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
  (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
  (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二、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 “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嚴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期刊
所谓“对写法”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诗歌创作手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论及此法,谓:“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因而此法又称为“双镜相摄”。  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思亲怀人的作品中。由于作者往往不是从正面落笔直接抒发对有所思的深切怀念之情,而是用换位的手法,设身处地、推己度人,移情于景、移情于人,因而又称为“主
期刊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帮助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材中包涵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本身就属于艺术的范畴。可以直接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象。完全适应审美教育的規律。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鉴赏力和修养,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一、注意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    朗读古诗巧解几何题。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应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教师与作者共振。语文阅读教学不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作家,但要以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开拓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期刊
一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题目为《我爱家乡》的作文,其中一不足600字的学生作文里面断续出现了“家乡的树,真美”“家乡的山,真美”“家乡的河,真美”等共13个“真美”。全班45篇习作,平均用词量不足100个,通篇是大白话,很少见到成语俗语,更没有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语句。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登载文章说,一篇初中生作文,接连有“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共72个“死了”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了。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学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生活就是我们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地表达生活的新理念。因此我
期刊
一、构建理想的课内外阅读    1 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积淀,是文化和历史的化石,它蕴藏着前人的真知灼见。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曾举犹太人喜欢读书来说明这一问题。犹太人因为喜欢读书,因此虽历经磨难,民族越来越强盛,同时,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各领域的巨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经过
期刊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自觉目的,信马由缰,不需要付
期刊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如果把我们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能有效地利用起来,那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肯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挖掘文本资源,激活语文教学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课堂的文本资源。现行的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它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