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体育教学面临诸多批判,如教学中只注重基本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情感价值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基本技术却没有运动能力,上了九年的体育课却掌握不了一门基本技能,课堂教学成了“独自式教学”。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在进入校门之前已经具备了体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中的缄默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忽视学生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必然会将他们当作一无所知的人,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了知识的“传递者”。事实上,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也带来了从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经济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等。忽视这些缄默知识,只能导致它们缄默地发挥作用,一旦学生单方面所具有的缄默知识的影响导致所学知识无效,即会出现多次犯相同错误的情况。
分析学生所具有的经验、缄默知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排除对学习不利的缄默知识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在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求,取得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一 缄默知识的内涵
缄默知识这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从历史上看,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甚至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缄默知识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缄默”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则指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因此波兰尼提出了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里的“缄默知识”指的是个人经验性的,接近我们常说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从功能上说,缄默知识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时,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波兰尼在研究知识理论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隐性知识,我们所说的求知能力就是以一些这知识为基础的。”波兰尼认为,由于缄默知识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并非说明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他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
从20世纪80年代起,缄默知识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开始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用缄默知识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也是在这一趋势下开始的。
二 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征
(一)个体性
缄默知识的个体性也可以说是主观性,指主体的知识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中,相当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或者“经验知识”,明显带有个人化的特征,表现出主观性。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首先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同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征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体育学习经验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这些共同特征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志向和要求,了解学生共同面临的学习难点;体育教师还面对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特征,如相差较大的体格特点和相差很大的性格特点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各自面临的不同学习难点,只有熟知自己的学生,教师才能把客观的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怎样把眼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导向目标”。
(二)情境性
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情境过程,是身体经受生物学改造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体验运动的固有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集体合作、配合和互相帮助来进行的。
(三)社会性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的,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方便自由得多。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交流与交往,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方面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传承运动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运动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运动文化是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后人必须将其世代相传下去。
(四)模糊性
当把体育学科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目标相比较,如对小学语文、数学、体育三科课程各自要求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语文课和数学课的课程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如语文的目标可以具体到学会2500个汉字,其它如“掌握常用词语”“写字技能”“说普通话”“使用字典”的目标也都明确,不易产生歧意;数学课的“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基础和四则运算的技能”“学会简单几何图形、简易方程和珠算知识等”的要求也都清楚明了,但是相比之下体育的课程目标就比较含混,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是指哪些内容就不够具体。
(五)直觉性
缄默知识的直觉性指主体通过个人身心的介入而获得一种体验、感悟或技能。在体育技能学习中,缄默知识的直觉性体现在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直觉性上。当学生学习新的动作时,即动作顺势性的获得并没有经过人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完成动作的规则,却可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准确地使用它们。人们对动作的顺势性并非完全意识不到,只是难以完整地说出来,人们在使用这些知识时完全是凭借直觉。
三 结语
对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不仅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教育的观念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外显知识,而对于缄默知识的关注较少。而人类对高级规则的学习、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却受到缄默知识的影响。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源于主体已具备的缄默知识的支持。总之,缄默知识在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也是体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感悟性的、讲究顿悟学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含蓄典雅的美学特征,所以有更丰富的缄默知识存在于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等待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拓展,以更贴近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去考察体育课程中的许多问题,或许会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更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杜晓新,冯震,无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韩华体育教学与成功体育[J],济宁师专学报,2000(6),
[4]韩华,浅谈归因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济宁师专学报,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
[5降燕强,侯玉鹭,吴家琳,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成功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3卷第5期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在进入校门之前已经具备了体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中的缄默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忽视学生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必然会将他们当作一无所知的人,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了知识的“传递者”。事实上,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也带来了从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经济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等。忽视这些缄默知识,只能导致它们缄默地发挥作用,一旦学生单方面所具有的缄默知识的影响导致所学知识无效,即会出现多次犯相同错误的情况。
分析学生所具有的经验、缄默知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排除对学习不利的缄默知识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在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求,取得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一 缄默知识的内涵
缄默知识这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从历史上看,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甚至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缄默知识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缄默”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则指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因此波兰尼提出了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里的“缄默知识”指的是个人经验性的,接近我们常说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从功能上说,缄默知识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时,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波兰尼在研究知识理论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隐性知识,我们所说的求知能力就是以一些这知识为基础的。”波兰尼认为,由于缄默知识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并非说明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他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
从20世纪80年代起,缄默知识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开始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用缄默知识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也是在这一趋势下开始的。
二 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征
(一)个体性
缄默知识的个体性也可以说是主观性,指主体的知识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中,相当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或者“经验知识”,明显带有个人化的特征,表现出主观性。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首先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同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征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体育学习经验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这些共同特征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志向和要求,了解学生共同面临的学习难点;体育教师还面对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特征,如相差较大的体格特点和相差很大的性格特点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各自面临的不同学习难点,只有熟知自己的学生,教师才能把客观的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怎样把眼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导向目标”。
(二)情境性
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情境过程,是身体经受生物学改造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体验运动的固有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集体合作、配合和互相帮助来进行的。
(三)社会性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的,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方便自由得多。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交流与交往,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方面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传承运动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运动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运动文化是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后人必须将其世代相传下去。
(四)模糊性
当把体育学科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目标相比较,如对小学语文、数学、体育三科课程各自要求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语文课和数学课的课程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如语文的目标可以具体到学会2500个汉字,其它如“掌握常用词语”“写字技能”“说普通话”“使用字典”的目标也都明确,不易产生歧意;数学课的“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基础和四则运算的技能”“学会简单几何图形、简易方程和珠算知识等”的要求也都清楚明了,但是相比之下体育的课程目标就比较含混,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是指哪些内容就不够具体。
(五)直觉性
缄默知识的直觉性指主体通过个人身心的介入而获得一种体验、感悟或技能。在体育技能学习中,缄默知识的直觉性体现在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直觉性上。当学生学习新的动作时,即动作顺势性的获得并没有经过人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完成动作的规则,却可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准确地使用它们。人们对动作的顺势性并非完全意识不到,只是难以完整地说出来,人们在使用这些知识时完全是凭借直觉。
三 结语
对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不仅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教育的观念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外显知识,而对于缄默知识的关注较少。而人类对高级规则的学习、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却受到缄默知识的影响。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源于主体已具备的缄默知识的支持。总之,缄默知识在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也是体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感悟性的、讲究顿悟学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含蓄典雅的美学特征,所以有更丰富的缄默知识存在于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等待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拓展,以更贴近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去考察体育课程中的许多问题,或许会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更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杜晓新,冯震,无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韩华体育教学与成功体育[J],济宁师专学报,2000(6),
[4]韩华,浅谈归因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济宁师专学报,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
[5降燕强,侯玉鹭,吴家琳,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成功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3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