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对今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有其独特的特点,如生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等,这对于认知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法引起兴趣,学生也不知从何入手展开学习。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现对此简述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填鸭式为自主式,使学生彻底摆脱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体,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个性来对待。这样做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才能使师生由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主体。
其次把鼓励带进课堂。小学生虽天性好动,但在教学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老师与同学的讽刺等,就不敢在课堂上提问,发表个人见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融洽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注重教学的民主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我们要突出教学的民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学的互动与多向交流,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激活思维,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情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引向深入。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是以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谁与谁再见?亲人指的是谁?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心中就会产生疑问,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是课中用问题调节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不设置问题,直接把内容讲解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丝悬念,学生会觉得枯燥,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且这样的课堂很难使小学生整节课都保持学习的激情。问题就是课堂的调味品,课中适当地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整节课都集中精力,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是用问题小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每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下节学习的开端。在课堂结尾处设置问题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在学习完了《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再次强调了本节课的一些重点问题,然后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我让学生下节上课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自己的方法提出来的,而引导学生提问,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思路与思考所提出来的,这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为我们的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实现了教学媒介质的飞跃,由传统的粉笔、黑板转变成了动态的画面、优美的图像、动的音乐,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小学生的世界是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中鲜艳绚丽的色彩、优美动听的音乐、动态优美的画面,都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与其说是教师在用课件讲解知识,不如说是学生在玩耍,在欣赏一场电影,在做一个游戏,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自然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我在上课时播放了相关的影视片断,这样就使学生很快由精彩的视频进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了好的效果。
四、运用评价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我们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切忌一味地批评,不然会让小学生备受打击,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同时又要适当地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激起学生以其他同学为榜样而不断努力。此外,我们还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比如学生没有回答正确问题,但我们要表扬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但我们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卷面成绩不高,但学生的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我们要用激励性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做就能实现以点带面,让学生从微小的进步中体会到教师的期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阶段,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断探索,以新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填鸭式为自主式,使学生彻底摆脱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体,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个性来对待。这样做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才能使师生由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主体。
其次把鼓励带进课堂。小学生虽天性好动,但在教学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老师与同学的讽刺等,就不敢在课堂上提问,发表个人见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融洽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注重教学的民主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我们要突出教学的民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学的互动与多向交流,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激活思维,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情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引向深入。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是以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谁与谁再见?亲人指的是谁?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心中就会产生疑问,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是课中用问题调节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不设置问题,直接把内容讲解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丝悬念,学生会觉得枯燥,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且这样的课堂很难使小学生整节课都保持学习的激情。问题就是课堂的调味品,课中适当地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整节课都集中精力,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是用问题小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每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下节学习的开端。在课堂结尾处设置问题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在学习完了《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再次强调了本节课的一些重点问题,然后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我让学生下节上课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自己的方法提出来的,而引导学生提问,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思路与思考所提出来的,这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为我们的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实现了教学媒介质的飞跃,由传统的粉笔、黑板转变成了动态的画面、优美的图像、动的音乐,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小学生的世界是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中鲜艳绚丽的色彩、优美动听的音乐、动态优美的画面,都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与其说是教师在用课件讲解知识,不如说是学生在玩耍,在欣赏一场电影,在做一个游戏,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自然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我在上课时播放了相关的影视片断,这样就使学生很快由精彩的视频进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了好的效果。
四、运用评价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我们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切忌一味地批评,不然会让小学生备受打击,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同时又要适当地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激起学生以其他同学为榜样而不断努力。此外,我们还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比如学生没有回答正确问题,但我们要表扬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但我们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卷面成绩不高,但学生的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我们要用激励性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做就能实现以点带面,让学生从微小的进步中体会到教师的期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阶段,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断探索,以新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