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与合作者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太阳望远镜和空间太阳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在日冕加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研究发现不同极性磁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针状物的产生紧密相关。这些针状物通常产生于太阳上一种对流单元边界处的强磁场区域(称为网络组织)附近。当网络组织附近出现相反极性的小尺度弱磁场结构时,通常便会产生针状物。一些相反极性的磁场结构在与网络磁场靠近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在此过程中观测到伴随的针状物活动。
太阳爆发中日冕扰动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研究组谢小妍等人通过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模拟来探究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扰动。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论文首次提出了认证回波的方法,并进一步表明回波确实可以被观测到,证实了EUV波的“真波”本质。实验结果还发现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一部分的等离子体在回波后方堆积,在低日冕区形成一个等离子体的“堆积面”。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进一步重构了在不同波段可以被“观测”到的图像。在不同波段上“观测”到的EUV波的特征有所不同,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仙女座星系外围发现一颗亮蓝变星
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刘晓为研究团队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科院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中科院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观测的数据以及历史存档数据联合认证了一颗位于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也称M31)外围的亮蓝变星——LAMOST J0037 4016,这也是目前发现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研究结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其位置处于M31盘最外围的一个延伸子结构上,使之成为目前发现的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亮蓝变星。由于该亮蓝变星的特殊位置,对该星及其周边环境的后续观测研究将有助于对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提供重要的约束。
太阳风暴能量耗散与激波粒子加速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王新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对Twin CME爆发的观测,提出Twin CME驱动的双激波追赶模型,利用动态的蒙特卡洛粒子模拟方法,对双激波的追赶碰撞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当后随激波超越前行激波之后,被加速的质子能谱表现出由软变硬的“踝折”特征。能谱“踝折”特征发生在能量约2.0MeV处,能量小于2.0MeV处能谱指数较软;在大于2.0MeV处能谱指数反而变硬。这种“踝折”结构主要是由于粒子在前行激波过程中获得第一次加速,后随激波进入前行激波区域,首次加速后的高能粒子将被二次加速,而后随激波对前行激波中具有较高能量的粒子加速更为有效。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与合作者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太阳望远镜和空间太阳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在日冕加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研究发现不同极性磁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针状物的产生紧密相关。这些针状物通常产生于太阳上一种对流单元边界处的强磁场区域(称为网络组织)附近。当网络组织附近出现相反极性的小尺度弱磁场结构时,通常便会产生针状物。一些相反极性的磁场结构在与网络磁场靠近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在此过程中观测到伴随的针状物活动。
太阳爆发中日冕扰动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研究组谢小妍等人通过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模拟来探究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扰动。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论文首次提出了认证回波的方法,并进一步表明回波确实可以被观测到,证实了EUV波的“真波”本质。实验结果还发现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一部分的等离子体在回波后方堆积,在低日冕区形成一个等离子体的“堆积面”。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进一步重构了在不同波段可以被“观测”到的图像。在不同波段上“观测”到的EUV波的特征有所不同,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仙女座星系外围发现一颗亮蓝变星
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刘晓为研究团队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科院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中科院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观测的数据以及历史存档数据联合认证了一颗位于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也称M31)外围的亮蓝变星——LAMOST J0037 4016,这也是目前发现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研究结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其位置处于M31盘最外围的一个延伸子结构上,使之成为目前发现的距M31中心最远的一颗亮蓝变星。由于该亮蓝变星的特殊位置,对该星及其周边环境的后续观测研究将有助于对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提供重要的约束。
太阳风暴能量耗散与激波粒子加速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王新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对Twin CME爆发的观测,提出Twin CME驱动的双激波追赶模型,利用动态的蒙特卡洛粒子模拟方法,对双激波的追赶碰撞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当后随激波超越前行激波之后,被加速的质子能谱表现出由软变硬的“踝折”特征。能谱“踝折”特征发生在能量约2.0MeV处,能量小于2.0MeV处能谱指数较软;在大于2.0MeV处能谱指数反而变硬。这种“踝折”结构主要是由于粒子在前行激波过程中获得第一次加速,后随激波进入前行激波区域,首次加速后的高能粒子将被二次加速,而后随激波对前行激波中具有较高能量的粒子加速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