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学习研究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导致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理解音乐,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对音乐本身理解不够,缺乏足够的准备和设计。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望能对上好音乐欣赏课有些许帮助,同时也期望与众人交流。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比较思维评价标准
中学音乐欣赏课面对的是普通的学生,目的是要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想象,学会表现,学会创造 ,充分借助音乐本身内在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对音乐的旋律的感情能力。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体验。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良好的教学环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灵活 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将观察,欣赏与学习,训练紧密配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将大象、狮子、乌龟、老虎等各种动物的不同造型剪辑在电脑上进行组合,在多功能教室中播放。当响起不同音乐就会有不同动物画面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情不自禁的欢呼活跃,融入在音乐中,陶醉在旋律里。又如:在欣赏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乐曲那凄婉悲凉的气氛,我利用网络找到了几幅反映普赛人生活的组图画面。动感的画面和流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乐曲的意境中,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激发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的感受,理解音乐。
二、以音乐为主体,陪送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避免老师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忽略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会带给人们很广阔的现象空间,认识不是唯一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欣赏《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时,我只给学生介绍了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以及音乐所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力量”,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力量,我就想为想为它取名为‘力量’。”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达到欣赏的目的
比较法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同时出现,加以对照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事物进行分类认识,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就是把音乐中彼此有联系的又不尽相同的各种音乐要素加以对照、分析,确定其异同点,又通过听觉强烈的刺激学生的兴奋中心,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充分感受、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欣赏蒙古族风格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时,我分别采用了齐峰和凤凰传奇演唱的同一歌曲的不同版本,让学生们从两种演唱风格中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蒙族歌曲的创作和演唱特点,通过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分析思维,理解透彻且印象深刻。
四、改变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教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表现“好”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音乐剧《猫》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猫》剧中的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论是好学生还是一般的学生都能说上来几句,只不过深度不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在对他的回答做评价时就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语言或手势进行鼓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五、教师要充分备课,认真设计
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动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
最后,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欣赏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于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丽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写出与大家共勉。总之,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深厚的欣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高等教育出版社演讲与口才》 高等 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走进新教育》
[4]《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5]《辞海》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比较思维评价标准
中学音乐欣赏课面对的是普通的学生,目的是要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想象,学会表现,学会创造 ,充分借助音乐本身内在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对音乐的旋律的感情能力。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体验。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良好的教学环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灵活 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将观察,欣赏与学习,训练紧密配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将大象、狮子、乌龟、老虎等各种动物的不同造型剪辑在电脑上进行组合,在多功能教室中播放。当响起不同音乐就会有不同动物画面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情不自禁的欢呼活跃,融入在音乐中,陶醉在旋律里。又如:在欣赏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乐曲那凄婉悲凉的气氛,我利用网络找到了几幅反映普赛人生活的组图画面。动感的画面和流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乐曲的意境中,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激发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的感受,理解音乐。
二、以音乐为主体,陪送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避免老师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忽略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会带给人们很广阔的现象空间,认识不是唯一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欣赏《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时,我只给学生介绍了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以及音乐所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力量”,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力量,我就想为想为它取名为‘力量’。”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达到欣赏的目的
比较法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同时出现,加以对照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事物进行分类认识,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就是把音乐中彼此有联系的又不尽相同的各种音乐要素加以对照、分析,确定其异同点,又通过听觉强烈的刺激学生的兴奋中心,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充分感受、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欣赏蒙古族风格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时,我分别采用了齐峰和凤凰传奇演唱的同一歌曲的不同版本,让学生们从两种演唱风格中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蒙族歌曲的创作和演唱特点,通过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分析思维,理解透彻且印象深刻。
四、改变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教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表现“好”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音乐剧《猫》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猫》剧中的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论是好学生还是一般的学生都能说上来几句,只不过深度不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在对他的回答做评价时就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语言或手势进行鼓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五、教师要充分备课,认真设计
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动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
最后,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欣赏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于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丽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写出与大家共勉。总之,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深厚的欣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高等教育出版社演讲与口才》 高等 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走进新教育》
[4]《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5]《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