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咏传承 坊巷谱新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2009年,福建省政府将叶氏民居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展示平台,结合古民居的历史底蕴与空间陈列,利用展品、图文、视听和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辅以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多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福建非遗。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近十年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创新方式、提高服务、彰显特色、惠及全民”上,增强自身活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希望通过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这个平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突出公益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
  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作用和价值之所在,也是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核心功能。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依托三坊七巷的古建筑设施,立足福建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宣传展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致力于弘扬福建省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累计演出1200场次,3000多位传承人参与展示,共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外国元首和党和国家领导人70余批次,成为福建文化靓丽的名片。
  2 强调创新性,提供多样化服务方式
  实行和推进免费开放,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公益性文化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增强自身活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窗口单位的文化服务作用,通过展演、互动、传承、培训等形式,组织导向型文化活动,开展公益培训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10年来共举办大型活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10场,专题展80余期,文化惠民演出1600场,方式更为灵活,形式更为多样。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创新:一是展览策划有创新,依托历史文化名街区,实现活动形式的点面结合。推出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丝路非遗系列展”“红色文化系列展”等一系列紧扣时代主题的活动,把非遗活动的开展从博览苑带到整条三坊七巷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更多的观众近距离接触,实现活动形式的点面结合。二是交流展示有创新,发挥地区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省内外非遗交流,策划了“石狮非遗周”“莆田非遗周”“龙岩非遗周”“三明非遗周”等专题活动,有力调动地方非遗宣传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性非遗资源保护。并邀请了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的非遗项目来福建展演,积极开展多区域联动合作。三是广泛宣传,立足福建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取非遗保护宣传“抓节庆、效益最大化”的方针,依托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增进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认同。
  3 着眼人才培养,推进非遗进校园
  福建省是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较早的省份之一。这项工作对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各界的文化认同,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福建各地文化部门持续坚持非遗进校园活动,各种非遗的展览、展示、展演丰富多彩,并结合培训班的形式在各试点小学推广,目前已在林则徐小学、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相关活动,举办过咏春拳、古琴、剪纸、书法、剪纸等多期培训班。活动将非遗宣传与非遗体验相结合,在學校开展图文展示、技艺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展演,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亲身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此外,从2013年开始,福建省以福州大学为试点,推进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由中小学为主向高等院校延伸,多渠道、多层次地推进全省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非遗展演、摄影图片展、讲座等系列活动,加强大学师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将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人人关心非遗、个个争当非遗保护宣传志愿者的良好风气。
  4 推出志愿服务新举措,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2004年,福建省艺术馆在全省启动“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发动全省各级文化馆免费为贫困山区小学开展艺术启蒙教育。该项目的倡导实施,对福建省农村教育和扶贫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准扶贫的“福建模式”。15年来,全省共有88个文化馆、281支志愿者团队参与,200多所偏远山区小学成为艺术扶贫基地,47所基地学校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受益人数超过120万人次,3000多名乡村孩子获得各级艺术表彰[1]。近年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又推出五项新举措:
  一是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2015年底,福建省艺术馆在艺术扶贫基地开展“传统戏曲文化进艺术扶贫基地”活动,落实全民艺术普及和地方戏曲教育计划,各社区市艺术馆(群艺馆、文化馆)在条件具备的艺术扶贫基地设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扶贫示范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目前,共有17个剧种进入23所艺术扶贫基地学校,有34位非遗戏曲项目传承人进入艺术扶贫基地教学。
  二是成立福建省文化馆志愿者联盟。为更好地推动志愿者队伍的规范管理,福建省艺术馆启动福建省文化馆志愿者联盟。目前,该联盟共有281支志愿者队伍,人数近2万人,这是福建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福建省文化馆志愿者联盟的成立为全省文化志愿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一个广阔舞台。
  三是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2015年,福建省艺术馆开展“让朱子文化扎根福建艺术扶贫基地活动”,加深朱子文化对艺术扶贫基地学生的影响,巩固艺术扶贫教学成果,提升艺术扶贫项目的品牌特色,从而打响朱子文化品牌,让朱子文化活起来。
  四是将触角从乡村延伸到城市社区。随着“艺术扶贫”的深入开展,帮扶对象不断延伸。2012年7月,福建省艺术馆与鼓楼区共建安泰社区合唱团,在安泰街道文化站心设立扶贫合唱培训基地,将“艺术扶贫”从乡村延伸到城市艺术教育缺失的社区。如今,安泰合唱团已经发展为有60多人、能合唱4个声部的知名“草根合唱团”。该团在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合唱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并受邀参加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激情广场合唱比赛”展演。
  五是开展艺术帮扶进“高墙”活动。2016年,福建省艺术馆开展服刑人员艺术帮扶工作,被授予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省女子监狱“艺术扶贫基地”,为服刑人员开设绘画、舞蹈、音乐、树叶吹奏等多门课程。希望通过艺术教育帮扶让服刑人员对艺术的真善美有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的力量,促其重塑人生,早日走向新生,面向光明的未来。
  六是联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省歌舞剧院开展文化精准扶贫项目招生。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优质办学力量、福建省艺术馆丰富的艺术扶贫经验和福建省歌舞剧院完善的舞台展演平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为全省艺术发展薄弱地区培养音乐、舞蹈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此次开展的精准扶贫(协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招生范围及对象系福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23个贫困县小学六年级应届毕业生;培养类型及层次为六年制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为音乐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录取学生将减免在学期间所有学费、住宿费和代办费,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品学兼优学生申请一定的生活补助。
  在全国上下为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背景下,我们将在非遗传承和艺术扶贫的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利用自身工作特点和人才优势,促进服务方式多样化,推进服务方式新举措,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范围不断得到拓展,把一个个充满人文情怀和独特匠心的福建故事讲给世界听。
  参考文献
  [1]王连文.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推进[N].中国文化报,2018-06-28.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有余,在各个历史阶段也都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进入科技时代后,不得不承认有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守正创新”的原则展开信息化建设。从实际问题出发,贴近百姓需求,围绕项目,逐步提高信息应用的技术含量,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守正创新  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开馆,中国便开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牌坊发展建造繁盛。据《南浔镇志》记载,仅南浔镇牌坊拥有数十多处,由状元坊、文魁坊、苕水远来坊、梅林独坊、探花坊、凌烟十俊坊、四世一品坊、节孝坊、节母坊、贞女坊、一门双节坊、昇平人瑞坊、乐善好施坊等。经社会动乱,现仅存的牌坊屈指可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南浔镇现在保存完整的牌坊—刘氏功德坊和贞节坊。牌坊不仅具有精湛的建筑技艺,富含深邃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当时南浔地区具有代表性刘氏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甚至成为“网红”,常居于网络热搜榜上。这主要因为博物馆业跟上了网络信息大发展的潮流,并融合其他行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有创意、专业性强的“博物馆+”产品。探析博物馆近些年的“网红”之路,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打造健康的“博物馆+”新业态,促进博物馆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互联网+”;“网红”;“博物馆+”  全面5G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回
期刊
摘 要:遗址公园是一种集遗址保护、城市绿化、公众休闲为一体的公园类型,是目前我国展示和保护历史遗址的重要场所。文章以遗产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对南京城墙遗址公园进行分析,总结城墙遗址公园的主要类型,对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的设计手法进行探讨,为提升城墙遗址公园的环境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墙遗址公园;规划;南京城墙;设计  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保护遗址的基础上以遗址为依托,还可以利用景观规划解决遗址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遗产是我国书法艺术文化资源的精髓。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书法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书法艺术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弘扬文化精神。研究在分析书法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构成的基础上,以陕西碑林为例,探讨书法艺术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利于提升公众对于书法艺术遗产的价值认可与尊重,促进书法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延续。  关键词:书法艺术遗产;
期刊
摘 要:新文化史转向以来,文化逐渐被视作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灵观念作为古代中国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的梳理,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神灵体系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新文化史;神灵;古今图书集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在新史学趋冷的背景下,兴起了生态史和新文化史写作的热潮①。在夏埃蒂看来,将文化视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是一种错误的说
期刊
摘 要:十二地支又称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对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代十二生肖图厌胜钱,对十二地支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厌胜钱;十二生肖;文化内涵  厌胜钱叫作压胜钱,也叫押胜钱,是汉族民间一种作为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为小孩子佩带的饰物,并非流通币。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厌胜”一词最早出自《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
期刊
摘 要:甘陇自古以来常被称为钟灵毓秀之地,具有特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穿越古丝绸之路的唯一途径,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为如今甘肃的文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里有秀丽的敦煌文化、雄关万里的长城文化和摄人心魄佛教文化。同时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代表当地汉字文化的书法形式——临夏砖文。  关键词:临夏砖文;民间;代表  前言  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文
期刊
摘 要:文物是我们认识历史、发现历史的重要史料,它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鉴古知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目前相关部门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文章针对当前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關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  文物是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文物的形成见证
期刊
摘 要:地市级博物馆是中小学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为例,每年有近10万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和研学活动进校园等途径与博物馆“零距离”接触,在博物馆里学习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文物保护常识,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的第二课堂。然而在研学团队扎堆参观的游学高峰期,研教人手短缺、体验类参与项目不够丰富、食宿行硬件保障不足等问题就成地了市级博物馆研教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