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音响、时间、情感的艺术,音乐也是表演的艺术。音乐教师的表演能力体现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本文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和发展教师的音乐表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歌唱能力 演奏能力 培养
音乐是音响、时间、情感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表达方式。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此,音乐教师必需要有良好的表演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表演能力,主要包括歌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两个方面。
一、关于歌唱能力的培养
人声最优美、最自然、最富有表现力,也最易被人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儿童进行启蒙性的音乐教育都要先从唱歌开始教起。所以,音乐教学离不开唱歌,教唱歌是音乐教师的重头戏。音乐表演需要二度创作,好的表演让人百听不厌,让学生在歌声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审美感受。所以,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演唱能力特别关注和感兴趣。音乐教师的每一句教唱,尤其是完整、动听的范唱,都是在表达音乐的含义和揭示音乐的情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唱歌,而是用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和学生一起用歌声来表现美、创造美。如果音乐教师不但在音乐教学中用美的声音来感染学生,还能以完美的表演登台演出,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应通过范唱,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完整艺术形象,并通过对歌曲的介绍、分析和处理,生动地提示歌曲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的歌唱。”作为要范唱、教唱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方法,它包括姿态正确,呼吸自然,发声圆润有情,咬字、吐字清晰等;还要有良好的节奏、节拍、音准感,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歌曲的分析能力(包括歌词)。这是唱歌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用优美的歌声打动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歌唱”。如何获得美妙的声音?美妙的声音来自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歌唱技巧的掌握,不仅是看书所能解决的,它主要靠老师的训练和示范。声乐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体系,靠天赋或自修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极为困难的。掌握歌唱技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正规化的专业训练,由声乐教师教;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有演出经验的歌唱演员学习;经常在钢琴、风琴伴奏下练习发声方法和歌唱;向戏曲演员一样到野外“亮嗓”;多用心、动脑寻找正确的声音位置,建立一个积极、主动的歌唱“感觉”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歌唱是人体多种机体的联合运动,主要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腔体等,它们通过运动神经的作用而协调一致。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首先要学习声乐基本理论知识。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善于鉴别自己和学生的声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訓练的主要内容是:1.正确的唱歌姿势。歌唱时身体无论坐与站都要自然,端正、胸要微挺、目要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坐时手要放在膝上,站时手要放在腿的两侧。2.掌握好呼吸。有些声乐专家强调“唱歌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可见,唱歌中呼吸的重要性。良好的呼吸方法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音色、音量、力度、速度和情感表达。例如:横膈肌的气息支持充足,可给喉头的自由动作提供有利条件;横膈膜的气息支持不足,就可能影响喉头自由动作。合理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空气由口鼻同时吸入肺部,胸腔自然挺起,腹部肌肉和下肋骨扩张。歌唱时腹部要保持紧张状态,使横隔膜控制气流。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使气息有控制地呼出。3.要有美的声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对美的声音的最好概括。美的声音是自然、圆润的,是纯正而没有杂质的,是富有表情和感染力的。这不单纯是教授和练习可以得到的,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经常参加和观赏不同形式的演出,通过录音机、电视机等音响媒体欣赏具有较高水准的音乐会,尤其是多听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歌剧音乐等,全面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为获得美的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碰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音量问题,唱歌时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喊唱,这样很容易造成声音器官的损伤;但也不能长时间的弱唱,因为它不能使发声器官得到应有的锻炼,并导致声音减弱、音域狭窄等现象。二是音准问题,影响音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视唱、听音不过关或歌唱时呼吸错误等。三是音色问题,以追求自然、优美为目标,注意中学生变声期的生理保护。四是音域问题,训练中应当遵循从中声区开始,要规定科学的音域范围,小学低年级从d1到c2;中年级从c1到d2、e2;高年级从a到e2。五是歌唱时间问题,保护发声器官,切忌唱歌时间过长,以致发声器官损伤。六是节奏问题,唱不整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学生节奏感差以及教师要求不严格、不统一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教师要指挥学生演唱或边打拍子边唱歌,跟着伴奏唱,或分成若干小组演唱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培养学生的歌唱发声技能的同时,应把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把理解歌曲、表现歌曲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妙,领略艺术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教育。学习唱歌及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学习他人创作音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的手段感染别人的过程。因此,唱歌教学绝不是单纯学习唱歌,而是要学会唱好每一首歌,学会有理解有表现的歌唱。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就已逐步纳入音乐教学计划。所以,音乐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合唱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与训练能力。训练合唱的基本步骤是先从齐唱、轮唱开始,然后在进入二声部、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合唱。合唱教学总的要求是音色统一、音量均衡、声音协调、节奏同步、配合默契,把培养学生的和声感与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放在第一位。合唱的形式根据音色的分类分为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合唱中还包括轮唱、带有领唱的合唱等。各种合唱都可用乐器伴奏,也可不用伴奏,纯人声无伴奏的合唱叫无伴奏合唱。各种演唱形式,既可作为独立表演形式,也可与舞蹈、歌舞、戏剧等不同艺术手段结合起来,构成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二、关于演奏能力的培养
所谓演奏能力,就是指音乐教师演奏乐器的能力。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活动和音乐教育实践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演奏乐器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中外音乐教育实践证明:正确地使用音乐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听觉能力、掌握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强化理论知识记忆、获得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國当前经济状况与中小学教学之需来看,音乐教师掌握一两件键盘乐器至关重要。诸如钢琴、手风琴、风琴或电子琴。经济条件不佳的地区,特别是以兼职为主体的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也要熟练地掌握一两件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古筝之类。条件较好的学校,一定要组织起有一定规模的吹奏乐队或学生管弦乐队,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其他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演奏一些乐曲,对于提高器乐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及加强其音乐修养等方面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乐器的种类很多,音乐教师不可能都操作得得心应手,但对于钢琴、风琴或手风琴这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的常规乐器,必须有较好地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因为在实施音乐教学的时候,如乐理、视唱、听音、伴奏、排练、演出几乎处处都要使用这些键盘乐器,否则,是无法胜任教学的。对于其他常见的乐器有可能的话最好也能掌握其基本的操作原理,或通过学习乐器法等理论知识,了解其发音特点、音域范围、演奏方法和表现特征。知道如何在乐队中使用这些乐器和为这些乐器编写基本的配器乐谱。
熟练地掌握任何一件乐器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天才的音乐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并非是要成为乐器演奏家,而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工具为教学服务。因此,无论对于学生的合奏训练还是为自己演奏水平的提高,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音准训练:声音的准确是乐队演奏的基础。而影响音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不好,二是演奏技术欠佳,手指不到位等。2.节奏训练:要求有节奏、节拍感,节奏准确无误,协调一致。演奏法方面的训练:无论什么乐器首先要有正确的演奏姿势,要求弓弦乐器弓法一致,装饰音的指法一致,揉弦的速度与幅度一致;弹拨乐器的触指点及触弦方法要一致,轮指的出指要一致;管乐器的呼吸法要一致,装饰性的按指法要一致,颤音及震音要一致,吐音要整齐;加强对各种乐器连音与断音的训练。3.音色的训练: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追求优美的音色,知道如何去评价自己或同学的演奏音色,培养并提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保证各声部的音色统一、纯净、优美。4.速度的训练:特别注意弦乐的快弓及管乐的快吐的训练;保持慢速度时的稳定感;速度变化(渐慢或渐快)的训练;速度突然变化时要准确掌握新速度。5.力度的训练:扩大力度对比的幅度,做到能强能弱;加强力度突变的训练;力度渐变(渐强或渐弱)的训练,做到自然而无痕迹。6.和弦的协和训练:要有意识的演奏和弦,不要下意识的演奏和弦,要使每个队员都要了解所奏和弦的性质,明确自己所奏声部在该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注意和弦的变换及连接,做到声部进行的自然和流畅。7.声部平衡的训练:注意和弦声部的平衡与平行声部的平衡,各种乐器组成混合音色旋律时的平衡;正确处理旋律与伴奏之间的关系;演奏中声部的队员应特别注意倾听旋律及低音声部;演奏低音声部扩旋律声的队员应注意倾听中声部,只有在全体队员能相互听到所有声部的音响时,才可能有全乐队的良好平衡音响。
参考文献:
[1]曹理,李朴民.中学音乐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2]马东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3]罗树华.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邹爱民,马东风等.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歌唱能力 演奏能力 培养
音乐是音响、时间、情感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表达方式。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此,音乐教师必需要有良好的表演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表演能力,主要包括歌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两个方面。
一、关于歌唱能力的培养
人声最优美、最自然、最富有表现力,也最易被人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儿童进行启蒙性的音乐教育都要先从唱歌开始教起。所以,音乐教学离不开唱歌,教唱歌是音乐教师的重头戏。音乐表演需要二度创作,好的表演让人百听不厌,让学生在歌声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审美感受。所以,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演唱能力特别关注和感兴趣。音乐教师的每一句教唱,尤其是完整、动听的范唱,都是在表达音乐的含义和揭示音乐的情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唱歌,而是用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和学生一起用歌声来表现美、创造美。如果音乐教师不但在音乐教学中用美的声音来感染学生,还能以完美的表演登台演出,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应通过范唱,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完整艺术形象,并通过对歌曲的介绍、分析和处理,生动地提示歌曲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的歌唱。”作为要范唱、教唱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方法,它包括姿态正确,呼吸自然,发声圆润有情,咬字、吐字清晰等;还要有良好的节奏、节拍、音准感,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歌曲的分析能力(包括歌词)。这是唱歌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用优美的歌声打动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歌唱”。如何获得美妙的声音?美妙的声音来自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歌唱技巧的掌握,不仅是看书所能解决的,它主要靠老师的训练和示范。声乐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体系,靠天赋或自修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极为困难的。掌握歌唱技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正规化的专业训练,由声乐教师教;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有演出经验的歌唱演员学习;经常在钢琴、风琴伴奏下练习发声方法和歌唱;向戏曲演员一样到野外“亮嗓”;多用心、动脑寻找正确的声音位置,建立一个积极、主动的歌唱“感觉”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歌唱是人体多种机体的联合运动,主要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腔体等,它们通过运动神经的作用而协调一致。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首先要学习声乐基本理论知识。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善于鉴别自己和学生的声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訓练的主要内容是:1.正确的唱歌姿势。歌唱时身体无论坐与站都要自然,端正、胸要微挺、目要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坐时手要放在膝上,站时手要放在腿的两侧。2.掌握好呼吸。有些声乐专家强调“唱歌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可见,唱歌中呼吸的重要性。良好的呼吸方法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音色、音量、力度、速度和情感表达。例如:横膈肌的气息支持充足,可给喉头的自由动作提供有利条件;横膈膜的气息支持不足,就可能影响喉头自由动作。合理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空气由口鼻同时吸入肺部,胸腔自然挺起,腹部肌肉和下肋骨扩张。歌唱时腹部要保持紧张状态,使横隔膜控制气流。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使气息有控制地呼出。3.要有美的声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对美的声音的最好概括。美的声音是自然、圆润的,是纯正而没有杂质的,是富有表情和感染力的。这不单纯是教授和练习可以得到的,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经常参加和观赏不同形式的演出,通过录音机、电视机等音响媒体欣赏具有较高水准的音乐会,尤其是多听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歌剧音乐等,全面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为获得美的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碰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音量问题,唱歌时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喊唱,这样很容易造成声音器官的损伤;但也不能长时间的弱唱,因为它不能使发声器官得到应有的锻炼,并导致声音减弱、音域狭窄等现象。二是音准问题,影响音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视唱、听音不过关或歌唱时呼吸错误等。三是音色问题,以追求自然、优美为目标,注意中学生变声期的生理保护。四是音域问题,训练中应当遵循从中声区开始,要规定科学的音域范围,小学低年级从d1到c2;中年级从c1到d2、e2;高年级从a到e2。五是歌唱时间问题,保护发声器官,切忌唱歌时间过长,以致发声器官损伤。六是节奏问题,唱不整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学生节奏感差以及教师要求不严格、不统一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教师要指挥学生演唱或边打拍子边唱歌,跟着伴奏唱,或分成若干小组演唱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培养学生的歌唱发声技能的同时,应把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把理解歌曲、表现歌曲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妙,领略艺术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教育。学习唱歌及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学习他人创作音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的手段感染别人的过程。因此,唱歌教学绝不是单纯学习唱歌,而是要学会唱好每一首歌,学会有理解有表现的歌唱。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就已逐步纳入音乐教学计划。所以,音乐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合唱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与训练能力。训练合唱的基本步骤是先从齐唱、轮唱开始,然后在进入二声部、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合唱。合唱教学总的要求是音色统一、音量均衡、声音协调、节奏同步、配合默契,把培养学生的和声感与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放在第一位。合唱的形式根据音色的分类分为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合唱中还包括轮唱、带有领唱的合唱等。各种合唱都可用乐器伴奏,也可不用伴奏,纯人声无伴奏的合唱叫无伴奏合唱。各种演唱形式,既可作为独立表演形式,也可与舞蹈、歌舞、戏剧等不同艺术手段结合起来,构成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二、关于演奏能力的培养
所谓演奏能力,就是指音乐教师演奏乐器的能力。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活动和音乐教育实践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演奏乐器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中外音乐教育实践证明:正确地使用音乐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听觉能力、掌握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强化理论知识记忆、获得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國当前经济状况与中小学教学之需来看,音乐教师掌握一两件键盘乐器至关重要。诸如钢琴、手风琴、风琴或电子琴。经济条件不佳的地区,特别是以兼职为主体的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也要熟练地掌握一两件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古筝之类。条件较好的学校,一定要组织起有一定规模的吹奏乐队或学生管弦乐队,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其他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演奏一些乐曲,对于提高器乐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及加强其音乐修养等方面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乐器的种类很多,音乐教师不可能都操作得得心应手,但对于钢琴、风琴或手风琴这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的常规乐器,必须有较好地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因为在实施音乐教学的时候,如乐理、视唱、听音、伴奏、排练、演出几乎处处都要使用这些键盘乐器,否则,是无法胜任教学的。对于其他常见的乐器有可能的话最好也能掌握其基本的操作原理,或通过学习乐器法等理论知识,了解其发音特点、音域范围、演奏方法和表现特征。知道如何在乐队中使用这些乐器和为这些乐器编写基本的配器乐谱。
熟练地掌握任何一件乐器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天才的音乐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并非是要成为乐器演奏家,而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工具为教学服务。因此,无论对于学生的合奏训练还是为自己演奏水平的提高,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音准训练:声音的准确是乐队演奏的基础。而影响音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不好,二是演奏技术欠佳,手指不到位等。2.节奏训练:要求有节奏、节拍感,节奏准确无误,协调一致。演奏法方面的训练:无论什么乐器首先要有正确的演奏姿势,要求弓弦乐器弓法一致,装饰音的指法一致,揉弦的速度与幅度一致;弹拨乐器的触指点及触弦方法要一致,轮指的出指要一致;管乐器的呼吸法要一致,装饰性的按指法要一致,颤音及震音要一致,吐音要整齐;加强对各种乐器连音与断音的训练。3.音色的训练: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追求优美的音色,知道如何去评价自己或同学的演奏音色,培养并提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保证各声部的音色统一、纯净、优美。4.速度的训练:特别注意弦乐的快弓及管乐的快吐的训练;保持慢速度时的稳定感;速度变化(渐慢或渐快)的训练;速度突然变化时要准确掌握新速度。5.力度的训练:扩大力度对比的幅度,做到能强能弱;加强力度突变的训练;力度渐变(渐强或渐弱)的训练,做到自然而无痕迹。6.和弦的协和训练:要有意识的演奏和弦,不要下意识的演奏和弦,要使每个队员都要了解所奏和弦的性质,明确自己所奏声部在该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注意和弦的变换及连接,做到声部进行的自然和流畅。7.声部平衡的训练:注意和弦声部的平衡与平行声部的平衡,各种乐器组成混合音色旋律时的平衡;正确处理旋律与伴奏之间的关系;演奏中声部的队员应特别注意倾听旋律及低音声部;演奏低音声部扩旋律声的队员应注意倾听中声部,只有在全体队员能相互听到所有声部的音响时,才可能有全乐队的良好平衡音响。
参考文献:
[1]曹理,李朴民.中学音乐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2]马东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3]罗树华.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邹爱民,马东风等.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