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约翰·穆勒总结的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阐述了价值的定义、条件和决定,是西方国家在探索市场经济早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成果,为中国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以古典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表明,价值变化引导企业生产。最优经济结构是由市场设计,而非政府事先决定。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力是价格机制,过程是企业试错,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宜管制价格和直接配置资源。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投入产出模型;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4.31;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17-05
一、引 言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失衡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就在讨论国民经济比例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工业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挤压轻工业、牺牲农业为代价,忽视工业化的长期性、有序性及产业结构]进的一般规律,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畸形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方式和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失衡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中共十八大再次明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然而,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2》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结构失衡严重。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已十分紧迫。很多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市场失灵和结构刚性缺陷,因此需要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潮就把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结构差异看做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主张政府干预。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靠政府推动。然而结果是:经济结构调整年年提,结构失衡反而愈]愈烈。事实证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值得反思。陈飞翔(1999)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经济结构调整,指出增强资源的流动性,真正形成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运行机制,才是保障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合理化的根本途径。[1]王东京(2009)指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要政府不管制,价格涨落自会引导结构调整。[2]王保安(2010)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3]李尚骜、龚六堂(2012)从消费偏好角度考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指出内生偏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变迁。[4]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反思了经济结构调整,都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在市场框架下进行。决策者需要摆脱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效应,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经济结构调整。
“价值”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价值是和商品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5]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经济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创造体系。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西方国家在探索市场经济早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总结。对于正在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古典价值理论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二、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要点
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的价值学说构建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立论基础。古典学派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的出版。[6]在此之前,古典学派的先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等后继者对其进行完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古典学派的最后总结者,被誉为“古典学派最后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在李嘉图和马歇尔两代经济学家之间最伟大的正统经济学家”。[6]穆勒于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以下简称《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古典价值理论。本文是基于穆勒对古典价值理论的总结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
(一)价值的定义
亚当·斯密(1776)认为价值有两种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7]穆勒(1848)明确了经济学主要研究交换价值,他指出价值是一个相对术语,“价值一词在没有附加语的情况下使用时,在政治经济学上,通常是指交换价值……如说某一物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是指它的一般购买力。”[8]这一观点得到新古典学派的继承,马歇尔(1890)更明确地指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9]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价值指一般购买力,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价格,价值的规律就是价格的规律。穆勒指出,物价可能普遍提高,但价值不可能普遍提高。因为如果商品A价值提高,那意味着商品A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B或C,也就意味着商品B或C的价值降低。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投入产出模型;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4.31;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17-05
一、引 言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失衡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就在讨论国民经济比例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工业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挤压轻工业、牺牲农业为代价,忽视工业化的长期性、有序性及产业结构]进的一般规律,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畸形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方式和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失衡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中共十八大再次明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然而,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2》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结构失衡严重。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已十分紧迫。很多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市场失灵和结构刚性缺陷,因此需要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潮就把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结构差异看做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主张政府干预。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靠政府推动。然而结果是:经济结构调整年年提,结构失衡反而愈]愈烈。事实证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值得反思。陈飞翔(1999)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经济结构调整,指出增强资源的流动性,真正形成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运行机制,才是保障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合理化的根本途径。[1]王东京(2009)指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要政府不管制,价格涨落自会引导结构调整。[2]王保安(2010)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3]李尚骜、龚六堂(2012)从消费偏好角度考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指出内生偏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变迁。[4]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反思了经济结构调整,都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在市场框架下进行。决策者需要摆脱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效应,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经济结构调整。
“价值”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价值是和商品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5]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经济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创造体系。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西方国家在探索市场经济早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总结。对于正在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古典价值理论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二、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要点
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的价值学说构建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立论基础。古典学派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的出版。[6]在此之前,古典学派的先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等后继者对其进行完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古典学派的最后总结者,被誉为“古典学派最后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在李嘉图和马歇尔两代经济学家之间最伟大的正统经济学家”。[6]穆勒于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以下简称《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古典价值理论。本文是基于穆勒对古典价值理论的总结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
(一)价值的定义
亚当·斯密(1776)认为价值有两种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7]穆勒(1848)明确了经济学主要研究交换价值,他指出价值是一个相对术语,“价值一词在没有附加语的情况下使用时,在政治经济学上,通常是指交换价值……如说某一物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是指它的一般购买力。”[8]这一观点得到新古典学派的继承,马歇尔(1890)更明确地指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9]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价值指一般购买力,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价格,价值的规律就是价格的规律。穆勒指出,物价可能普遍提高,但价值不可能普遍提高。因为如果商品A价值提高,那意味着商品A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B或C,也就意味着商品B或C的价值降低。