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社会大环境和高校自身的原因,当前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成为职业指导教育改革的必然。本文从明确职业指导概念内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实践做法。
关键字:职业指导;效率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分析
不同国家,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职业指导称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称“出路指导”(专指学校里的职业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原苏联则称为“职业定向教育”。而在我国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许多人则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我们通常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个定义表达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就职业指导的工作对象而言,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就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而言,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职业的良好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简单地以就业为目的。第三,就职业指导的主要架构、体系而言,强调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协助求职者依据内在特质选择适应自身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实践性过程,更是培养求职者职场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就业教育的过程。职业指导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就职业指导的功能作用而言,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作用,是建构在求职者个人特质基础之上,引导、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辅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二、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队伍人数匮乏,存在巨大缺口
近年来,我国职业指导员队伍逐步壮大,现已数以万计,其中不仅包括教育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团体部门等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但这种现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高校,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就更稀缺了,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大都是非专业人员组成,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即便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也很低,主要依靠自学及研究职业规划与发展或者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多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都是抽调学校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职职业指导。
2.缺乏专业化培训
职业指导不只是简单就业指导,由于其几乎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所以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职业指导的具体活动包括:开设职业辅导课程;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信息;“一对一”或团队职业咨询;对就职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从而提出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建议;为用人单位设计人才引进计划、规划职业发展通道等。
基于上述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常用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巧;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文件、劳动法,了解我国具体国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职业道德;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显然,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是职业指导人员从业的前提条件。
3.在学科领域里未能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独特的科学体系,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指导;既要有合理有效的机制,又要有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就业咨询咨询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上,职业指导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就业形势的笼统讲解、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等,而未能形成深入、系统化、专业化的科学课程体系。很多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带有临时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1.健全制度,加强领导
职业指导是推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的重要环节,政府和高校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一定要做到各级就业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协力配合,共同努力,强力推进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以制度促落实,为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如:《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确保就业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四落实”。
2.夯实理论基础,建立科学学科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要有其深厚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教师加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推动和发展本土化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建各具特色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从而为提高职业指导水平夯实基础。
3.要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
在教学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即: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参与。除了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外,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经常性安排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代表、优秀校友及社会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成功经验,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组织供需见面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另外,还可建立职业指导论坛,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邀请专职指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利用校园网、电子邮件等形式做一对一的、即时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指导服务。
4.做好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
职业测评的目的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它在研究、咨询、辅导和组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发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测评的方法主要分为利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测评、面试和其他测评方法。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关键字:职业指导;效率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分析
不同国家,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职业指导称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称“出路指导”(专指学校里的职业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原苏联则称为“职业定向教育”。而在我国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许多人则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我们通常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个定义表达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就职业指导的工作对象而言,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就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而言,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职业的良好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简单地以就业为目的。第三,就职业指导的主要架构、体系而言,强调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协助求职者依据内在特质选择适应自身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实践性过程,更是培养求职者职场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就业教育的过程。职业指导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就职业指导的功能作用而言,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作用,是建构在求职者个人特质基础之上,引导、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辅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二、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队伍人数匮乏,存在巨大缺口
近年来,我国职业指导员队伍逐步壮大,现已数以万计,其中不仅包括教育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团体部门等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但这种现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高校,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就更稀缺了,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大都是非专业人员组成,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即便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也很低,主要依靠自学及研究职业规划与发展或者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多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都是抽调学校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职职业指导。
2.缺乏专业化培训
职业指导不只是简单就业指导,由于其几乎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所以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职业指导的具体活动包括:开设职业辅导课程;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信息;“一对一”或团队职业咨询;对就职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从而提出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建议;为用人单位设计人才引进计划、规划职业发展通道等。
基于上述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常用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巧;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文件、劳动法,了解我国具体国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职业道德;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显然,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是职业指导人员从业的前提条件。
3.在学科领域里未能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独特的科学体系,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指导;既要有合理有效的机制,又要有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就业咨询咨询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上,职业指导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就业形势的笼统讲解、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等,而未能形成深入、系统化、专业化的科学课程体系。很多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带有临时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1.健全制度,加强领导
职业指导是推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的重要环节,政府和高校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一定要做到各级就业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协力配合,共同努力,强力推进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以制度促落实,为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如:《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确保就业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四落实”。
2.夯实理论基础,建立科学学科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要有其深厚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教师加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推动和发展本土化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建各具特色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从而为提高职业指导水平夯实基础。
3.要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
在教学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即: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参与。除了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外,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经常性安排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代表、优秀校友及社会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成功经验,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组织供需见面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另外,还可建立职业指导论坛,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邀请专职指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利用校园网、电子邮件等形式做一对一的、即时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指导服务。
4.做好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
职业测评的目的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它在研究、咨询、辅导和组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发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测评的方法主要分为利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测评、面试和其他测评方法。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