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词语可称之为关键词,关键词在文章的阅读赏析中重要且必要,紧抓关键词,由此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教师而言,用关键词引领对文本的分析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这种设计可以“四两拨千斤”,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智慧之体现。
对学生而言,通过关键词展开对文本的探究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通过寻找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拓展思考,学生既能对文章印象更加鲜明,理解更加透彻,也能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会寻找并理解关键词是剖析一篇文章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样的字词可以当作文章的关键词呢?
一、抓最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的关键词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文章思路是分析一篇文章的必经阶段,文章各层次均有自己的关键字词,而这些字词一般会在各相应段落中反复出现,抓住这些词语即可实现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中曹文轩的《前方》,文章中依次出现的高频词是“前方”“路”“家”,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一,前方。对“前方”的叙写主要集中在课文2—7小节,围绕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方面告诉我们,源于习性、诱惑、无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纷纷去往前方,另一方面,作者又说到,这个人们克制不住想去往的前方却“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通过对“前方”这个关键词的梳理,本文的第一重矛盾开始显现。
关键词二,路。在8—10小节中,作者围绕“路”这个关键词展开。一方面,作者提出人们被命运“抛”到了路上,“不得不流浪”,传达出人们被命运操纵的无力感,另一面,在这条路上,却又是一场“苦旅”,且这种“苦”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上的痛苦。因而,被抛上路,却又无从选择,无所逃避,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这是围绕“路”字分析出的第二重矛盾。
关键词三,家。人们向前总也走不到,路上又很苦,所以正如11小节所说,人们就有了回家的念头。关于家,一方面,当初不顾一切离家的人们“时时刻刻地”惦念着它,另一方面,作者又告诉我们,“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可能是时间的魔力,可能是理想总在彼岸,总之,人们在世间总是无“家”可归。这便是通过对关键词“家”的分析所显现出的第三重矛盾。
在结合三个关键词对文本进行剖析之后,这篇文章就变得层次分明、旨意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梳理和理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抓最能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
文章是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才可能和作者产生碰撞和共鸣,才能在文章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大都有作者用来抒发情感,表达立场的语句,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顺藤摸瓜,亦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
许多同学阅读时都会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不幸”“愧怍”这些词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即可从这三个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一,不幸。不幸的人即文中的老王,老王拖着衰老残病的身体,以蹬三轮为谋生手段,住在塌败的小屋里,可以说,他是一个活得很苦的人,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说老王“不幸”,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关键词二,愧怍。“愧怍”因何而来?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梳理一下老王与作者一家交往的几个片段,包括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大限将至还送来鸡蛋和香油。当老王将省出来的香油、鸡蛋硬撑着亲自送来时,作者还是给了“不是要钱”的老王一些钱,此举即意味着作者并没有能给老王真正想要的东西——平等和接纳,并因此加重了老王的“不幸”,因为这一点,作者说“愧怍”。围绕这个关键词,我们又看到一个善良、自省的作者。
关键词三,幸运。很明显,这是作者对自己境遇的表达。可是,杨绛一家算是幸运的人吗?“文革”中,杨绛一家受尽屈辱,这从文中“我自己不敢乘三轮”的“不敢”二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对这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在文中保持了她一贯冷静的叙述态度,只是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记住的只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通过对这个关键词的分析,更让人感受到杨绛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这个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解读正是通过三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立场的关键词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设计简洁、清晰而又较有效果。
三、抓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涵的关键词
文章中有些词句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抓住其中含义深刻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深意。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有内涵的关键词,建立起以之为轴心的教学框架,从而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品析。当然,这也对教师对于文本的把控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说书人》一文,文中的“荒凉”一词就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关键词。
这个词在文中多处出现,比如“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十字坡在哪里?……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那么,果园城因何而“荒凉”?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本探究出这个小城因听客减少、人情冷漠、动荡不安导致的“荒凉感”,更可由“现在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感知到这个小城因文化失守带来的“荒凉感”。当这个社会仅存的一点文化气息也荡然无存的时候,当这个社会只剩下肤浅的娱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鄙陋的、荒凉的。
更不要提那“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乱葬岗所埋葬的都是如说书人般在时代的洪流下慢慢消逝的人。在军阀混战的二三十年代,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挤兑到社会的最底层,处于贫穷、饥饿、疾病、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困顿不堪、难以为生。他们的故事大概都像说书人这样离不开一座荒凉的城,逃不过一个动荡的时代。
这大概才是师陀借《说书人》所发出的一声叹息,也是我们借“荒凉”一词所把握的文章内涵。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把握串起并引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探究文章核心問题,并在积极的参与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当然,关键词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文而异,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几种固定模式。
通过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整篇文章,学会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情感立场、思想内涵等,从而达到能够自主研读的程度,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三中学。
对教师而言,用关键词引领对文本的分析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这种设计可以“四两拨千斤”,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智慧之体现。
对学生而言,通过关键词展开对文本的探究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通过寻找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拓展思考,学生既能对文章印象更加鲜明,理解更加透彻,也能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会寻找并理解关键词是剖析一篇文章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样的字词可以当作文章的关键词呢?
一、抓最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的关键词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文章思路是分析一篇文章的必经阶段,文章各层次均有自己的关键字词,而这些字词一般会在各相应段落中反复出现,抓住这些词语即可实现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中曹文轩的《前方》,文章中依次出现的高频词是“前方”“路”“家”,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一,前方。对“前方”的叙写主要集中在课文2—7小节,围绕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方面告诉我们,源于习性、诱惑、无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纷纷去往前方,另一方面,作者又说到,这个人们克制不住想去往的前方却“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通过对“前方”这个关键词的梳理,本文的第一重矛盾开始显现。
关键词二,路。在8—10小节中,作者围绕“路”这个关键词展开。一方面,作者提出人们被命运“抛”到了路上,“不得不流浪”,传达出人们被命运操纵的无力感,另一面,在这条路上,却又是一场“苦旅”,且这种“苦”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上的痛苦。因而,被抛上路,却又无从选择,无所逃避,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这是围绕“路”字分析出的第二重矛盾。
关键词三,家。人们向前总也走不到,路上又很苦,所以正如11小节所说,人们就有了回家的念头。关于家,一方面,当初不顾一切离家的人们“时时刻刻地”惦念着它,另一方面,作者又告诉我们,“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可能是时间的魔力,可能是理想总在彼岸,总之,人们在世间总是无“家”可归。这便是通过对关键词“家”的分析所显现出的第三重矛盾。
在结合三个关键词对文本进行剖析之后,这篇文章就变得层次分明、旨意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梳理和理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抓最能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
文章是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才可能和作者产生碰撞和共鸣,才能在文章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大都有作者用来抒发情感,表达立场的语句,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顺藤摸瓜,亦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
许多同学阅读时都会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不幸”“愧怍”这些词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即可从这三个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一,不幸。不幸的人即文中的老王,老王拖着衰老残病的身体,以蹬三轮为谋生手段,住在塌败的小屋里,可以说,他是一个活得很苦的人,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说老王“不幸”,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关键词二,愧怍。“愧怍”因何而来?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梳理一下老王与作者一家交往的几个片段,包括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大限将至还送来鸡蛋和香油。当老王将省出来的香油、鸡蛋硬撑着亲自送来时,作者还是给了“不是要钱”的老王一些钱,此举即意味着作者并没有能给老王真正想要的东西——平等和接纳,并因此加重了老王的“不幸”,因为这一点,作者说“愧怍”。围绕这个关键词,我们又看到一个善良、自省的作者。
关键词三,幸运。很明显,这是作者对自己境遇的表达。可是,杨绛一家算是幸运的人吗?“文革”中,杨绛一家受尽屈辱,这从文中“我自己不敢乘三轮”的“不敢”二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对这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在文中保持了她一贯冷静的叙述态度,只是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记住的只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通过对这个关键词的分析,更让人感受到杨绛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这个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解读正是通过三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立场的关键词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设计简洁、清晰而又较有效果。
三、抓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涵的关键词
文章中有些词句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抓住其中含义深刻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深意。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有内涵的关键词,建立起以之为轴心的教学框架,从而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品析。当然,这也对教师对于文本的把控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说书人》一文,文中的“荒凉”一词就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关键词。
这个词在文中多处出现,比如“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十字坡在哪里?……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那么,果园城因何而“荒凉”?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本探究出这个小城因听客减少、人情冷漠、动荡不安导致的“荒凉感”,更可由“现在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感知到这个小城因文化失守带来的“荒凉感”。当这个社会仅存的一点文化气息也荡然无存的时候,当这个社会只剩下肤浅的娱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鄙陋的、荒凉的。
更不要提那“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乱葬岗所埋葬的都是如说书人般在时代的洪流下慢慢消逝的人。在军阀混战的二三十年代,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挤兑到社会的最底层,处于贫穷、饥饿、疾病、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困顿不堪、难以为生。他们的故事大概都像说书人这样离不开一座荒凉的城,逃不过一个动荡的时代。
这大概才是师陀借《说书人》所发出的一声叹息,也是我们借“荒凉”一词所把握的文章内涵。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把握串起并引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探究文章核心問题,并在积极的参与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当然,关键词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文而异,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几种固定模式。
通过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整篇文章,学会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情感立场、思想内涵等,从而达到能够自主研读的程度,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