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由”和“必然”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对重要范畴,揭示的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多哲学家对其作了研究,但大多只是感性的探讨,没有形成广被认可的理性认识,而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里具体而深刻地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经典的指导。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和“必然”之间矛盾凸显,使现代生活中的“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自由”和“必然”也成为现代生活领域里的重要范畴。我们应该在科学技术以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上承认、认识并利用、突破“必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自由和必然;现代生活;范畴;《反杜林论》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2004705
“范畴”一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范畴指的是能“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1] 。它既是各种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自由”和“必然”作为哲学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揭示的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最高追求,但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会受到“必然”的制约和限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们对“自由”的不断追求和对“必然”的不断超越的过程。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与道德和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人活动的受制性也相应扩大,引起“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极大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使“自由”和“必然”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范畴。
一、对“自由和必然”的感性把握
“自由和必然”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对“自由和必然”的感性把握。
纵观整个哲学史会发现,在“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家总是认为自然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而精神则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毫不相关”[2]。在恩格斯之前,“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3]455。黑格尔认为,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承认了必然具有客观制约性,也暗示了必然是可以被认识和了解的;他还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将自由和必然看作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人首先受到必然的制约,在突破必然的过程中实现自由,“自由”也就是自由实现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认为,不能把自由和必然看作是绝对排斥的,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是辩证而深刻的,但由于其唯心主义立足点的局限性,把自由仅仅归结为对必然的认识,而又将必然看作一种绝对精神,没能唯物而具体地论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是他对“自由和必然”认识的不足之处。
在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问题上,还有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欧根·杜林先生。杜林认为,“自由”是“理性认识”和“本能冲动”的合力,这种合力是人通过主观可以事先估计的,因此,自由受人的主观支配,是主观意志的反映,是绝对的,和必然没有关系;他又认为,“自由”是“知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但这种动机“总是以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因此,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存在,是相对的。杜林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完全是自说自话、自相矛盾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对杜林错误观念的批判中,在《反杜林论》这一经典著作里全面阐述了对“自由和必然”的科学认识。
二、恩格斯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
1876年至1878年间,针对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庸俗经济学家杜林激烈并产生极坏影响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行,恩格斯被迫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下决心放下其他工作,着手来啃这一个酸果”,开始批判杜林的言论,全力反击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来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真正的科学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文本成果就是《反杜林论》[4]。在《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编的第十一节“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中,恩格斯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揭示和批判了杜林对“自由和必然”的错误认识,并在批判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自由和必然”的正确关系。
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455。他说:“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456这是恩格斯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义。
首先,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首先承认了这一点,才有谈论自由的可能。这也体现出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必然的支配下,事物和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灭亡,自由绝不能摆脱这种必然性,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自由,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愿意怎么干就能怎么干的绝对自由的人。只有承认客观规律(必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才能认识和运用它,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可见,承认客观必然性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
其次,认识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基础。在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规律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知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可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并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客观必然性就转化为自由。只有充分认识了客观必然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正像恩格斯所说:“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3]456可见,对客观必然性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再次,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标志。自由不仅仅只是在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达到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而更重要的在于人们根据已得到的正确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支配。人们认识世界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支配外部世界,使世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达到预期目的,才标志着人实现了自由;如果坐而论道,把理论束之高阁并不付诸实施,那么,即使认识再正确、理论再科学,也没有什么用,也绝不能说获得了自由。可见,运用客观必然性来改造、支配世界是自由的标志。
最后,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承认、认识和利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认识和实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相应地,自由也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456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把握和实践中,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简而言之,恩格斯认为,“必然”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并利用所认识的必然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个过程和达到的一种状态,人们对必然认识得越深刻,利用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改造得就越多,人的自由度就越大[5]。
三、现代生活中的“人”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生活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人们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无论是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家、康德本人,还是黑格尔、杜林,抑或是恩格斯,都是基于哲学和现实生活双重需要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代替人的劳动的工具极大丰富起来,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极大的延伸;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提升[6]。因此,“人”的本质能力在得到扩张的同时,又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现代生活中的“人”成为典型的“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一)现代生活世界的几个关键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世界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科技、道德和法律。
科技。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原本昂贵的电子奢侈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比如,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它们的出现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电话、手机、小灵通等成为公众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上网听歌、看电影、聊天、看新闻等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基本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教育的逐渐流行,使得受教育者足不出户就拥有了更多“充电”的机会;交通工具领域摩托车早已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小汽车也正在逐步进入百姓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表明科技的发展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道德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下的人们,以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道德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统治之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完善,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空隙,因此,道德的调节与支撑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道德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强权依然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存面临极大危机等全球问题时,相关的道德问题值得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反思。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即都是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公平,伸张的是正义,没有贫富与贵贱之分,没有感情和情理可讲,它是以原则和依据来判断是非正误的。现代社会总的来说是法制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注重依法治国,强调法的权威性,在现代生活世界里是必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现代生活中“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道德和法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它们在现代人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摆脱不了的“必然”的制约之下,一步步向“自由”的王国迈进。
1.科技使“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被机械化、电器化、电子化、信息化环绕,人日益成为“科技化”的“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着人类追求自由的进程。科技产品大大丰富和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使“人”变得更为“自由”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又充满惶恐和不安,不得不对自身追求自由的方式作出反思。科技产品弱化了人们的某些行为能力,使人们对其依赖增大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如“电脑控”、“手机控”等;同时,一些科技成果如核技术的超级摧毁力,克隆技术给伦理道德提出史无前例的难题等,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潜在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又束缚了人的发展,导致“必然”的限制。
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自然界对人的束缚和奴役,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非人性化的因素,当它缺乏正确的引导时,就必然会走向异化。人要突破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必然”性限制,获得更“自由”的发展,理论上能够进行可行性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为此本文仅从发展科技的目的进行简略阐释。 现实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一切都应该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因此,科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背离这一终极目标,科技的发展就可能会演变成人类的灾难。“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7]作为与人文精神相对应而存在的科学精神,其目的应该与人文精神一致,把价值取向放在对人本身的关注上,以人的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为目的,给科学套上“人”的缰绳,才能使其“必然”的一面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促进人的真正解放。
2.道德和法律使“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和法律作支撑,人类的进步也需要道德和法律作支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就是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论及“自由和必然”的。在现代文明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导方向,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人的意志和行为要受到客观必然性的支配,重要的体现就是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得失取舍必须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和法律;另一方面,人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尤其是在道德制约上,这体现出了“必然”制约下人的“自由”方面。
现代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都应该以道德为界限,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德法并存,使道德和法律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但道德和法律的必然性制约又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驱使和维持的一套软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的“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强调的是“他律”。因此,或许有人会认为,道德制约下的人是相对自由的,而法律制约下的人是绝对不自由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的制约,“自由”永远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只有“必然”是绝对的。道德没有强制力作保障,看起来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遵守或不遵守,选择不遵守的人在眼前看来是自由了,但这种自由只是短暂的,长远看来其实是不自由;法律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受到制裁,眼前看来是不自由的,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保证了更多的自由。比如,一个不遵守道德的人,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对他们的自由造成危害,因而很可能遭到他们的唾弃,在舆论和人言的压力下,他(她)会感觉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一个遵守法律的人,虽然在法律的限制之下不能做一些事或必须做一些事,但这既是对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也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在道德和法律的“必然”制约之下,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自身的“自由”,但却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和保障,如果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道德和法律,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更多的相对的自由。
道德和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人类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都应该得到加强和建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有时候会出现矛盾而无法协调融合,比如,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依靠人的自主自觉来化解矛盾,因而更多需要的是道德,一旦仅靠道德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时,就需要法律来弥补道德的无奈和不足。因此,道德需要法律,法律也需要道德。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护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去维护法律;我们需要道德的支撑,也有理由去捍卫道德的力量。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的“必然”制约中实现人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总之,正确把握“自由和必然”这一哲学领域里的基本问题和现代生活的重要范畴,理清“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使更多的“必然”为“自由”服务,促进全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最终飞跃。
参考文献:
[1]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
[2]张传湘,王修和.黑格尔《小逻辑》趣话百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2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茂华,吴兴德.改革开放以来《反杜林论》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276.
[5]刘海涛.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下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15.
[6]康兰波.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与信息时代人的自由[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771.
[7]邱夕海,陈俊明.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伦理反思与道德重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8.
关键词:自由和必然;现代生活;范畴;《反杜林论》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2004705
“范畴”一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范畴指的是能“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1] 。它既是各种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自由”和“必然”作为哲学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揭示的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最高追求,但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会受到“必然”的制约和限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们对“自由”的不断追求和对“必然”的不断超越的过程。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与道德和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人活动的受制性也相应扩大,引起“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极大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使“自由”和“必然”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范畴。
一、对“自由和必然”的感性把握
“自由和必然”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对“自由和必然”的感性把握。
纵观整个哲学史会发现,在“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家总是认为自然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而精神则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毫不相关”[2]。在恩格斯之前,“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3]455。黑格尔认为,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承认了必然具有客观制约性,也暗示了必然是可以被认识和了解的;他还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将自由和必然看作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人首先受到必然的制约,在突破必然的过程中实现自由,“自由”也就是自由实现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认为,不能把自由和必然看作是绝对排斥的,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是辩证而深刻的,但由于其唯心主义立足点的局限性,把自由仅仅归结为对必然的认识,而又将必然看作一种绝对精神,没能唯物而具体地论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是他对“自由和必然”认识的不足之处。
在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问题上,还有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欧根·杜林先生。杜林认为,“自由”是“理性认识”和“本能冲动”的合力,这种合力是人通过主观可以事先估计的,因此,自由受人的主观支配,是主观意志的反映,是绝对的,和必然没有关系;他又认为,“自由”是“知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但这种动机“总是以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因此,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存在,是相对的。杜林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完全是自说自话、自相矛盾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对杜林错误观念的批判中,在《反杜林论》这一经典著作里全面阐述了对“自由和必然”的科学认识。
二、恩格斯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
1876年至1878年间,针对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庸俗经济学家杜林激烈并产生极坏影响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行,恩格斯被迫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下决心放下其他工作,着手来啃这一个酸果”,开始批判杜林的言论,全力反击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来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真正的科学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文本成果就是《反杜林论》[4]。在《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编的第十一节“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中,恩格斯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揭示和批判了杜林对“自由和必然”的错误认识,并在批判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自由和必然”的正确关系。
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455。他说:“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456这是恩格斯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义。
首先,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首先承认了这一点,才有谈论自由的可能。这也体现出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必然的支配下,事物和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灭亡,自由绝不能摆脱这种必然性,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自由,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愿意怎么干就能怎么干的绝对自由的人。只有承认客观规律(必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才能认识和运用它,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可见,承认客观必然性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
其次,认识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基础。在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规律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知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可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并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客观必然性就转化为自由。只有充分认识了客观必然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正像恩格斯所说:“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3]456可见,对客观必然性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再次,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标志。自由不仅仅只是在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达到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而更重要的在于人们根据已得到的正确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支配。人们认识世界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支配外部世界,使世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达到预期目的,才标志着人实现了自由;如果坐而论道,把理论束之高阁并不付诸实施,那么,即使认识再正确、理论再科学,也没有什么用,也绝不能说获得了自由。可见,运用客观必然性来改造、支配世界是自由的标志。
最后,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承认、认识和利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认识和实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相应地,自由也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456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把握和实践中,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简而言之,恩格斯认为,“必然”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并利用所认识的必然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个过程和达到的一种状态,人们对必然认识得越深刻,利用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改造得就越多,人的自由度就越大[5]。
三、现代生活中的“人”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生活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人们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无论是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家、康德本人,还是黑格尔、杜林,抑或是恩格斯,都是基于哲学和现实生活双重需要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代替人的劳动的工具极大丰富起来,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极大的延伸;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提升[6]。因此,“人”的本质能力在得到扩张的同时,又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现代生活中的“人”成为典型的“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一)现代生活世界的几个关键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世界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科技、道德和法律。
科技。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原本昂贵的电子奢侈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比如,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它们的出现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电话、手机、小灵通等成为公众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上网听歌、看电影、聊天、看新闻等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基本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教育的逐渐流行,使得受教育者足不出户就拥有了更多“充电”的机会;交通工具领域摩托车早已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小汽车也正在逐步进入百姓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表明科技的发展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道德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下的人们,以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道德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统治之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完善,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空隙,因此,道德的调节与支撑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道德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强权依然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存面临极大危机等全球问题时,相关的道德问题值得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反思。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即都是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公平,伸张的是正义,没有贫富与贵贱之分,没有感情和情理可讲,它是以原则和依据来判断是非正误的。现代社会总的来说是法制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注重依法治国,强调法的权威性,在现代生活世界里是必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现代生活中“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道德和法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它们在现代人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摆脱不了的“必然”的制约之下,一步步向“自由”的王国迈进。
1.科技使“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被机械化、电器化、电子化、信息化环绕,人日益成为“科技化”的“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着人类追求自由的进程。科技产品大大丰富和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使“人”变得更为“自由”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又充满惶恐和不安,不得不对自身追求自由的方式作出反思。科技产品弱化了人们的某些行为能力,使人们对其依赖增大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如“电脑控”、“手机控”等;同时,一些科技成果如核技术的超级摧毁力,克隆技术给伦理道德提出史无前例的难题等,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潜在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又束缚了人的发展,导致“必然”的限制。
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自然界对人的束缚和奴役,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非人性化的因素,当它缺乏正确的引导时,就必然会走向异化。人要突破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必然”性限制,获得更“自由”的发展,理论上能够进行可行性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为此本文仅从发展科技的目的进行简略阐释。 现实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一切都应该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因此,科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背离这一终极目标,科技的发展就可能会演变成人类的灾难。“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7]作为与人文精神相对应而存在的科学精神,其目的应该与人文精神一致,把价值取向放在对人本身的关注上,以人的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为目的,给科学套上“人”的缰绳,才能使其“必然”的一面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促进人的真正解放。
2.道德和法律使“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和法律作支撑,人类的进步也需要道德和法律作支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就是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论及“自由和必然”的。在现代文明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导方向,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人的意志和行为要受到客观必然性的支配,重要的体现就是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得失取舍必须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和法律;另一方面,人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尤其是在道德制约上,这体现出了“必然”制约下人的“自由”方面。
现代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都应该以道德为界限,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德法并存,使道德和法律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但道德和法律的必然性制约又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驱使和维持的一套软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的“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强调的是“他律”。因此,或许有人会认为,道德制约下的人是相对自由的,而法律制约下的人是绝对不自由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的制约,“自由”永远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只有“必然”是绝对的。道德没有强制力作保障,看起来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遵守或不遵守,选择不遵守的人在眼前看来是自由了,但这种自由只是短暂的,长远看来其实是不自由;法律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受到制裁,眼前看来是不自由的,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保证了更多的自由。比如,一个不遵守道德的人,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对他们的自由造成危害,因而很可能遭到他们的唾弃,在舆论和人言的压力下,他(她)会感觉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一个遵守法律的人,虽然在法律的限制之下不能做一些事或必须做一些事,但这既是对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也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在道德和法律的“必然”制约之下,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自身的“自由”,但却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和保障,如果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道德和法律,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更多的相对的自由。
道德和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人类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都应该得到加强和建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有时候会出现矛盾而无法协调融合,比如,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依靠人的自主自觉来化解矛盾,因而更多需要的是道德,一旦仅靠道德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时,就需要法律来弥补道德的无奈和不足。因此,道德需要法律,法律也需要道德。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护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去维护法律;我们需要道德的支撑,也有理由去捍卫道德的力量。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的“必然”制约中实现人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总之,正确把握“自由和必然”这一哲学领域里的基本问题和现代生活的重要范畴,理清“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使更多的“必然”为“自由”服务,促进全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最终飞跃。
参考文献:
[1]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
[2]张传湘,王修和.黑格尔《小逻辑》趣话百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2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茂华,吴兴德.改革开放以来《反杜林论》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276.
[5]刘海涛.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下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15.
[6]康兰波.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与信息时代人的自由[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771.
[7]邱夕海,陈俊明.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伦理反思与道德重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