毫无意义,“淡出屏幕”。 老同志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称摄影家?摄影家的标准是什么?获个金牌就可以称摄影家吗? 初看问题很简单,实则谁也难以做出权威的回答。 笔者当时在场,不揣冒昧贡献愚见:金牌只是对某作品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认可。张三是不是
美国摄影家埃利奥特·彼特(1901-1990年)从十三岁就拿起相机,但在大学期间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开始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3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41年,埃利奥特就采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他用彩色胶片,表现自然界各种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微妙细致的色彩,例如羽毛、岩石、树叶。1979年,埃利奥特的彩色系列作品首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贾国荣 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69年从军入伍; 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编辑,后担任摄影记者 香港回归前夕任香港分社任摄影部主任; 2000年返回北京,现任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2001年出版新闻摄影作品集《难忘的中国》。 记者:虽然你这本书只是一本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可是当我最早在香港见到它的打样时(此书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
《切片》 多年前黄永玉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件事:在他主持毛主席纪念堂内设计时,庞熏琴教授设计了一幅绒绣画,当工艺厂的女工绒绣制作完成以后,虽然与庞教授的画稿丝毫不差,但他仍不满意又不知道原因,于是请黄先生去看看。黄先生看了绒绣画以后,把它翻了过来请庞教授看背面,由于绒绣女工在制作时只注意了画面的平整,而背面的线头被剪得长短不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庞教授惊呆了。 庞教授说:这是反面呀! 黄永
写下这样的标题介绍一位新加坡摄影家,似乎让人感到很突兀,因为一提到新加坡,就会使人想到那花园般精巧的城市;一提到新加坡摄影,就会使人想起那温文尔雅的光线所营造的一种浓郁的沙龙气氛。 我与美寅先生的相识缘于书画,他是新加坡著名的收藏家,而且非常热衷于艺术事业的推广,出画册、办展览,艺术界的朋友很多都得到过他的资助。在我的最初印象中,他是一个精通书画,热心公益的收藏家。 一次在他新加坡的寓所艺林堂
摄这张照片是雍和在2000年12月31日深夜至1月1日凌晨拍摄的。可谓是一张跨世纪的作品了。 照片背景是很常规的。那个时节,酒吧咖啡馆里的人们在狂欢,街面上灯火通明。而相隔不远的工地上,民工们正在拆旧房子。 雍和把现场与工人聊天的话讲给我听: 问:元旦过节,怎么也不休息啊?回答:我们加班,有任务。问:没想过要回家看看么?回答:谁不想啊?但是任务要紧。再问:任务怎么比回家还要紧呢?再回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