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冠状动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促进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冠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IC-UTMD)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

方法

37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7,经冠脉注射生理盐水),冠脉注射组(IC组,n=10,经冠脉注射血管生成素Ang1质粒),IC-UTMD组(n=10,经冠脉注射Ang1质粒+UTMD)和IV-UTMD组(n=10,经静脉注射Ang1质粒+UTMD)。心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超声和心肌灌注造影。12 h后治疗组各取3只检测FITC荧光标记的Ang1在心肌组织中分布情况。1个月后心肌取材,Masson染色比较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Ⅷ因子和α-SMA定位新生血管,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

结果

12 h后,绿色荧光在IC-UTMD组最多(30.0%±3.5%),较IC组(15.2%±2.5%)和IV-UTMD组(20.9%±3.1%)明显增加(P<0.05);1个月后,IC-UTMD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较其他组缓慢,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IC-UTMD组心肌灌注强度比和灌注速率较其他组增高(P<0.05);Masson染色胶原纤维在对照组最多(60.0%± 6.1%),IC-UTMD组(35.2%±5.0%)明显减少;Ⅷ因子和α-SMA提示IC-UTMD组新生血管较其他组增加(P<0.05);Ang1 mRNA和蛋白表达在IC-UTMD组较IC组和IV-UTMD组增多(P<0.05)。

结论

IC-UTMD能提高Ang1质粒在梗死周边含量,从而增强基因转染效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左室重构;与IV-UTMD相比,IC-UTMD是一种更有效的转染方式。

其他文献
期刊
本刊主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通讯作者)指导博士研究生陈占国(第一作者)等在《PLOS ONE》(2015,10(3) e0122530,IF:3.534)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P-选择素(SELP)和 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水平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ICI)发病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 SELP、PSGL-1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布及其外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FG-E8)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研究显示,MFG-E8在冠心病(CHD)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 CHD 诊断标志物,也
目的:探讨携带线粒体ND1基因3497C>T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方法:对6个携带线粒体ND1基因3497C>T突变的LHON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对先证者进行
说明:1.本索引所录文章均发表于2015年第25卷《微循环学杂志》。2.本索引为分栏,栏目顺序不分先后,录入同一栏目的文章以原刊的出版顺序和排列为准。3.本索引作者署名为三人,超过
目的:探讨NMDA受体NR2A、NR2B亚基在戊四氮(PTZ)诱导慢性癫痫大鼠惊厥发作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PTZ组、PTZ+MK-801组、PTZ+NVP组、PTZ+If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术后患者不同膀胱残余尿量的护理方法.方法 依据FPFD术后患者不同膀胱残余尿量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患
目的探讨聚多巴胺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及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后对材料性能和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乳化挥发法制备PLGA多孔微载体,使用聚多巴胺对微载体进行表面改性并负载IGF-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试仪检测聚多巴胺改性前后PLGA多孔微载体的表面形貌结构、表面基团和亲水性,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采用BCA法检测改性前后
目的探讨机械力诱导氧化应激对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0月于本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例,术中取切除子宫的子宫旁韧带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系统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力学加载构建机械力加载模型。使培养板产生形变位移1 mm的加力大小定义为1 333 μstrain。加力大小分别为0 μstrain(0 mm)、1 333 μ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