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西湖》时,我在网上寻找有关西湖的煤体资料,找到有关西湖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不仅有了西湖的全貌,而且对于西湖十景也有了印象,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
对于其中的比喻句,如:“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本来很难理解,但一看录像才发觉,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
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
⑴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了解小山村的人们用斧头都做了些什么。
⑵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树木变成的各种东西。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斧头、树木、房子、工具”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山上的树少了,村民的家里东西多了,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时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人们对村庄周围环境的破坏。表演的学生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⑶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与现实生活挂钩,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这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然后,用“十年树木,一棵小树从小长到成材需要很长的时间。它们虽然小,却每时每刻在向我们奉献着,保护着我们人类。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吧,因为那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观察和想像,肯定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
例如,《詹天佑》一课,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人字形”线路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
接着激疑:“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线路才能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斜面》,通过讨论交流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达到了“省力”的目的,因此火车能爬上陡坡。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法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的整合点,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开发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且是实实在在有用的服务,这样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河北省邱县古城营乡中心总校)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西湖》时,我在网上寻找有关西湖的煤体资料,找到有关西湖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不仅有了西湖的全貌,而且对于西湖十景也有了印象,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
对于其中的比喻句,如:“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本来很难理解,但一看录像才发觉,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
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
⑴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了解小山村的人们用斧头都做了些什么。
⑵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树木变成的各种东西。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斧头、树木、房子、工具”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山上的树少了,村民的家里东西多了,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时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人们对村庄周围环境的破坏。表演的学生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⑶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与现实生活挂钩,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这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然后,用“十年树木,一棵小树从小长到成材需要很长的时间。它们虽然小,却每时每刻在向我们奉献着,保护着我们人类。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吧,因为那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观察和想像,肯定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
例如,《詹天佑》一课,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人字形”线路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
接着激疑:“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线路才能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斜面》,通过讨论交流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达到了“省力”的目的,因此火车能爬上陡坡。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法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的整合点,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开发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且是实实在在有用的服务,这样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河北省邱县古城营乡中心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