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假设、发现或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物理知识和实验规律,已成为自主互动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 ;创造 ;兴趣 ;物理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假设、发现或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物理知识和实验规律,已成为自主互动教学的新模式。许多老师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建树。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1. 构建问题探究的常规模式
1.1 设计问题时目标、意识要明确。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师首先应明确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所有这些在设计供学生自学探究的问题中要有明确体现。
1.2 要创设适合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角色,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演示光“色散”现象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出现的鲜艳彩色光带,学生惊讶、赞叹溢于言表。演示“惯性”现象实验,鸡蛋没有随硬纸片飞出而是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进盛水的玻璃杯里,出乎学生意料、虚惊一场。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纸片随着杯口朝上翻转到朝下后却能托住满满的一杯水,学生并没有观察到有水滴下,感到妙趣横生。在对物理现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放映八月钱江涌潮的气派,以及涨潮、落潮现象。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不对物理感兴趣吗?能不提出一些疑问吗?
1.3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提出方法要得当。
提出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就能达到启而发、启而愤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实验时,虽然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但还是能听到声音,这时就要向学生点拨电线传声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会有错误的认识。在探究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时,就要向学生点拨到位,导体必须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产生感应电流,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调控学生的学习方法,避免因出现困难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1.4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对问题的探究方式也可分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模式进行。
例如:在探究瓶子中装份量不等的水,用嘴吹和用棒敲,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就可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便于得出结论。同时对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放弃帮助探究,而且要大胆的放,让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获取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可采用学生合作或师生互动参与的模式进行探究。
2. 营造实验探究的预设目标
2.1 实验目的要明确。
首先可让学生明确为解决什么问题而设计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使学生做到动手前有方向,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2.2 实验性质要分清。
初中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大致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尝试小实验、小制作等,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演示实验教师不能一言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讨论实验的结果和总结实验结论,甚至从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对分组实验,教师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对于尝试小实验,一般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所以应提倡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
2.3 要鼓励学生正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让学生尝试失败。
老师带着学生,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固然能完成实验任务,若要让学生体验从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乐趣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志品德,就必须正视实验中的挫折和失败,从而激励学生从困难和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找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2.4 单纯的动手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学生在做实验的活动中,如果一味地按照教师或文本指令进行操作,这只是一种“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的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创造思维的活动,应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尤其大脑思维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5 提倡大胆猜想实验结果,并鼓励能根据假设或猜想去改变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大胆地去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自然科学的很多东西来自猜想,甚至是假设。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通过猜想、假设,提出自然界中物质的组成。猜想和假设虽然有的不正确,但提出者必有他的一些推理过程,有他认为正确的“理论基础”,所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勇于探索知识的意志。
总之,新课标中的探究式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习惯,还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快感,对学生今后成长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主编:柳斌 中国物资出版社
[2] 《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主编:周宏 高长梅中国物资出版社
[3] 《说课与新课改》主编:宋乐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5
[5]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213
[6] 杨俊岭,等.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37-40
[7]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4
[8]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收稿日期:2011-10-29
【关键词】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 ;创造 ;兴趣 ;物理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假设、发现或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物理知识和实验规律,已成为自主互动教学的新模式。许多老师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建树。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1. 构建问题探究的常规模式
1.1 设计问题时目标、意识要明确。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师首先应明确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所有这些在设计供学生自学探究的问题中要有明确体现。
1.2 要创设适合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情境。
情境的创设要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角色,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演示光“色散”现象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出现的鲜艳彩色光带,学生惊讶、赞叹溢于言表。演示“惯性”现象实验,鸡蛋没有随硬纸片飞出而是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进盛水的玻璃杯里,出乎学生意料、虚惊一场。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纸片随着杯口朝上翻转到朝下后却能托住满满的一杯水,学生并没有观察到有水滴下,感到妙趣横生。在对物理现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放映八月钱江涌潮的气派,以及涨潮、落潮现象。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不对物理感兴趣吗?能不提出一些疑问吗?
1.3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提出方法要得当。
提出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就能达到启而发、启而愤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实验时,虽然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但还是能听到声音,这时就要向学生点拨电线传声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会有错误的认识。在探究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时,就要向学生点拨到位,导体必须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产生感应电流,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调控学生的学习方法,避免因出现困难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1.4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对问题的探究方式也可分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模式进行。
例如:在探究瓶子中装份量不等的水,用嘴吹和用棒敲,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就可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便于得出结论。同时对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放弃帮助探究,而且要大胆的放,让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获取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可采用学生合作或师生互动参与的模式进行探究。
2. 营造实验探究的预设目标
2.1 实验目的要明确。
首先可让学生明确为解决什么问题而设计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使学生做到动手前有方向,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2.2 实验性质要分清。
初中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大致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尝试小实验、小制作等,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演示实验教师不能一言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讨论实验的结果和总结实验结论,甚至从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对分组实验,教师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对于尝试小实验,一般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所以应提倡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
2.3 要鼓励学生正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让学生尝试失败。
老师带着学生,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固然能完成实验任务,若要让学生体验从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乐趣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志品德,就必须正视实验中的挫折和失败,从而激励学生从困难和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找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2.4 单纯的动手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学生在做实验的活动中,如果一味地按照教师或文本指令进行操作,这只是一种“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的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创造思维的活动,应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尤其大脑思维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5 提倡大胆猜想实验结果,并鼓励能根据假设或猜想去改变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大胆地去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自然科学的很多东西来自猜想,甚至是假设。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通过猜想、假设,提出自然界中物质的组成。猜想和假设虽然有的不正确,但提出者必有他的一些推理过程,有他认为正确的“理论基础”,所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勇于探索知识的意志。
总之,新课标中的探究式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习惯,还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快感,对学生今后成长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主编:柳斌 中国物资出版社
[2] 《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主编:周宏 高长梅中国物资出版社
[3] 《说课与新课改》主编:宋乐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5
[5]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213
[6] 杨俊岭,等.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37-40
[7]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4
[8]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收稿日期:201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