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纯技能型”翻译教学法虽有助于学生在翻译入门阶段快速了解翻译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高水平的翻译技能以及对译文质量的评价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变性和创造性。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证实了翻译批评法对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批评法;教学实验;翻译能力;人才培养
1 研究背景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的交流日益扩大,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的翻译人才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翻译市场需求规模在2005年已经超过200亿人民币,但是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尤其是经济翻译人员紧缺,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相当一部分贸易机会由于翻译的不准确,导致无法成交…。首份《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奥运会期间约需1万名体育专业翻译,但全国擅长体育翻译的译员只占我国现有约30万名专业译员总量的1.3%。”另据报道,2005揭晓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7个奖项中的“优秀翻译奖”空缺3位,而以翻译《神曲》获全国优秀翻译奖的田德望也已不幸病逝。2007年11月落幕的第四届卡西欧Casio杯翻译竞赛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惟一获得者是新加坡的一位小伙子。
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我国各大院校承担,有些语言学院还设了专门的翻译学院,翻译课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常设课程,而在各类翻译学院中,翻译课的设置分类更细。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往往是以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本身为宗旨,而不是提高实际的翻译能力。这种教学观点及方法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脱节,从而把学生引入歧途,造成学而暂不能用的结果。姜治文等人认为,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教材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应该担负一定的责任:目前的教程大多以“纯技能型实例法”为理论依据编写而成,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快速地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应变性和创造性。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根据教程上所提供的方法、技巧对一系列程序编排式的例句和翻译材料进行潜心模仿、练习,却发现仍然无力应付教材范围外较为复杂的题材。
2 研究综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翻译需求的增长,也由于国外各种学派、理论的促进,我国的翻译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据黄琼英统计,1991-2002年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收录的翻译类研究论文共8000多篇,但关于翻译批评的只有382篇,比例不到3%。近些年来,翻译批评得到更多的关注。以“翻译+批评”为题名和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2-2008年有关翻译批评的论文共154篇,其中研究翻译批评理论、方法或制约因素的有109篇,评论翻译标准的有7篇,评价翻译作品的有12篇,研究综述3篇,评介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专著的有23篇。
近年来发表的专著从内容上看,要么是结合某种具体的文学体裁研究翻译批评,如《翻译批评导论》等,要么是有关翻译批评的原则、方法,如《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等,此外文军收录了1900-2004年中国出版物中涉及翻译批评的文章、论文、专著、教材等的相关信息。
翻译教学是对各种翻译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又常常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考。因此翻译教学也可以说是联系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环节。近10年来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非常多,有的研究某种语言学理论或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或教改的指导作用,有的探讨翻译教材建设等。
遗憾的是,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两部分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很少看到。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探讨翻译批评如何指导翻译教学的论文有《“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谈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批评和价值论视域下的翻译批评标准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另外,在姜治文、文军,魏志成等人的一些专著中,有部分章节提到翻译批评可以指导翻译教学。
基于目前的人才现状、教学现状以及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贯彻翻译批评法的设想,拟将翻译批评、对比语言学和翻译技巧教学结合起来,探讨翻译批评法对提高翻译能力、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促进作用。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课题的界定。本课题对“翻译批评”的界定遵循《中国翻译词典》的定义,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分析原作、了解原作的意图和功能;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读者对象;从原作与译作中选择代表性文字作详细对比以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价译作。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因为时间和条件的局限,本课题中的翻译批评限于汉-英笔译。
3.2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①调查目前学生的翻译水平;
②通过教学实验,看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是否提高。
2.3研究工具和方法。
①测试: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②教学实验法:检验翻译批评对翻译能力培养是否有促进作用;
③定量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 实验步骤和数据收集
4.1进行前测。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各20人。前测题型为:译文评价、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总分为100分。选取通过SPSS软件统计,两组在总分平均数上无显著差别。
4.2实验和数据收集阶段。
4.2.1在本阶段,对实验组采用“翻译批评法”教学,时间为期8周:
①向实验组简要介绍翻译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英汉语言差异
②应用翻译批评法对实验组进行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策划、组织、精讲、指导、控制、督促与检查。教师在课堂内的理论讲解控制在整个教学时数的1/3以内,并且灵活地穿插在实践活动中,即以教师精讲的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操练带动理论的消化。课内教学时数的2/3属于学生的自我训练,其中包括笔头的翻译练习和口头的翻译评论。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有自学以及自我训练的配合。
翻译批评法教学的五个步骤。
a 现场翻译: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语篇翻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速度及创新能力。课堂内的笔译练习可以借助工具书,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双语的知识、篇章文体的概念、比较翻译学的成果等。
b 小组讨论: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4人为一组)。作业完成后立即交给有关小组,对自己、同学的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相关的翻译规律或提出观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学生将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析,具有良性循环的意义。
c 演示报告:在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做演示报告活动。其任务就是先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一篇小论文,并按照课程的进度及要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10-15分钟的口头演示报告,然后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
d 译文修改:在演示报告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外谈论或点评的收获,利用课后时间将自己的译文再次修改,修改后的译文在规定时间内交给老师。
e 教师点评:教师在批改学生译作最终稿时,注意收集有关的典型问题,每周做一次点评。
③每周收集学生的小组论文和学生翻译中的典型问题,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口头陈述做好记录,进行分析整理。
4.2.2对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传授翻译技能:先介绍某种翻译技巧,如“增词法”,然后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做句子翻译练习,最后教师收集作业进行评阅。时间也是8周。
4.3进行后测。后测的题型和难度与前测大致相当,目的是为了检测实验组学生的整体翻译能力是否有显著提高。
5 数据分析、结果和发现
实验前后所测分数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得到下列表格。
表1中平均数(mean)相差不大,sig,等于0.932,说明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控制在前测中所体现的翻译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表2和表3表明,经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在后测中比前测中有显著的进步,而控制组平均数虽略有提升,但是进步并不显著。表4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中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控制组的方法更有效。
6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排除实验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另外,因为时间关系,本研究只涉及了汉一英笔译,对于英一汉笔译以及两种语言间的口译教学是否适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的,有基于“翻译批评法”的教材建设等。
[关键词]翻译批评法;教学实验;翻译能力;人才培养
1 研究背景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的交流日益扩大,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的翻译人才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翻译市场需求规模在2005年已经超过200亿人民币,但是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尤其是经济翻译人员紧缺,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相当一部分贸易机会由于翻译的不准确,导致无法成交…。首份《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奥运会期间约需1万名体育专业翻译,但全国擅长体育翻译的译员只占我国现有约30万名专业译员总量的1.3%。”另据报道,2005揭晓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7个奖项中的“优秀翻译奖”空缺3位,而以翻译《神曲》获全国优秀翻译奖的田德望也已不幸病逝。2007年11月落幕的第四届卡西欧Casio杯翻译竞赛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惟一获得者是新加坡的一位小伙子。
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我国各大院校承担,有些语言学院还设了专门的翻译学院,翻译课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常设课程,而在各类翻译学院中,翻译课的设置分类更细。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往往是以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本身为宗旨,而不是提高实际的翻译能力。这种教学观点及方法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脱节,从而把学生引入歧途,造成学而暂不能用的结果。姜治文等人认为,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教材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应该担负一定的责任:目前的教程大多以“纯技能型实例法”为理论依据编写而成,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快速地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应变性和创造性。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根据教程上所提供的方法、技巧对一系列程序编排式的例句和翻译材料进行潜心模仿、练习,却发现仍然无力应付教材范围外较为复杂的题材。
2 研究综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翻译需求的增长,也由于国外各种学派、理论的促进,我国的翻译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据黄琼英统计,1991-2002年国内主要外语类期刊收录的翻译类研究论文共8000多篇,但关于翻译批评的只有382篇,比例不到3%。近些年来,翻译批评得到更多的关注。以“翻译+批评”为题名和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2-2008年有关翻译批评的论文共154篇,其中研究翻译批评理论、方法或制约因素的有109篇,评论翻译标准的有7篇,评价翻译作品的有12篇,研究综述3篇,评介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专著的有23篇。
近年来发表的专著从内容上看,要么是结合某种具体的文学体裁研究翻译批评,如《翻译批评导论》等,要么是有关翻译批评的原则、方法,如《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等,此外文军收录了1900-2004年中国出版物中涉及翻译批评的文章、论文、专著、教材等的相关信息。
翻译教学是对各种翻译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又常常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考。因此翻译教学也可以说是联系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环节。近10年来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非常多,有的研究某种语言学理论或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或教改的指导作用,有的探讨翻译教材建设等。
遗憾的是,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两部分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很少看到。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探讨翻译批评如何指导翻译教学的论文有《“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谈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批评和价值论视域下的翻译批评标准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另外,在姜治文、文军,魏志成等人的一些专著中,有部分章节提到翻译批评可以指导翻译教学。
基于目前的人才现状、教学现状以及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贯彻翻译批评法的设想,拟将翻译批评、对比语言学和翻译技巧教学结合起来,探讨翻译批评法对提高翻译能力、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促进作用。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课题的界定。本课题对“翻译批评”的界定遵循《中国翻译词典》的定义,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分析原作、了解原作的意图和功能;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读者对象;从原作与译作中选择代表性文字作详细对比以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价译作。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因为时间和条件的局限,本课题中的翻译批评限于汉-英笔译。
3.2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①调查目前学生的翻译水平;
②通过教学实验,看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是否提高。
2.3研究工具和方法。
①测试: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②教学实验法:检验翻译批评对翻译能力培养是否有促进作用;
③定量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 实验步骤和数据收集
4.1进行前测。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各20人。前测题型为:译文评价、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总分为100分。选取通过SPSS软件统计,两组在总分平均数上无显著差别。
4.2实验和数据收集阶段。
4.2.1在本阶段,对实验组采用“翻译批评法”教学,时间为期8周:
①向实验组简要介绍翻译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英汉语言差异
②应用翻译批评法对实验组进行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策划、组织、精讲、指导、控制、督促与检查。教师在课堂内的理论讲解控制在整个教学时数的1/3以内,并且灵活地穿插在实践活动中,即以教师精讲的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操练带动理论的消化。课内教学时数的2/3属于学生的自我训练,其中包括笔头的翻译练习和口头的翻译评论。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有自学以及自我训练的配合。
翻译批评法教学的五个步骤。
a 现场翻译: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语篇翻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速度及创新能力。课堂内的笔译练习可以借助工具书,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双语的知识、篇章文体的概念、比较翻译学的成果等。
b 小组讨论: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4人为一组)。作业完成后立即交给有关小组,对自己、同学的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相关的翻译规律或提出观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学生将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析,具有良性循环的意义。
c 演示报告:在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做演示报告活动。其任务就是先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一篇小论文,并按照课程的进度及要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10-15分钟的口头演示报告,然后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
d 译文修改:在演示报告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外谈论或点评的收获,利用课后时间将自己的译文再次修改,修改后的译文在规定时间内交给老师。
e 教师点评:教师在批改学生译作最终稿时,注意收集有关的典型问题,每周做一次点评。
③每周收集学生的小组论文和学生翻译中的典型问题,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口头陈述做好记录,进行分析整理。
4.2.2对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传授翻译技能:先介绍某种翻译技巧,如“增词法”,然后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做句子翻译练习,最后教师收集作业进行评阅。时间也是8周。
4.3进行后测。后测的题型和难度与前测大致相当,目的是为了检测实验组学生的整体翻译能力是否有显著提高。
5 数据分析、结果和发现
实验前后所测分数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得到下列表格。
表1中平均数(mean)相差不大,sig,等于0.932,说明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控制在前测中所体现的翻译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表2和表3表明,经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在后测中比前测中有显著的进步,而控制组平均数虽略有提升,但是进步并不显著。表4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中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控制组的方法更有效。
6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排除实验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另外,因为时间关系,本研究只涉及了汉一英笔译,对于英一汉笔译以及两种语言间的口译教学是否适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的,有基于“翻译批评法”的教材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