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公益实践为载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my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公益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实践 “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8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当前,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反映在价值观上,出现了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現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的趋势。在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今天,只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避免因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虚拟化带来的精神震荡。
  一、公益实践活动的育人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中,公益实践无疑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合适的载体之一。公益活动是一种以慈善公益精神为道德基础,以活动者的意愿为实践基础,以学生的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典型实践。这种实践型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民生,正确看待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大学生通过公益实践重新思考自我的定位,在实践中去反观、反思、反省,重新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把课堂上教条式的灌输,转变为学生自我价值寻求过程中自我的体会和觉悟。“开展公益活动,能帮助大学生分清正误、明辨是非,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公益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
  大学生公益实践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教育,把外在的规范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准则。从这个育人目标出发,大学生在选择公益实践项目时要注意层次性、服务性和教育性三个方面。“层次性,即要根据高校的定位和特色;服务性,即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教育性,即要根据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宣传公益理念,营造公益氛围
  公益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行为,公益实践在践行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媒介进行宣讲。“社会公益服务作为一个品牌推向广大学生,推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文化的推广和播撒。一种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氛围形成的影响力是任何说教和灌输难以企及的。”
  目前,大学生公益理念的宣传并不成熟,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公益网站却很少。所以,建设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实践网站,对营造公益氛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公益理念的宣传还可以通过开设公益专题讲座,开展公益精神演讲比赛、主题教育活动,观看弘扬公益文化和精神的影片等方式进行,达到全方位营造践行公益精神、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氛围。
  (二)践行公益行动,发扬公益精神
  目前,大学生公益实践的主要途径还是服务型社会实践,从范围上来划分,可以分为校园公益实践和校外公益实践。
  校园公益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公益性质的劳动和服务。如清洗教室课桌、整顿校园海报墙、打扫校园卫生等等。校园公益实践能帮助学生在个体层面学会独立,适应集体生活。
  校外公益实践的内容更为丰富,根据层次性、服务性和教育性三方面的要求,大学生公益活动可以参加各种志愿者组织,例如在2016年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上,志愿者“小青荷”们就以专业、热情、奉献的姿态感动了所有参会嘉宾和游客。同样的,无论是世博会、浙商大会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中间都闪动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再者,回到公益实践关注弱势群体的层面上,大学生可以通过慈善义工、物质捐赠、爱心帮扶等方式为需要的群体送去自己的一份爱心。在无偿劳动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树立公益榜样,带动公益热情
  公益实践活动在开展的同时,也需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点带面,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公益实践中来。可以开展公益之星的评选,也可以将公益要求列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的德育评分体系,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要求中。
  对高校而言,公益实践能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必须重视以公益实践为载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69-02  引言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课堂提问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程度都是十分有效的,同时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可以逐步建立起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创造出一种导向式思维模式。即不通过教师的指导性问题,学生也能建立自主提问的意识,在以后的处世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校园群殴案、辱师案、高利贷案的频繁曝光,我们看到了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讲诚信,不懂感恩,是非不分,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个别学生走上了犯罪道路,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隐患。可见目前学校重视智育,盲目追求升学率、合格率,忽视了德育,社会及家庭环境也对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模仿不健康的行为,这些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要分析清楚这些影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11-0064-02  引言  语文课堂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前人留下的诗词歌赋、经典佳作,从他们的表达思想和感悟,教会学生们爱国情怀、传统礼仪、友情亲情的重要等等,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是
期刊
【摘要】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 学校管理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38-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 教学 有效性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66-01  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然而,受传统教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进行了新的改革。与以往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是,新课改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教学中,老师需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开放式教学 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期刊
【摘要】“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主要针对语文教学形势不乐观,也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样的趋势,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和地域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改变教学现状,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教育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语言表达 交流能力  
期刊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创新改革,着力点在于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品德课堂。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品德教学中的构建,是对品德课堂的优化与调整。本文从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课堂环节的互动教学、课后环节的教学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翻转课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育 翻转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环境的改善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不再仅仅是被精神世界包围的象牙塔,而是促进学生与社会不断融合的平台。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挑战、诱惑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原则出发,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招生模式正逐渐被各大高校采用。但在大类培养与分流的过程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与压力,学生所展露出来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大类招生 思想动态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82-01  一、高校开展“大类招生”的背景  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